绪论 1
第一篇 味论 15
第一章 从“味”开始 15
第一节 气、味、物 16
第二节 味之质:时、阴阳、形式、本质 23
第三节 心开窍于舌——中国哲学中感觉的秩序 28
第四节 中国哲学中的“看”:看何以没有产生“哲学” 37
第二章 味物与味道 59
第一节 物与体:物之为物与成物 60
第二节 以事解物与万物一体 66
第三节 味物与感物——进入物的方式 74
第四节 味、感与物自身 78
第五节 道味(道何以有味) 80
第六节 味-道:有味之道的理解与把握 88
第七节 谁解其中味——重味的普遍意义 94
第二篇 感论 99
第三章 感:以心灵味世界 99
第一节 咸:从味到感 100
第二节 一身皆感焉:诸觉之“感化”及其影响 113
第三节 “看”与沉思 127
第四节 “感”与“感思” 132
第五节 感思、沉思与哲学之思 140
第四章 以味在世:羞与感情 145
第一节 羞与味 146
第二节 移-情 163
第三节 感-情 172
第三篇 象论 189
第五章 味与象——味、感的范畴表达 189
第一节 “象”义辨析:从大象到物象、心象 190
第二节 象与形 192
第三节 感与象 195
第四节 象与启发 205
第六章 味:普遍性与实证 209
第一节 相与抽象 210
第二节 象与立象 214
第三节 象与幽明之故 220
第四节 实证与他证 223
第五节 自得与自证 228
第六节 “中国科学”与内证 233
第七章 “味”的失落与重建 237
第一节 自然之味的失落与重建 237
第二节 意味的重建及其问题——以金岳霖为例 248
第三节 象、像、相之辩——中西之间 265
第四节 “相”到“象”之辩——儒、释之间 275
主要参考文献 289
索引 293
后记 313
再版后记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