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计划与课程管理运作全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明远,申杲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开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800779017
  • 页数:90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课程计划的拟定 1

一、课程计划 1

课程计划的涵义 1

课程计划的结构 4

课程计划的拟定 8

课程计划的执行 11

课程计划的检查 12

二、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 14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一——专业、年级教学计划 14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二——学期、学年的工作计划 15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三——教学进度计划 18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四——教学活动计划 20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五——教科书及教学参考资料编写计划 21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六——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与维修计划 24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七——教师的培训计划 31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八——教学科研计划 33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九——课外活动计划 34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十——教务工作计划 36

学校课程计划的内容之十一——对教研室(组)的监督和检查计划 40

三、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依据 42

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依据之一——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 42

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依据之二——学校的性质及培养目标 44

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依据之三——各科教学内容和任务 46

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依据之四——学校的师资力量 48

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依据之五——学校的学生状况 49

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依据之六——学校的教学设备及环境 50

四、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内容 59

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内容之一——教学科目的设计 59

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内容之二——教学科目的编排 63

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内容之三——教学时数的分配 66

学校课程计划拟定的内容之四——教学年限的规定 73

五、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原则 75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原则之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 75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原则之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77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原则之三——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课外合理安排的原则 80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原则之四——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83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原则之五——反映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要求的原则 85

六、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 95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一——专业课程计划的拟定 95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二——年级课程计划的拟定 102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三——周课程计划的拟定 108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四——学期教学计划的拟定 114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五——单元教学计划的拟定 118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六——课时教学计划的拟定 122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七——重点内容教学计划的拟定 125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八——作业计划的拟定 127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九——单元测验计划的拟定 128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十——课外辅导计划的拟定 130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十一——实验参观计划的拟定 131

学校课程计划的拟定类型之十二——实习、社会调查计划的拟定 133

七、教研室(组)工作计划 136

教研室(组)工作计划之一——确定课程讲授教师和辅导教师 138

教研室(组)工作计划之二——组织本教研室(组)教师学习教学大纲 140

教研室(组)工作计划之三——制订教研室(组)教学计划 141

教研室(组)工作计划之四——指导教师执行教学计划 142

教研室(组)工作计划之五——统一教学进度计划 142

教研室(组)工作计划之六——教研室(组)活动计划 143

教研室(组)工作计划之七——有关期中、期末考试的安排 143

教学大纲 149

教学大纲的结构 149

一、什么是教学大纲 149

第二篇 教学大纲的编制 149

教学大纲的作用 155

教学大纲的类型 156

二、教学大纲编制的原则 158

国外课程编制原则 159

教学大纲编制的理论依据 162

教学大纲编制的基本原则 163

教学大纲编制的基本原则之一——符合教学计划,体现培养目标 163

教学大纲编制的基本原则之二——要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 163

教学大纲编制的基本原则之五——文字清楚,语意明确,术语定义准确 164

教学大纲编制的基本原则之四——符合学生实际,贯彻少而精原则 164

教学大纲编制的基本原则之三——建立科学严密体系 164

三、教学大纲的编制 167

教学大纲编制的行政类型 167

我国教学大纲编制的一般程序 168

教学大纲编制的具体步骤 170

教学大纲范例 171

四、教学大纲的运用和管理 179

教学大纲的运用和管理之一——教学大纲的运用 179

教学大纲的运用和管理之二——教学大纲的修订 181

教学大纲的运用和管理之三——教学大纲的管理 196

教材 197

一、教材概述 197

第三篇 教材的编选 197

教材的作用 198

教材的特点 199

教材的编写 200

二、教科书的编选 205

教科书的编选之一——选择好编写人员和材料 206

教科书的编选之二——选择确定已出版教材 207

教科书的编选之三——处理好各种关系 216

教科书的编选之四——运用好的编写形式 218

三、教科书的编写步骤 219

教科书的编写步骤之一——研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219

教科书的编写步骤之二——研究中外有关学科教科书 221

教科书的编写步骤之三——了解教科书所适用年级学生已有的生理、心理和知识准备 236

教科书的编写步骤之四——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拟定编写提纲 244

教科书的编写步骤之五——编写教材初稿 251

教科书的编写步骤之六——修改、送审、试用、定稿 251

四、教学参考书的选编 253

教学参考书的选编之一——认识教学参考书的意义 253

教学参考书的选编之二——了解教学参考书选编的依据 254

教学参考书的选编之三——掌握教学参考书选编的原则 255

教学参考书的选编之四——克服现行教学参考书的缺陷 258

教学参考书的选编之五——教学参考书的具体编写 259

五、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选编 261

课外阅读材料的选编之一——内容 261

课外阅读材料的选编之二——原则 263

课外阅读材料的选编之三——指导 264

六、教学用具的制作和购置 265

教学用具的概念 265

教学用具的制作和购置之一——教学用具的制作 265

教学用具的制作和购置之二——教学用具的购置 267

七、教学测验的编制 268

教学测验概述 268

编制测验的一般程序 272

测验题目的编制技术 280

校历编制的依据之一——学年或学期的起止时间 285

二、校历编制的依据 285

校历的作用 285

校历 285

第四篇 校历的制定 285

一、校历概述 285

校历编制的依据之二——本学年或学期学校工作计划、各职能部门工作计划和内容 286

校历编制的依据之三——各年级各学科教育教学进度计划 292

校历编制的依据之四——学校常规性的重要活动,传统节假日 293

三、校历编制的内容 293

校历编制的内容之一——表格的编制 293

校历编制的内容之二——说明的编写 294

校历编制的内容之三——周历的编制 295

国外几种校历介绍 297

开课计划概述 304

大中专院校开课计划的制订 304

中小学开课计划的制订 304

中小学时间分配和学时安排 304

五、开课计划的制订 304

大中专院校的时间分配和学时安排 304

四、学校日程安排表的制定 304

第五篇 学校课程的编订 309

一、什么是学校课程 309

学校课程 309

学校课程的性质 310

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 311

学校课程的结构 313

学校课程的制约因素 316

二、学校课程的任务 320

各国和地区学校课程任务概况 320

学校课程的任务之一——传授知识、技能、技巧 326

学校课程的任务之二——形成思想、观点、信念 327

学校课程的任务之三——培养言语、行为、习惯 328

学校课程的任务之四——发展思维智力,培养能力 329

三、学校课程的类型 330

学校课程的类型之一——学科课程 330

学校课程的类型之二——活动课程 337

学校课程的类型之三——综合课程 340

学校课程的类型之四——核心课程 343

学校课程的类型之五——潜在课程 344

四、学校课程编订的依据和原则 346

学校课程编订的依据 346

学校课程编订的原则 352

五、课程设计的方法 354

课程设计的九种方法 354

西方课程实验法的发展 356

改进我国课程设计的方法 357

六、学校课程编订的机构、人员和程序 362

学校课程编订的机构 362

学校课程编订的人员 362

学校课程编订的程序 363

学校课程编订的问题之一——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问题 366

七、学校课程编订的问题 366

学校课程编订的问题之二——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问题 369

学校课程编订的问题之三——巩固“双基”与吸收新知的问题 370

学校课程编订的问题之四——统一要求与适应差异的问题 372

学校课程编订的问题之五——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373

第六篇 课程表的编排 377

一、什么是课程表 377

课程表 377

课程表的内容 377

课程表的意义 378

课程表编排的依据 380

课程表编排的基本要求 384

课程表编排的原则之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 388

二、课程表编排的原则 388

课程表编排的原则之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原则 390

课程表编排的原则之三——有利于教学设备和条件充分利用的原则 392

课程表编排的原则之四——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有利于教师的工作与时间安排的原则 394

课程表编排的原则之五——有利于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安排原则 395

课程表编排的原则之六——程序性原则 396

课程表编排的原则之七——整体性原则 398

三、课程表编排的程序 399

课程表编排的程序之一——掌握有关教学资料 399

课程表编排的程序之二——合理安排,科学排序 404

课程表的编排种类之一——幼儿园课程表编排 406

课程表编排的程序之三——反复检查,最后排定 406

四、课程表编排种类 406

课程表的编排种类之二——小学课程表编排 410

课程表的编排种类之三——中学课程表的编排 422

课程表的编排种类之四——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课程表的编排 430

课程表的编排种类之五——大学课程表的编排 437

课程表的编排种类之六——研究生课程表的编排 449

五、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453

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之一——科学组织教师力量 454

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之二——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表 456

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之三——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日历 464

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之四——协调、平衡各门课程的作业,安排好课外辅导 470

怎样编排课程表 473

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之五——了解教学信息 473

六、有关课程表编排的论文、资料 473

谈谈我校编制课表工作中的新问题 475

怎样合理安排教师工作 477

石油大学排课程表的工作程序 479

课程表 480

第七篇 学校课程的评价 481

一、什么是课程评价 481

课程评价 481

课程评价的内容 483

课程评价的实质 487

课程评价的意义 489

课程评价的原则之一——要有明确的价值观 490

二、课程评价的原则 490

课程评价的原则之二——要针对具体的目标 492

课程评价的原则之三——要有广博的内容 494

课程评价的原则之四——要有连续的程序 496

课程评价的原则之五——要具有诊断的作用 498

三、课程评价的范围 500

课程评价的范围之一——教育目标的评价 500

课程评价的范围之二——整个课程的评价 502

课程评价的范围之三——局部课程的评价 508

课程评价的范围之四——教科书的评价 510

课程评价的标准之一——效果标准 513

四、课程评价的标准 513

课程评价的标准之二——发展的标准 514

课程评价的标准之三——科学的标准 515

课程评价的标准之四——严肃的标准 518

五、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 518

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之一——泰勒的行为目标评价模式 519

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之二——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模式 519

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之三——斯特克的形貌模式 520

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之四——普罗沃斯的落差模式 521

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之五——课程评价的应答模式 521

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之六——阐明性评价模式 523

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之七——课程产品评价模式 524

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之八——课程计划评价模式 525

六、课程评价的一般程序 525

课程评价的一般程序之一——确立评价目的 525

课程评价的一般程序之二——依据要评价的问题,描述所需资料 527

课程评价的一般程序之三——进行相关文献的研究 527

课程评价的一般程序之四——拟订评价计划 527

课程评价的一般程序之五——依照设计搜集所需资料 529

课程评价的一般程序之六——整理、分析及解释资料 530

课程评价的一般程序之七——完成评价报告,应用评价成果 532

课程评价的一般程序之八——实施评价的评价 532

课程评价的具体方法之一——观察法 534

七、课程评价的具体方法 534

课程评价的具体方法之二——调查法 536

八、课程评价的利用和科学知识 539

课程评价的利用 539

课程评价的科学知识之一——加权的类型与方法 540

课程评价的科学知识之二——评价信度的鉴定 549

课程评价的科学知识之三——评价效度的鉴定 556

第八篇 学校课程的管理 559

一、什么是课程管理 559

课程管理 559

课程管理的体制 560

课程管理的内容 563

课程管理的原则 564

课程管理的方法 565

课程管理的人员 566

二、课程教学管理 567

课程教学管理 567

课程教学的任务 567

课程教学模式 568

课程教学原则 576

三、课程教学管理内容 581

课程教学管理内容之一——备课管理 581

课程教学管理内容之二——上课管理 583

课程教学管理内容之三——布置与批改作业管理 584

课程教学管理内容之五——成绩考核管理 585

课程教学管理内容之四——课外辅导管理 585

四、课程教学管理方法 587

课程教学管理方法之一——教学准备检查 588

课程教学管理方法之二——听课 600

课程教学管理方法之三——评课 607

课程教学管理方法之四——成绩考查 617

课程教学管理方法之五——抽查学生笔记和作业 631

课程教学管理方法之六——问卷 633

课程教学管理方法之七——座谈 635

五、教案设计 636

教案设计之一——谈话法 637

教案设计之二——讲授法 644

教案设计之三——练习法 653

教案设计之四——讨论法 660

第九篇 课程计划与课程管理法规选编 671

1.中央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 671

2.中央教育部颁发“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及“1953年8月至1954年7月试行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的调整办法” 674

3.中央教育部关于中学部分学科的设置授课时数的变更及政治教材的通知 67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初中不设外国语科的说明的通知 67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制发1955—1956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的通知 67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制发1956—1957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的通知 68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增设农业基础知识课的通知 683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1957—1958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的通知 684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1957—1958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的补充通知 687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中学文学课适当增加应用文的问题 68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使用1957年新编的初中植物学课本的通知 68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中学、师范学校设置政治课的通知(摘录) 689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的通知 690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的补充通知 694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中学加强和开设外国语的通知(摘录) 696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设农业生产知识(常识)课的通知 696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实行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摘录) 697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调整和精简中小学课程的通知(摘录) 702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通知(摘录) 703

20.关于加速引进外国高等学校教材的几项规定 708

21.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 710

22.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的通知 712

23.教育部关于普通中学开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 718

24.研究生外国语学习和考试的规定(试行) 720

25.教育部关于改进加强中学历史和地理课教学的通知 723

26.教育部关于颁发高中数学、物理、化学三科两种要求的教学纲要的通知 724

27.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意见(摘录) 726

28.教育部、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学生理卫生知识教育的通知 728

29.教育部关于发布《小学数学、自然教学仪器配备目录》修订本的通知 729

30.教育部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 729

31.教育部关于加强小学生写字训练的通知 733

32.教育部关于颁发高中生物两种要求的教学纲要的通知 734

33.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发布调整初中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四科教学要求意见的通知 735

34.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 736

35.国家教育委员会、司法部关于加强小学法制教育的意见(摘录) 738

36.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出版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严禁擅自编写、出版销售学生复习资料的规定 739

37.关于在中专、中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 740

38.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 743

39.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发布《中学理科教学仪器和电教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 745

40.国家教育委员会教学仪器设备行业管理暂行规定 745

41.高等学校外语教材审稿办法实施细则 748

42.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征求对《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意见 750

43.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出版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关于严禁擅自编写、出版、销售、学生复习资料的规定》的通知 755

44.关于进一步改革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意见 756

4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安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办好工读学校的几点意见的通知(摘录) 759

46.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材送审办法 760

47.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 761

48.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 762

49.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颁发《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通知 764

50.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 765

51.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的通知 767

52.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 768

53.加强中学实验教学的暂行办法 771

54.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校实验室工作的规定 772

55.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 774

56.国家教育委员会学校电化教育工作暂行规程 775

57.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摘录) 777

58.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颁发《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的通知 779

59.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试行) 782

60.国家教委、文化部关于加强少年儿童艺术教育的意见 785

61.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试行) 788

62.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全日制小学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试行) 794

63.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试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等两个意见的通知 798

64.关于试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 799

65.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 800

66.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通知 810

67.国家教委关于在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的意见 817

68.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中关于全国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指导性教学计划的规定(试行草案) 819

69.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 822

70.国家教委关于重申贯彻《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823

71.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对中学《世界历史》教材在教学中进行若干改动的通知 825

72.国家教委印发《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的通知 826

73.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830

74.国家教委关于转发《山东省小学、初中学生国防教育实施意见》及《学校国防教育管理工作研讨会纪要》的通知 833

75.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教学的通知 836

76.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的通知 838

77.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试验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840

78.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生用练习册、寒暑假作业、辅导材料编写和使用管理的规定 842

79.国家教委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关于学前班保育与教育的基本要求(试行稿) 844

80.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 845

81.国家教委关于颁发《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初稿)的通知 849

82.国家教育委员会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试行) 851

83.国家教育委员会学校国防教育常规 853

84.关于印发《中、小学校及中等师范学校电化教育设备配备标准》的通知 854

85.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几点意见 855

86.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严肃查处参与滥编滥印乱用复习资料人员的通知 856

87.国家教委关于推广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经验的若干意见 857

88.国家教委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二十四个学科教学大纲(试用)的通知 870

89.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摘录) 880

90.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布的新工时制全国普通中小学今秋将实行调整后的教学计划 883

91.实行新工时制对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的意见 884

92.关于实行新工时制对高中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的意见 891

9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893

9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