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8
第一篇 建置沿革 30
第一章 沿革 30
第一节 历史概略 30
第二节 建置 31
第二章 行政区划 33
第一节 元、明、清时期 33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34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34
第三章 县城、区、乡镇简介 36
第一节 县城——新市坝镇 36
第二节 普昌区 37
第三节 田坝区 38
第四节 苏雄区 41
第五节 玉田区 42
第六节 斯觉区 44
第七节 吉米区 46
第八节 海棠区 48
第二篇 自然地理 50
第一章 地质 50
第一节 地质构造 50
第二节 地层 51
第一节 地形 53
第二节 山脉 53
第二章 地貌 53
第三节 低中山(二半山) 54
第四节 河谷地带 55
第三章 水系 55
第一节 河流 55
第二节 温泉 56
第三节 地下水 57
第四章 气候 57
第一节 特征 57
第二节 温度 58
第三节 湿度与蒸发 60
第四节 降水 60
第五节 日照 61
第六节 风 61
第五章 资源 62
第一节 土地 62
第二节 生物 67
第三节 矿藏 69
第四节 水能 70
第六章 灾害 71
第一节 泥石流 71
第二节 冰雹 73
第三节 风灾 73
第四节 低温 74
第五节 干旱 74
第六节 洪、涝灭害 75
第七节 病虫害 76
第三篇 人口 77
第一章 数量 77
第一节 变化 77
第二节 分布 78
第二章 构成 80
第一节 民族构成 80
第二节 性别构成 80
第三节 年龄构成 81
第四节 文化构成 82
第五节 职业构成 85
第六节 城乡构成 85
第三章 人口与国民经济 86
第一节 人口与耕地 86
第二节 人口与粮食 86
第三节 人口与总产值 86
第四章 人口控制 87
第一节 计划生育 87
第二节 节制生育 88
第四篇 经济综合管理 92
第一章 计划管理 92
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 92
第二节 统计 97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98
第一节 集市贸易 98
第二节 工商登记 99
第三节 扶持个体经济 100
第四节 打击投机倒把 101
第五节 经济合同 101
第六节 商标、广告管理 102
第三章 物价管理 102
第一节 方针政策 102
第二节 物价调整变化 104
第三节 检查监督 105
第一节 计量 106
第四章 标准计量管理 106
第二节 标准 107
第三节 产品质量监督 108
第五章 物资管理 109
第一节 管理沿革 109
第二节 市场调节 110
第一章 土地 111
第一节 分布 111
第五篇 农牧 111
第二节 所有制形式 113
第三节 所有制变革 114
第二章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118
第一节 水利 118
第二节 改田改土 119
第三章 种植业 120
第一节 种植业分区 121
第二节 粮食作物 123
第三节 经济作物及蔬菜 125
第四节 蚕桑 127
第五节 水果 128
第四章 科技 129
第一节 农业资源普查和区划 129
第二节 肥料 132
第三节 良种 133
第四节 植物保护 135
第五节 改进栽培技术 137
第六节 推广蚕桑、水果新技术 138
第七节 农业机具 139
第八节 热带鱼的繁殖与饲养 141
第九节 畜种改良 142
第五章 畜牧业 143
第一节 牧业生产 143
第二节 草地和饲料 144
第三节 畜种结构 147
第四节 畜禽疫病与防冶 15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54
第六章 管理 154
第二节 计划管理 156
第三节 劳力管理 156
第四节 财务管理 157
第五节 收益分配 157
第六节 经济成效 159
第七章 乡镇企业 160
第一节 行业 161
第二节 管理 164
第三节 供销 167
第六篇 林业 168
第一章 森林资源 168
第一节 森林 168
第二节 树种 171
第三节 经济林木 173
第二章 营林生产 174
第一节 采种育苗 174
第二节 造林 176
第四节 营造经济林 182
第三节 树种引进 182
第五节 封山育林与抚育 184
第三章 森林利用 185
第一节 小型森工采伐 185
第二节 零星采伐 186
第三节 木材加工 186
第四章 森林保护与管理 187
第一节 森林防火 187
第二节 制止滥伐与毁林开荒 190
第三节 森林病虫害防治 192
第四节 野生动物保护 194
第五节 林业管理 194
第七篇 工业 199
第一章 管理 199
第一节 体制 199
第二节 经营 200
第一节 能源 203
第二章 工业门类 203
第二节 采矿与冶炼 206
第三节 建材工业 208
第四节 机械制造与修理 211
第五节 二轻工业 212
第六节 食品加工 213
第八篇 交通 217
第一章 道路 217
第一节 驿道 217
第二节 公路 220
第三节 铁路 224
第二章 桥梁 226
第一节 溜索 227
第二节 藤桥(麻网桥) 227
第三节 索桥 228
第四节 石桥 228
第一节 人、畜力 230
第三章 运输 230
第二节 汽车运营 231
第三节 拖拉机 233
第四章 管理 233
第一节 路政 233
第二节 养路费征收 234
第三节 安全 236
第一节 原始信传 238
第二节 古驿道的信息传递 238
第一章 古时信息的传递 238
第九篇 邮电通信 238
第二章 邮政 239
第一节 机构 239
第二节 邮路 240
第三节 邮件 241
第四节 报刊发行 242
第一节 电报 243
第三章 电信 243
第六节 邮政储蓄 243
第五节 集邮 243
第二节 电话 244
第十篇 商业 246
第一章 所有制 246
第一节 私营 246
第二节 集体 247
第三节 供销 247
第四节 国营 248
第二章 市场 249
第一节 集市 249
第二节 网点 250
第三章 购销 251
第一节 日用工业品 251
第二节 副食品 252
第三节 蔬菜 253
第四节 土特产品 254
第六节 燃料 255
第五节 生产资料 255
第七节 废旧物资 256
第四章 外贸 256
第一节 收购 256
第二节 出口 257
第五章 饮食服务 257
第一节 饮食业 257
第二节 服务业 258
第一节 市场及管理 259
第六章 粮食 259
第二节 供应 260
第三节 收购 261
第四节 储运 263
第十一篇 城乡建设及环卫 264
第一章 城镇建设 264
第一节 县城 264
第二节 乡镇建设 268
第一节 乡场建设 271
第二章 乡场及农村建设 271
第二节 农村建设 273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274
第一节 房产 274
第二节 地产 274
第四章 建设管理 275
第一节 城区规划 275
第二节 建筑队伍管理 276
第五章 建筑技术与特点 277
第一节 古旧建筑 277
第二节 彝族建筑 278
第三节 近代建筑 279
第四节 建筑设计 279
第六章 环境保护 280
第一节 环境的污染和治理 280
第二节 环境卫生 281
第一节 农业税 283
第一章 财政收入 283
第十二篇 财税 283
第二节 工商税 285
第三节 企业上缴 286
第四节 其它收入 287
第二章 财政支出 287
第一节 经济建设投资 287
第二节 事业费 288
第三节 行政管理费 289
第四节 上解金库 290
第五节 其它支出 291
第三章 管理 291
第一节 税收管理 291
第二节 财政管理 292
第十三篇 金融 295
第一章 机构 295
第一节 银行 295
第三节 保险公司 296
第二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296
第二章 货币 297
第一节 种类 297
第二节 流通 299
第三节 管理 301
第三章 信贷 301
第一节 农业信贷 301
第二节 工商信贷 304
第四节 民间借贷 306
第三节 基建贷款 306
第四章 存储 308
第一节 存款 308
第二节 储蓄 308
第五章 结算 311
第一节 异地结算 311
第二节 同城结算 311
第六章 金库拨款公债 312
第一节 金库 312
第二节 拨款 312
第三节 公债、国库券 314
第七章 保险 315
第一节 保险种类 315
第二节 理赔 316
第十四篇 党政群团 317
第一章 党派 317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317
第二节 国民党地方组织 325
第二章 人民代表会议(大会) 326
第一节 历次会议 326
第二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328
第三章 政府 330
第一节 建县前汉区的行政机构 330
第二节 建县前彝区的行政机构 330
第三节 解放后的县级行政机构 332
第四节 解放后的区乡行政机构 333
第四章 政协 335
第一节 建会前的政治协商活动 336
第二节 政协甘洛县委员会 337
第五章 社团 340
第一节 解放前的群众团体 340
第二节 解放后的群众团体 341
第十五篇 公安司法 352
第一章 公安 352
第一节 机构 352
第二节 建县前及民主改革时的公安工作 353
第三节 治安、保卫 355
第四节 监狱、劳改农场 359
第二章 检察 359
第一节 机构 359
第二节 刑事检察 360
第三节 经济检察 361
第四节 法纪检察 361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查 362
第五节 监所检查 362
第三章 审判 363
第一节 机构 363
第二节 彝族的习惯和审判 364
第三节 刑事审判 364
第四节 民事审判 365
第六节 行政审判 366
第七节 复查、告诉申诉审判 366
第五节 经济审判 366
第四章 司法行政 367
第一节 法制宣传 367
第二节 人民调解 368
第三节 律师 368
第四节 人民公证 369
第十六篇 民政篇 370
第一章 优抚 安置 370
第一节 群众优待 370
第二节 国家补助和抚恤 371
第三节 拥军优属 372
第四节 烈士陵园 373
第五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373
第二章 社会福利与救济 374
第一节 社会福利 374
第二节 社会救济 376
第三节 灾害救济 379
第一节 彝族地区婚姻法的贯彻 380
第三章 婚丧 380
第二节 婚姻登记 381
第三节 丧葬 382
第四节 公墓 382
第十七篇 人事劳动 383
第一章 全民所有制职工 383
第一节 编制 383
第二节 来源 384
第三节 管理 385
第三章 安置 387
第二章 集体所有制职工 387
第一节 就业训练 388
第二节 就业安置 388
第四章 工资福利 388
第一节 工资 388
第二节 福利 390
第三节 公费医疗 390
第一节 安全保护 391
第五章 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 391
第二节 劳动保险 392
第三节 下放、下乡 395
第十八篇 军事 396
第一章 机构 396
第一节 镇西守御后千户所 宁越都司府 396
第二节 地方民团 396
第三节 人民武装委员会 397
第四节 人民武装部 397
第一节 明清驻军 398
第五节 武装警察中队 398
第二章 驻军 398
第二节 中华民国驻军 399
第三节 解放后驻军 400
第三章 地方武装 400
第一节 汉区武装 400
第二节 土司武装 401
第三节 黑彝地区武装 401
第四章 民兵 402
第一节 组织 402
第二节 训练 403
第三节 勤务 404
第五章 兵役 405
第一节 建县前 405
第二节 建县后 405
第六章 兵事记要 406
第一节 明清时期 406
第二节 民国时期 407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 408
第四节 民主改革与平息叛乱 409
第五节 彝族冤家械斗例举 412
第十九篇 教育 415
第一章 机构 415
第一节 行政 415
第二节 专业 415
第一节 义学 私塾 416
第二章 学校 416
第二节 幼儿园 417
第三节 小学 418
第四节 中学 424
第五节 中(初)等职业技术学校 427
第六节 成人学校 428
第三章 教师 432
第一节 教师队伍 432
第二节 教师待遇 433
第三节 教师进修 435
第四章 管理 436
第一节 教学管理 436
第二节 招生 442
第三节 经费与设施 444
第四节 勤工俭学 449
第二十篇 文化 451
第一章 机构 451
第一节 文化局 451
第二节 语言文字指导委员会 452
第三节 档案局 453
第四节 广播电视局 453
第五节 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453
第二章 音乐 舞蹈 戏剧 454
第一节 音乐 454
第二节 乐器 455
第三节 舞蹈 457
第四节 戏剧 458
第一节 民间歌谣 460
第三章 文学 美术 460
第二节 民间故事 475
第三节 文学创作 480
第四节 美术 481
第四章 电影 广播 电视 484
第一节 电影 484
第二节 广播 485
第三节 通讯报导 486
第一节 发行 487
第四节 电视 487
第五章 图书 487
第二节 馆藏、阅览 488
第三节 彝、藏民间书籍 488
第六章 档案 489
第一节 收藏 489
第二节 利用 490
第七章 文物 古迹 名胜 490
第一节 文物 491
第二节 古迹 493
第三节 名胜 496
第二十一篇 医药卫生 497
第一章 医疗机构 497
第一节 县属医疗机构 497
第二节 区乡医疗机构 499
第三节 企事业及军队医疗机构 500
第一节 公共卫生 502
第二章 卫生防疫 502
第二节 传染病的调查和防治 507
第三节 地方病及慢性病防治 511
第三章 医疗 515
第一节 彝族民间医疗 515
第二节 中医 517
第三节 中药 519
第四节 西医 519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 521
第六节 医疗制度 522
第一节 妇女保健 523
第四章 妇幼保健 523
第二节 儿童保健 525
第三节 节育技术指导 526
第二十二篇 体育篇 527
第一章 群众体育 527
第一节 民间体育 528
第二节 职工体育 531
第三节 学校体育 533
第二章 培训与竞赛 535
第一节 培训 535
第二节 竞赛 537
第三节 人才输送 542
第三章 设施 542
第一章 社会组织及其职能 545
第一节 家支 545
第二十三篇 社会风土 545
彝族分篇 545
第二节 等级 549
第三节 家庭 551
第四节 劳动组合 552
第二章 原始宗教与迷信 552
第一节 毕摩 553
第二节 苏妮 553
第三节 毕摩、苏妮作法时的特技 553
第一节 婚嫁 554
第三章 风俗 554
第二节 丧葬 555
第三节 其它仪式 556
第四节 禁忌 557
第五节 节日 559
第六节 崇拜与其它习俗 560
第七节 “土司”的一些礼俗 561
第八节 其它旧习 562
第一节 社会基层组织 563
第一章 社会组织 563
藏族分篇 563
第二节 等级与阶级 567
第三节 家庭组成 567
第四节 劳动组合 568
第二章 宗教、迷信 569
第一节 萨巴 569
第二节 苏巫(儿) 569
第三章 信仰、崇拜 570
第一节 信仰 570
第四节 巫术与治病 570
第三节 瓦木 570
第二节 崇拜 571
第三节 祭祀神灵例举 571
第四章 风俗 572
第一节 婚嫁 572
第二节 丧葬 573
第三节 禁忌 574
第四节 其它习俗 575
第五节 节日 576
汉族分篇 577
第一章 社会组织 577
第一节 宗族 577
第二节 帮会 579
第三节 会馆 580
第二章 宗教信仰 581
第一节 寺庙与教别 581
第二节 皇坛 582
第三章 习俗 583
第一节 婚嫁 583
第二节 丧葬 584
第三节 禁忌 585
第四节 庙会 586
第五节 传统节日及礼尚 587
第六节 固定节日 588
第七节 烟赌 589
第一节 方言 591
第四章 方言 谚语 歇后语 591
第二节 谚语 595
第三节 歇后语 596
第二十四篇 人物 597
一、人物传略 597
岭承恩 597
诚允 598
杨芳明 599
马尔惹 600
王树德 601
王林海 601
骆雨如 602
文朝银 603
刘世义 604
岭邦正 604
王道政 606
罗德友 607
隆家富 608
吉子阿布 609
罗占清 610
岭光电 611
孙汝坚 613
古忠良 614
陈光裕 615
吉助沙和 616
(一)剿匪平叛时期 617
二、烈士名录 617
(二)解放后因公牺牲烈士 623
三、先进人物表 624
四、代表名录 624
附录 626
一、重要文告选 626
二、《甘洛县志》征求意见稿编写情况 635
三、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批准《甘洛县志》出版的通知 636
编后记 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