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验诊断》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元诚编著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3
  • ISBN:14195·152
  • 页数:723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第一章绪论 1

(七)维生素B1 2

(二十七)血清维生素B1 2

第二章感染性疾病 10

第一节病毒性疾病 10

一、病毒性疾病的血清学诊断实验 11

(一)抗体中和试验 12

(二)补体结合试验 13

(三)流行性腮腺炎补体结合试验 15

(四)鹦鹉病补体结合试验 16

(五)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17

(六)风疹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18

(七)嗜异性凝集试验 20

(八)嗜异性抗体鉴别试验 21

(九)嗜异性凝集快速玻片试验 22

二、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学诊断实验 23

(一)乙型肝炎抗原测定 24

(二)病毒抗原的免疫荧光检查 26

(三)病毒抗原的酶免疫检查 26

(四)病毒抗原的电镜与免疫电镜检查 26

三、病毒的分离与组织学检查 27

(一)病毒的培养与分离 28

(二)病毒抗原的组织学检查 29

四、临床常见的病毒性疾病 29

(一)普通感冒 29

(二)流行性感冒 30

(三)流行性腮腺炎 31

(四)麻疹与风疹 32

(六)脊髓灰质炎 34

(五)水痘与带状疱疹 34

(七)乙型脑炎与森林脑炎 35

(八)病毒性肝炎 38

(九)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40

五、临床较少见的病毒性疾病 41

第二节立克次氏体病与支原体病 46

一、临床常用的血清学诊断实验 47

(一)外-斐氏反应 47

(二)Q热补体结合试验 50

(三)冷凝集试验 50

二、临床常见疾病 52

(一)斑疹伤寒 52

(二)恙虫病 53

(三)Q热 54

(五)立克次氏体痘 55

(六)支原体肺炎 55

(四)洛矶山斑疹热 55

第三节细菌性疾病 56

一、微生物学诊断实验 57

(一)肥达氏反应 57

(二)布氏杆菌凝集试验 59

(三)兔热杆菌凝集试验 60

(四)狄克氏试验 61

(五)红斑消退试验 62

(六)锡克氏试验 62

(七)结核菌素试验 63

(八)病原体检查 64

二、特异性细菌感染疾病 75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75

(二)扁桃腺炎、猩红热与丹毒 77

(三)大叶性肺炎 78

(四)百日咳 78

(五)白喉 79

(六)伤寒与副伤寒 80

(七)细菌性痢疾 82

(八)细菌性食物中毒 83

(九)霍乱与副霍乱 84

(十)肺结核 85

(十一)麻风 86

(十二)炭疽 87

(十三)布氏杆菌病 88

(十四)兔热病 89

(十五)破伤风 90

三、非特异性细菌感染疾病 91

(一)五官感染 91

(二)皮肤、创伤、深部组织与淋巴结感染 93

(三)肠道感染 94

(四)菌血症、败血症与脓毒血症 95

第四节螺旋体病 97

一、微生物学诊断实验 97

(一)病原体检查 97

(二)钩端螺旋体凝集试验 98

(三)康氏反应 99

二、主要螺旋体病 100

第五节真菌病与放线菌病 101

一、微生物学诊断实验 102

(一)病原体检查 102

(二)组织胞浆菌乳凝试验 105

(三)组织胞浆菌素乳凝试验 106

(四)球孢子菌素乳凝试验 107

二、临床常见疾病 108

(一)浅部真菌病 108

(二)深部真菌病 109

(三)放线菌病 109

第六节寄生虫病 112

(一)疟疾 113

一、原虫病 113

(二)阿米巴病 114

(三)黑热病 115

(四)贾第虫病 116

(五)毛滴虫病 117

(六)其他原虫病 117

二、蠕虫病 118

(一)蛔虫病、蛲虫病与鞭虫病 119

(二)钩虫病与类圆线虫病 120

(三)旋毛虫病 121

(四)丝虫病 121

(五)绦虫病与猪囊虫病 122

(六)血吸虫病 123

(七)肝片吸虫病与华支睾吸虫病 124

(九)肺吸虫病 125

(八)姜片虫病 125

第一节支气管-肺疾病的实验检查 127

第三章呼吸系统疾病 127

一、痰的检查 128

(一)标本的收集 128

(二)一般检查 129

(三)显微镜检查 129

(四)微生物学检查 130

二、血液气体分析与酸碱平衡测定 132

(一)血氧分压测定 133

(二)血氧饱和度测定 135

(三)血二氧化碳分压测定 136

(四)血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 137

(五)血液pH值测定 139

(六)标准碳酸氢盐与实际碳酸氢盐 140

(七)碱剩余 141

第二节胸膜疾病的实验检查 142

一、渗出液与漏出液 143

二、胸腔液的检验 144

(一)标本采集 144

(二)常规检查 145

(三)微生物检查 147

(四)特殊实验检查 148

第四章循环系统疾病 150

第一节心血管病临床常用实验 150

一、血清酶活力测定 150

(一)肌酸磷酸激酶 151

(二)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 153

(三)乳酸脱氢酶 155

(四)乳酸脱氢酶同功酶 156

(五)其他血清酶 160

(一)血浆肾素测定 161

二、激素测定 161

(二)尿儿茶酚胺测定 163

(三)尿香草基杏仁酸测定 164

三、心包液的检查 165

第二节常见心血管疾病 166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66

(一)急性心肌梗塞 166

(二)心绞痛 169

(三)心肌硬化 170

(四)隐性冠心病 170

二、高血压 172

(一)肾性高血压 172

(二)内分泌性高血压 173

三、风湿病 175

(一)急性风湿热 175

(二)风湿性心脏病 178

四、感染性心脏病 178

(一)感染性心内膜炎 178

(二)心肌炎与心肌病 180

(三)心包炎 181

五、肺原性心脏病 182

六、先天性心血管病 183

(一)动脉血左至右的分流类 183

(二)静脉血右至左的分流类 184

(三)先天性紫绀四联症 184

第五章消化系统疾病 186

第一节消化道疾病的实验检查 186

一、胃功能试验与胃液检查 187

(一)胃功能 187

(二)胃功能试验与胃液检查的指征 193

(三)胃液标本的采集 195

(四)基础胃分泌试验 196

(五)组织胺刺激试验 197

(六)胰岛素低血糖试验 198

(七)胃泌素刺激试验 199

(八)无管胃酸测定 200

(九)乳酸试验 201

(十一)胃液结核杆菌培养 202

(十)胃液内脱落细胞检查 202

(一)十二指肠液的检查 203

二、十二指肠引流物的检查 203

(二)胆汁的检查 204

三、肠吸收功能试验 205

(一)脂肪平衡试验 206

(二)胡萝卜素吸收试验 207

(三)维生素A吸收试验 208

(四)三油酸甘油酯吸收试验 208

(六)木糖吸收试验 209

(五)油酸吸收试验 209

吸收试验 210

(八)粪便胰酶测定 211

四、粪便检查 211

(一)肉眼检查 212

(二)显微镜检查 212

(三)化学试验 213

第二节胰腺疾病的实验诊断 214

一、胰酶测定 215

(一)淀粉酶测定 215

(二)脂肪酶测定 217

二、胰腺功能试验 218

(一)淀粉耐量试验 218

(二)胰腺扫描 219

三、提示急性胰腺坏死的试验 220

四、常见胰腺疾病 220

(一)急性胰腺炎 221

(二)慢性胰腺炎 222

(三)胰腺囊肿 224

(四)胰腺癌 225

第三节肝胆疾病的实验检查 226

一、血清肝脏酶测定 227

(一)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 227

(二)碱性磷酸酶 229

(三)5′-核甙酸酶 232

(四)亮氨酸氨肽酶 233

(五)γ-谷氨酰转肽酶 234

(六)其他尚未广泛使用的酶类 235

二、肝功能试验 238

(一)胆红质测定 238

(二)血清蛋白测定 244

(三)絮浊试验 246

(四)血氨测定 247

(五)维生素K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248

(六)溴磺酞钠滞留试验 250

(七)靛氰绿滞留试验 252

(八)糖代谢试验 253

(九)脂代谢试验 255

(十)玫瑰红131碘排泄试验 256

三、肝病免疫学试验 257

(一)抗线粒体抗体试验 258

(二)甲胎蛋白测定 259

四、肝活组织检查 260

五、黄疸的鉴别诊断 260

第四节腹膜疾病与腹水检查 264

第一节肾脏的功能 266

第六章泌尿系统疾病 266

第二节尿的检验 270

一、尿的一般理化检查 270

(一)尿量 270

(二)比重 271

(三)渗透度 271

(四)透明度 272

(五)颜色 272

(六)尿蛋白测定 273

(一)检查方法 276

二、尿沉渣的显微镜检查 276

(二)尿沉渣内的细胞性有形成分 279

(三)尿沉渣内的晶形物质 282

三、尿的微生物学检查 283

(一)细菌计数 283

(二)细菌培养 284

第三节肾功能试验 285

一、一般肾功能试验 285

(一)血液非蛋白氮测定 285

(二)血液尿素氮测定 287

(三)血清肌酐测定 288

(四)其他非特异性试验 289

二、肾清除试验 289

(一)菊粉清除率测定 290

(二)肌酐清除率测定 291

(三)尿素清除率测定 293

三、肾血流和肾小管功能试验 295

(一)酚红排泄试验 296

(二)浓缩-稀释试验 298

(三)对氨基马尿酸清除率测定 301

四、肾功能试验的相对敏感性 301

(二)中度敏感的试验 302

(三)低敏感的试验 302

(一)最敏感的试验 302

第四节常见尿路疾病 303

一、肾脏疾病 303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303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 306

(三)肾病综合征 308

(四)急性肾盂肾炎 309

(五)慢性肾盂肾炎 310

(六)肾结核 311

(七)肾结石 312

(八)肾肿瘤 313

(九)急性肾功能衰竭 314

(十)慢性肾功能衰竭立 315

二、下尿路疾病 316

(一)膀胱结核 316

(四)下尿路炎症 317

(二)膀胱结石 317

(三)膀胱癌 317

(五)前列腺疾病 318

第七章血液系统疾病 320

第一节红细胞疾病 321

一、红细胞的正常发育与异常形态 321

(一)红细胞的正常发育 321

(二)红细胞的异常形态 323

二、红细胞疾病诊断中常用的试验 327

(一)红细胞计数 327

(二)血红蛋白测定 328

(三)网织红细胞计数 329

(四)点彩红细胞计数 331

(五)普鲁士蓝反应 332

(六)血容量测定 334

(七)红细胞比容测定 335

(八)红细胞指数 337

(九)红细胞脆性试验 341

(十)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342

(十一)尿血红蛋白测定 343

(十二)血红蛋白F抗碱变性试验 345

(十三)血红蛋白S溶解度试验 346

(十四)红细胞镰变试验 347

(十五)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348

(十六)红细胞生成素测定 348

(十七)红细胞自身溶血试验 350

(十八)亮甲酚蓝还原试验 351

(十九)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352

(二十)还原型谷胱甘肽测定 354

(二十一)酸溶血试验 354

(二十二)糖水试验 355

(二十三)冷-热溶血素试验 356

(二十四)抗人球蛋白试验 357

(二十五)血清铁测定 359

(二十六)血清总铁结合容量测定 360

测定 360

(二十八)尿甲基丙二酸测定 361

(二十九)血清叶酸测定 362

(三十)尿亚氨甲基谷氨酸测定 363

三、红细胞生成异常的疾病 364

(一)缺铁性贫血 365

(二)恶性贫血 368

(三)其他维生素B1 2缺乏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371

(四)叶酸缺乏性贫血 372

(五)增生不良性贫血 373

(六)红细胞增多症 376

四、血红蛋白病 378

(一)地中海贫血 380

(三)镰状细胞-地中海贫血 383

(二)血红蛋白S病 383

(四)血红蛋白C病 384

(五)血红蛋白M病 384

(六)血红蛋白苏世黎病 385

五、红细胞膜结构异常与酶缺陷病 385

(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390

(二)遗传性椭圆红细胞增多症 391

(三)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性溶血症 391

六、其他红细胞疾病 394

(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 394

(二)阵发性寒冷血红蛋白尿症 395

(三)行军血红蛋白尿症 396

第二节 白细胞疾病 401

一、白细胞的正常发育与异常形态 401

(一)粒细胞的正常发育 401

(二)淋巴细胞的正常发育 402

(三)单核细胞的正常发育 403

(四)浆细胞的正常发育 404

(五)白细胞的异常形态 405

(一)正常白细胞计数 408

二、良性白细胞数量改变 408

(二)白细胞增多 409

(三)类白血反应 411

(四)白细胞减少 413

三、常见白细胞疾病 415

(一)白血病 416

(二)多发性骨髓瘤 420

(三)淋巴瘤 421

(四)粒细胞缺乏症 421

第三节血浆蛋白 422

(一)克氏定氮法 423

一、血浆蛋白测定方法 423

(三)福-西(Folin-Ciocalteau)氏法 424

(四)染料结合法 424

(二)双缩脲法 424

(五)盐析法 425

(六)电泳法 425

二、血清蛋白电泳成分及其主要变化 425

(二)α1-球蛋白 426

(三)α2-球蛋白 426

(一)白蛋白 426

(四)β-球蛋白 427

(五)γ-球蛋白 427

三、免疫球蛋白 428

(一)巨球蛋白血症 431

(二)免疫球蛋白缺乏症 432

第四节血凝与止血 433

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433

(一)凝血因子 435

(二)血小板 437

(一)出血时间测定 439

二、血凝与止血异常的常用试验 439

(二)凝血时间测定 441

(三)血块收缩时间测定 442

(四)血浆复钙试验 443

(五)束臂试验 444

(六)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445

(七)部分凝血活素时间测定 446

(八)凝血酶原消耗试验 448

(九)凝血酶促凝时间测定 449

(十)纤维蛋白稳定因子测定 450

(十一)凝血活素生成试验 451

(十二)特异性因子测定 453

(十三)纤维蛋白原测定 454

(十四)血液抗凝物测定 455

三、抗凝剂治疗的实验室监控 456

(一)肝素治疗 456

(二)双香豆素治疗 457

四、常见血凝障碍病 457

(一)血小板减少症 458

(三)血小板病 459

(二)血小板无力症 459

(四)血小板增多症 460

(五)血友病与类血友病 461

第五节纤溶与出血 463

一、纤维蛋白溶解的机理 463

(一)纤维蛋白溶解成分 464

(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465

二、临床常用的纤溶试验 467

(一)全血凝块溶解时间测定 468

(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 468

(三)斐(Fi)试验 469

(四)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絮凝试验 470

(五)鞣酸化红细胞血凝抑制免疫测定 471

(六)葡萄球菌凝集试验 473

(七)乙醇胶凝试验 474

(八)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免疫扩散试验 474

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原发性纤溶增强 475

(一)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476

(二)原发性纤溶增强 477

(一)ABO血型系统 478

一、临床重要的血型 478

第六节血型与输血 478

(二)Rh血型系统 480

二、输血 481

(一)输血适应症 481

(二)输血准备 483

(三)输血反应 485

三、血型的非输血应用 487

(一)ABO血型血缘排除依据 487

〔附〕常用的血液学基本概念 488

(二)MN血型血缘排除依据 488

第八章运动系统疾病 492

第一节常用实验检查 492

一、血液检验 493

(一)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493

(二)血清补体测定 494

(三)C-反应蛋白乳凝试验 496

(四)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 497

(五)类风湿因子乳凝试验 499

(六)类风湿因子绵羊红细胞凝集试验 500

(七)狼疮乳凝试验 501

(八)荧光抗核抗体试验 502

(九)狼疮细胞检查 503

(十)肌红蛋白测定 504

(十一)肌肉疾病的酶学表现 505

二、滑液检验 507

(一)关节穿刺指征与标本采集 507

(二)滑液的检查 508

(三)各种关节炎的滑液特殊表现 509

第二节主要关节疾病的实验诊断 510

第九章神经系统疾病 513

第一节脑脊液检查 513

一、标本的采集 514

二、脑脊液的检验 515

(一)常规检验 515

(二)薄膜试验 518

(三)色氨酸试验 518

(四)胶体金试验 519

第二节中枢神经疾病的脑脊液表现 521

第一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关系 523

第十章代谢性疾病 523

第二节糖尿病与其他糖代谢障碍病 525

一、正常糖代谢概况 525

(一)糖的消化和吸收 526

(二)糖的转运与血糖的利用 526

(三)糖原的生成与分解 527

(四)糖代谢的调节 528

二、糖尿病的主要代谢障碍 533

(一)糖代谢障碍 534

(二)脂肪代谢异常 534

三、糖尿病的临床类型及主要表现 535

(一)原发性糖尿病 535

(三)蛋白质代谢异常 535

(四)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 535

(二)继发性糖尿病 536

(三)糖尿病的主要症状 537

(四)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 538

四、糖尿病诊断的常用试验 539

(一)尿糖测定 539

(二)空腹血糖测定 540

(四)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542

(三)餐后二小时血糖测定 542

(五)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 545

(六)可的松葡萄糖耐量试验 547

(七)甲苯磺丁脲耐量试验 547

(八)胰岛素耐量试验 550

(九)血浆胰岛素测定 551

(十)尿酮体测定 552

五、其他糖代谢障碍病 553

(一)酮症酸中毒 553

(二)低血糖症 555

(三)半乳糖血症 558

(四)糖原累积病 560

第三节高脂血症 562

一、正常脂代谢 562

(一)脂的消化与吸收 562

(二)脂的转运 563

二、血脂测定 565

(一)血清总脂测定 565

(二)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565

(三)血清甘油三酯测定 566

(四)血清3-脂蛋白测定 567

(五)血清脂蛋白电泳分析 568

三、高脂血症的临床类型及主要表现 570

(一)原发性高脂血症 570

(二)继发性高脂血症 573

第四节氨基酸代谢病 573

一、溢流性氨基酸尿症 574

(一)苯酮尿症 575

(二)酪氨酸代谢病 575

(三)槭糖尿病 576

(六)β-氨基异丁酸尿症 577

(四)同型胱氨酸尿症 577

(五)低磷酸酶症 577

二、肾性氨基酸尿症 578

(一)胱氨酸尿症 578

(二)哈纳氏病 579

(三)甘氨酸尿症 580

三、继发性氨基酸尿症 580

(一)胱氨酸代谢病 580

(二)成人凡孔尼氏综合征 581

(三)威尔逊氏病 581

第五节卟啉尿症 582

第一节垂体疾病 584

第十一章内分泌疾病 584

一、垂体功能试验 585

(一)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 585

(二)促卵泡激素测定 587

(三)血浆促黄体激素测定 588

(四)促甲状腺激素和长效促甲状腺激素测定 589

(五)生长激素测定 591

(六)生长激素兴奋试验 592

(八)抗利尿激素测定 593

(七)生长激素分泌抑制试验 593

二、常见垂体疾病 594

(一)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 595

(二)垂体性侏儒症 597

(三)巨人症与肢端肥大症 598

(四)垂体腺瘤 599

(五)尿崩症 599

第二节肾上腺疾病 600

一、肾上腺皮质的功能 600

(一)糖皮质激素 601

(二)盐皮质激素 603

(三)性激素类皮质激素 604

二、肾上腺皮质功能试验 606

(一)尿17-酮类固醇测定 606

(二)尿17-生酮类固醇测定 608

(三)尿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 610

(四)皮质醇测定 611

(五)A.C.T.H刺激试验 612

(六)甲吡酮试验 614

(七)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615

(八)螺旋内酯固醇试验 617

(九)血浆醛固酮测定 617

(十)血清钠、钾、氯测定 618

三、肾上腺皮质疾病 619

(一)皮质醇增多症 620

(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622

(三)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 623

(四)肾上腺-性变态综合征 624

第三节甲状腺疾病 626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627

一、甲状腺的功能 627

(二)甲状腺激素的转运 630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633

二、甲状腺功能试验 633

(一)血清游离甲状腺素测定 634

(二)血清总甲状腺素测定 634

(三)T3摄取率测定 635

(四)血清蛋白结合碘与丁醇提取碘试验 636

(五)131碘吸收试验 638

(六)T3抑制试验 639

(七)促甲状腺素反应试验 640

(八)131碘尿排泄试验 641

(九)基础代谢率测定 642

三、甲状腺免疫血清学试验 642

(一)甲状腺球蛋白自身沉淀素乳凝试验 642

(二)甲状腺球蛋白血凝试验 643

(三)甲状腺补体结合试验 644

四、常见甲状腺疾病 646

(一)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646

(二)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648

(三)地方性甲状腺肿 649

(五)亚急性非化脓性甲状腺炎 650

(四)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 650

(六)甲状腺肿瘤 651

第四节 甲状旁腺疾病与降钙素分泌异常 652

一、甲状旁腺素与降钙素的生理作用 652

二、常用实验检查 655

(一)血钙测定 655

(二)尿钙测定 656

(三)血清无机磷测定 656

(五)强的松试验 657

(四)尿磷测定 657

(六)血浆甲状旁腺素测定 658

(七)血清降钙素测定 659

(八)降钙素激发试验 659

三、甲状旁腺与降钙素异常的疾病 660

(一)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 661

(二)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 661

(三)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 662

(四)伪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 662

(五)降钙素分泌过多综合征 663

第五节胰岛疾病 664

第六节性腺与不育症 665

一、睾丸疾病与男性不育症的实验检查 665

(一)精液检查 666

【附】酸性磷酸酶测定 669

(二)血浆睾丸酮测定 671

(三)其他试验 673

二、卵巢疾病与女性不育症的实验检查 673

(一)羊齿叶试验 674

(二)精子抗体试验 675

(三)性交后宫颈粘液内精子检查 676

(四)阴道细胞成熟指数检查 677

(五)子宫内膜活检 679

(六)其他试验 680

第十二章妊娠与胎儿 681

第一节妊娠 681

一、妊娠诊断试验 681

(一)快速胶乳凝集抑制试验 682

(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684

二、妊娠监护试验 685

(三)青蛙(或蟾蜍)试验 685

(一)尿雌激素测定 686

(二)尿孕二醇测定 689

(三)血浆孕酮测定 693

(四)血浆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 695

第二节胎儿预测 696

一、Rh系统抗体测定的应用 697

二、羊水检查的应用 699

(一)同种免疫综合征的诊断 700

(二)判定性别 701

(三)预防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702

(四)预测胎儿成熟程度 703

(五)诊断某些染色体畸变疾病 703

(六)预诊某些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703

第十三章免疫荧光技术与放射免疫测定 707

第一节免疫荧光技术 707

第二节放射免疫测定 710

附录一、临床常用检验正常值 714

二、微量单位 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