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频传输线概论 1
第一节 传输线概念的发展历史 1
1-1-1 十九世纪“传输线”概念的起源 1
1-1-2 “高频”传输线及其简单特性 3
1-1-3 双导体导引的波和自由空间中的波 5
第二节 麦克斯韦理论中理想传输线上的模波 6
1-2-1 传输线上横波的E场和H场 6
1-2-2 频域内的兼容性关系和波速 8
1-2-3 在频域内相速的恒定性 8
1-2-4 波阻抗 9
1-2-5 横向“准电位” 9
1-2-6 “准”电位V(x,y)和全电流 10
1-2-7 关系式cρs=Is 10
1-2-8 几个简单的例子 12
第三节 趋肤效应 14
1-3-1 半空间,平面模型;基本方程和参数 14
1-3-2 半空间,平面模型;用平均值作为宏观参数 17
1-3-3 圆截面导线 19
附录 1
附录1-1 矢量算子的公式 22
附录1-2 正交曲线坐标的变换 23
附录1-3 两组解 24
参考文献 24
第二章 无限长均匀传输线的一次参数 26
第一节 理想传输线在电路中的定义 26
2-1-1 无限长传输线 26
2-1-2 两个电磁参数:Ll和Cl 26
2-1-3 传输线参数Cl和Ll的定义 27
2-1-4 高频:非理想传输线 32
2-1-5 高频基本方程 40
2-1-6 通用的传输线基本常数的计算 41
第二节 电路术语中损耗的表示式 41
2-2-1 常数Rl和Gl的关系 41
2-2-2 传输线的电阻Rl 42
2-2-3 传输线电阻的计算 45
2-2-4 传输线的电导Gl 47
2-2-5 电路方法的功用 49
2-2-6 线元dZ的等效电路 49
附录2 超低温传输线;超导传输线 50
附录2-1 低温 50
附录2-2 低温下的异常趋肤效应及金属的正常导电 50
附录2-3 超导性 52
参考文献 55
第三章 Cl(Ll和Rl)的计算方法 57
第一节 线源法;勒谢尔线 57
3-1-1 静电电容Cl的计算法(对称情况) 57
3-1-2 Ll的计算(对称的情况) 59
3-1-3 不对称的情况(半径分别为α1和α2的两圆柱体) 59
3-1-4 直流的极限情况(ω=0) 60
3-1-5 邻近效应的进一步说明 60
第二节 涉及复平面的方法(保角变换) 62
3-2-1 基本理论 62
3-2-2 传输线电容Cl的计算 65
3-2-3 许瓦尔兹-克力斯托夫变换(多角形变换) 81
第三节 变分法 100
参考文献 101
第四章 传输线微分方程的解 103
第一节 时域和频域 103
4-1-1 频域作为基础的重要性 103
4-1-2 对时域感兴趣的原因 103
4-1-3 高频下带宽受到限制的信号实例 103
4-1-4 时域中的传输线中间参数 105
第二节 传输线的微分方程 105
4-2-1 时域:变量V(z,t)和I(z,t) 105
4-2-2 欧姆定律和电流守恒定律的微分形式 106
4-2-3 频域:变量V(z)和I(z) 107
4-2-4 频域中的传输线方程 107
第三节 电报方程 108
第四节 波传播的一般情况和基本行波 109
4-4-1 “行波”解和通解 109
4-4-2 高频解的分类 111
4-4-3 “四极子”或“四端网络”形式的通解 112
4-4-4 “传输线四极子”的矩阵表述法 114
第五节 行波的基本特性 115
4-5-1 采用实数值的表示式 115
4-5-2 特性阻抗 115
4-5-3 波数 116
4-5-4 匹配的“线元”四极子 117
4-5-5 波的相速 118
第六节 传输线四极子和贝亚尔-波特方程 118
4-6-1 系统函数:增益和相位 118
4-6-2 “最小相移”型普通无源网络 119
4-6-3 非最小相移型无源网络和全通网络 120
4-6-4 传输线四极子 120
4-6-5 幅度和相位的均衡 122
4-6-6 传输线四极子分解为最小相移和全通网络 122
4-6-7 传输线的贝亚尔-波特关系式的特点 127
附录4 用电路法直接计算特性阻抗 127
附录4-1 横截面中的视在阻抗 127
附录4-2 庇亚斯方法;理想传输线 128
附录4-3 特性电阻Rc和行波模式 129
附录4-4 驻波情况下的视在阻抗Z(l) 129
附录4-5 庇亚斯方法的普遍化;略为不均匀的传输线 130
参考文献 131
第五章 准单色波和已调信号;群速、能速 132
第一节 已调信号的概念 132
5-1-1 纯正弦波和信号 132
5-1-2 已调信号的定义 132
5-1-3 已调信号的表示法 132
5-1-4 “差拍”信号 134
5-1-5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畸变 135
第二节 群速的理论(β(ω)≠Kω;α≡常数) 139
5-2-1 差拍的群速计算 139
5-2-2 介质里群速的“光学”表示式 140
5-2-3 吸收效应 140
5-2-4 任意调制时的群速 141
5-2-5 群延时τg 142
5-2-6 群速概念的应用 143
第三节 吸收的补偿 144
5-3-1 问题的提出 144
5-3-2 科特的理论 145
第四节 能速 146
5-4-1 无限大真空中的平面波 146
5-4-2 传输线里能速的定义 147
5-4-3 没有吸收的色散线;能速=群速 148
5-4-4 能速;色散和吸收传输线 149
5-4-5 优质传输线;低频 150
5-4-6 高频时的电阻线 151
附录5 有耗介质里的能速 152
附录5-1 能量守恒(坡印亭定理) 152
附录5-2 信号能量的重心;有损耗时的能速 153
附录5-3 有损耗时能速up的计算 154
参考文献 156
第六章 简谐行波的特性 158
第一节 理想线(Rl≡Gl≡0) 158
6-1-1 引言 158
6-1-2 波的双周期性 158
6-1-3 Lu≡Rl≡Gl≡0时的特性阻抗Rc≡Zc 160
6-1-4 作为辐射电阻的Rc 166
6-1-5 Rc和功率的传输;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 168
6-1-6 功率传输的最优化 168
第二节 实际的“高频”线;低损耗效应;衰减引起的色散 168
6-2-1 衰减或衰变的定义 168
6-2-2 衰减系数 171
6-2-3 电阻性衰减αm=1/Dm 172
6-2-4 电介质的衰减 179
6-2-5 功率的输送 182
6-2-6 波数 183
6-2-7 特性阻抗 185
6-2-8 近似法的有效性在低频下的限制 187
附录 6
附录6-1 类比模拟和Rc 188
附录6-2 关系式Rs/η0=πδ/λ0 191
附录6-3 疏化电介质的特性 191
参考文献 192
第七章 某些特殊传输线的结构与应用 194
第一节 低频界限;亥维赛无失真线 194
7-1-1 低频界限 194
7-1-2 “加感”线 194
7-1-3 加感线和亥维赛无失真线 195
7-1-4 加感线的特性 197
7-1-5 连续加感或“克拉鲁普加感” 197
7-1-6 普平加感 198
第二节 长距离传输线 199
7-2-1 引言 199
7-2-2 十九世纪海底电报电缆 199
7-2-3 话频电话线 200
7-2-4 载波同轴电缆 204
第三节 实验室传输线 208
7-3-1 结构;数量级 208
7-3-2 屏蔽 210
7-3-3 电源馈电 211
第四节 大延迟线 215
7-4-1 相移与频率成正比的原因;延迟τ=dφ/dω 215
7-4-2 延迟线的特性 217
第五节 强吸收线(衰减器和终端器) 221
7-5-1 问题的提出 221
7-5-2 电路方法的有效性 222
7-5-3 匹配终端 222
7-5-4 场的方法 223
附录7克罗斯登传输线 224
参考文献 224
第八章 脉冲和传输线 228
第一节 引言 228
8-1-1 脉冲工作的优越性 228
8-1-2 福里叶变换 229
8-1-3 拉普拉斯变换 234
8-1-4 简单的理论模式;模式的选择 239
第二节 理想传输线;反射和反射波 239
8-2-1 一般公式 239
8-2-2 行波 239
8-2-3 反射;反射波 242
8-2-4 充电的传输线瞬时放电 246
第三节 非理想线路 248
8-3-1 扩散条件;频率很低时的地下电缆和海底电缆 248
8-3-2 亥维赛无畸变线路 252
8-3-3 损耗很低的线路 253
8-3-4 频率很高时的趋肤效应 255
第四节 测试方面的应用 261
8-4-1 引言 261
8-4-2 特性电阻Zc的测试 261
8-4-3 衰减、传输速度或距离的测试 264
8-4-4 特性阻抗局部不均匀的位置和大小的测定 266
8-4-5 反射计 269
附录8升正弦波形脉冲的福里叶变换的计算 271
参考文献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