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篇 综述第一章 历史沿革概况 3
(一)地理位置与面积 13
一 地理 13
第二章 地理与行政区划 13
(二)地貌基本特征 14
(三)河流、湖泊、山脉 16
(四)气候 21
二 行政区划 26
(一)哈尔滨市 38
三 市县简况 38
(二)齐齐哈尔市 40
(三)牡丹江市 46
(四)佳木斯市 50
(五)鸡西市 57
(六)伊春市 58
(七)七台河市 59
(九)双鸭山市 60
(八)鹤岗市 60
(十)大庆市 61
(十一)松花江地区 62
(十二)绥化地区 65
(十三)黑河地区 71
(十四)大兴安岭地区 74
(一)人口增长速度 76
一 人口 76
第三章 人口与民族 76
(二)人口分布 77
(三)人口结构 78
(四)人口再生产类型 79
(一)民族构成 80
二 民族 80
(二)主要少数民族 81
(二)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二次代表大会 97
(一)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 97
第四章 党、政、工、青、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宗教 97
一 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历次代表大会 97
(四)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四次代表大会 98
(三)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三次代表大会 98
(五)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五次代表大会 99
(二)黑龙江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100
(一)黑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100
二 黑龙江省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100
(三)黑龙江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101
(五)黑龙江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102
(四)黑龙江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102
(六)黑龙江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103
三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历届主要负责人 104
四 省政协历届委员会 106
五 黑龙江省总工会历次代表大会 108
(二)黑龙江省总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 109
(一)黑龙江省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109
(四)黑龙江省总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 110
(三)黑龙江省工人首届代表大会 110
(六)黑龙江省总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 111
(五)黑龙江省总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 111
(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黑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 112
六 共产主义青年团黑龙江省历次代表大会 112
(三)共青团黑龙江省第三次代表大会 113
(二)共青团黑龙江省第二次代表大会 113
(五)共青团黑龙江省第五次代表大会 114
(四)共青团黑龙江省第四次代表大会 114
(六)共青团黑龙江省第六次代表大会 115
(一)黑龙江省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 116
七 黑龙江省历次妇女代表大会 116
(七)共青团黑龙江省第七次代表大会 116
(三)黑龙江省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 117
(二)黑龙江省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 117
(五)黑龙江省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 118
(四)黑龙江省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 118
(二)中国民主同盟黑龙江省委员会 119
(一)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黑龙江省委员会 119
八 各民主党派 119
(五)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员会 120
(四)中国民主促进会黑龙江省委员会 120
(三)中国民主建国会黑龙江省委员会 120
九 黑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 121
(一)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 123
十 归国华侨联合会 123
(二)第二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 124
(三)侨联工作的基本情况 125
十一 宗教基本情况 126
(一)伊斯兰教 127
(二)道教 128
(三)天主教 129
(四)基督教 131
(五)东正教 133
(六)佛教 134
一 植物资源 137
第五章 自然资源 137
(一)森林 138
(二)草原 140
(四)苇塘 142
(三)草甸 142
(六)药用植物 143
(五)食用植物 143
二 动物资源 144
(三)两栖、爬行类 145
(二)啮齿类动物 145
(一)哺乳动物 145
(四)鸟类 146
(五)鱼类 147
三 矿产资源 148
(一)煤炭 149
(二)石油 150
(五)铁 151
(四)石墨 151
(三)黄金 151
(九)银 152
(八)伴生硫 152
(六)铅 152
(七)锌 152
四 水利资源 153
(十三)其他矿藏 153
(十)铜 153
(十一)钨 153
(十二)钼 153
(一)地表水 154
五 土特产品 157
(二)地下水 157
(一)农业 161
一 经济发展成就 161
第六章 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情况 161
(二)工业 162
(三)交通 164
(四)商业 165
(五)职工队伍 166
(六)人民生活 167
(七)城乡的变化 168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169
二 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 169
(二)“大跃进”时期 170
(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71
(三)经济调整时期 171
(一)农村的改革 173
三 经济体制改革 173
(二)城市的改革 174
(四)建筑业的改革 175
(三)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 175
(七)市县综合体制的改革 176
(六)科技体制的改革 176
(五)所有制结构的改革 176
(八)管理体制的改革 177
四 地方法规工作 178
五 1979—1985年我省颁布的法规与规章 183
(一)职工收入逐步增加 186
一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186
第七章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186
(二)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189
(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 191
二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191
(二)消费结构发生了新变化 192
六 城乡居民的文化、教育、健康水平 193
(一)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194
三 城乡居民居住水平 194
(二)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195
五 公用事业和商业网点 196
四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196
(二)文化事业 198
(一)教育事业 198
(三)卫生事业 199
一 市场变化情况 200
第八章 社会购买力 200
(二)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 202
(一)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 202
二 社会商品零售额结构的变化 202
(四)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203
(三)居民消费量 203
(六)居民积蓄额 204
(五)穿的商品稳步增长 204
(一)投资规模较大 206
一 经济优势和特点 206
第九章 黑龙江省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初步设想 206
(三)主要工农业产品 208
(二)技术装备程度较高 208
(五)经济实力较强 209
(四)产量净调出量大 209
二 战略思想 212
(一)工农业总产值指标 213
三 战略目标 213
(二)国民收入指标 214
四 战略重点 215
(一)能源 216
五 对策 216
(四)人才 217
(三)资金 217
(二)交通运输 217
(六)技术改造 218
(五)科学技术 218
(八)经济、科技、社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219
(七)对外开放 219
(二)夫余政权的建立与瓦解 220
(一)肃慎朝贡中原 220
第十章 主要历史事件及人物简述 220
一 主要历史事件 220
(五)豆莫娄的兴衰 221
(四)李敞刻石与北魏祖庙 221
(三)曹魏进军肃慎南境 221
(九)渤海国的建立与发展 222
(八)唐军与黑水靺鞨之战 222
(六)流鬼人入朝 222
(七)宇文法联靺鞨 222
(十)黑水府的建立 223
(十三)五国部节度使的设置 224
(十二)契丹灭渤海 224
(十一)室韦府的建立 224
(十六)北宋二帝与五国城 225
(十五)金国的建立 225
(十四)女真族的兴起 225
(十九)金上京的兴废 226
(十八)金源铁矿的采冶 226
(十七)金初的改革 226
(二十二)水达达路的建置 227
(二十一)开元路的建置 227
(二十)东夏国的建立 227
(二十六)女真族的南迁 228
(二十五)奴儿干都司的建置 228
(二十三)蒲峪路与肇州屯田 228
(二十四)元代黑龙江地区的站赤 228
(二十八)雅克萨之战 229
(二十七)后金统一黑龙江流域 229
(三十)乌扎拉村之战 230
(二十九)中俄尼布楚条约 230
(三十二)中俄《瑷珲条约》 231
(三十一)松花江口大捷 231
(三十四)呼兰教案 232
(三十三)中俄北京条约 232
(三十五)中俄密约 233
(三十七)海兰泡惨案 234
(三十六)中东铁路 234
(三十九)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 235
(三十八)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235
(四十)辛亥革命在黑龙江 236
(四十一)毕桂芳与许兰洲之争 237
(四十二)“五四”运动在黑龙江 238
(四十三)东省特别区设置始末 239
(四十四)江桥抗战 240
(四十六)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 241
(四十五)哈尔滨保卫战 241
(四十八)日本关东军七三一细菌部队 242
(四十七)土龙山农民暴动 242
(五十)解放黑龙江 243
(四十九)三肇惨案 243
二 人物简介 244
(五十一)李兆麟蒙难 244
第二篇 农业第十一章 农业自然条件 289
一 地形 289
二 气候 290
三 水资源 292
四 土地资源 294
(一)农业机械装备情况 297
一 农业机械化 297
第十二章 农业技术条件 297
二 农用化学工业品的使用 298
(三)农业机械经营形式 298
(二)农业机械化程度 298
(二)农药 299
(一)化肥 299
(四)塑料薄膜 300
(三)除草剂 300
三 农田水利建设 301
一 农业所有制结构 303
第十三章 农业经济改革 303
二 生产责任制的发展 305
三 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的构成 306
一 基本情况 310
第十四章 种植业 310
(三)中南部山间米豆稻主产区 311
(二)东部三江平原豆麦稻糖主产区 311
(一)北部高寒麦豆薯麻主产区 311
(五)西部干旱盐碱米糖油主产区 312
(四)中西部松嫩高平原米豆糖麻油主产区 312
(一)开发利用荒地资源 313
二 发展情况及特点 313
(二)总产增长较多 314
(四)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 315
(三)种植业产值增长较快 315
一 基本情况 317
第十五章 林业 317
(一)森林保护 318
二 发展情况及特点 318
(二)植树造林 319
(四)林业生产结构 320
(三)森林经营 320
(五)林业科研、教育 321
第十六章 畜牧业 322
(二)生产基地 323
(一)区划 323
一 区划和生产基地 323
二 牧业体系及技术力量 324
(二)生产专业化、商品化 325
(一)畜禽的发展 325
三 发展情况及特点 325
(三)科学养殖 326
一 发展情况 327
第十七章 渔业 327
二 水产资源 328
四 水产科研和技术推广 329
(二)养殖渔业 329
三 渔业生产 329
(一)捕捞渔业 329
五 渔政管理 330
六 水产供销 331
一 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比重 332
第十八章 农业的经济地位 332
二 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334
三 向国家提供的农产品 335
四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 336
一 基本情况 338
第十九章 国营农场 338
二 创建和发展过程 341
(二)1958—1967年的大发展阶段 342
(一)1949—1957年的初创阶段 342
(三)1968—1976年遭受严重挫折的阶段 343
(四)1976—1981年恢复和发展阶段 344
(一)积极调整,大胆改革 345
三 经济改革概况 345
(二)农林牧副渔业有了全面发展 347
(四)农工商综合经营有了新发展 348
(三)工业生产持续增长 348
(五)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349
(六)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350
一 家庭纯收入和消费支出 352
第二十章 农民生活水平 352
三 农民每人平均实物消费量 353
二 农民每人平均消费品购买力 353
一 基本情况 359
第三篇 工业第二十一章 工业交通概述 359
(一)经济恢复时期 362
二 各时期工业发展情况 362
(二)“一五”时期 363
(四)调整时期 364
(三)“二五”时期 364
(六)“五五”时期 365
(五)“四五”时期 365
三 工业特点和远景 366
一 基本概况 383
第二十二章 机械工业 383
二 发展现状 385
(一)产品质量 386
(三)产品的技术等级水平 387
(二)新产品的发展 387
(四)企业改组联合,实行专业化协作生产 388
三 优势和特点 389
(五)出口产品 389
一 大庆油田 393
第二十三章 石油工业 393
二 石油加工 397
三 主要石油加工企业 400
一 基本概况 403
第二十四章 化学工业 403
二 发展情况和特点 404
三 重点企业简况 405
四 各类化工行业的情况 406
一 发展概况 410
第二十五章 冶金工业 410
二 企业和职工 412
三 固定资产和主要产品生产能力 413
一 基本概况 420
第二十六章 煤炭工业 420
二 发展情况 421
(一)统配煤矿 424
三 煤矿企业 424
(二)地方煤矿 425
四 发展前景 427
一 电力工业现状 429
第二十七章 电力工业 429
二 发展简况 431
三 各业用电水平 433
一 发展概况 436
第二十八章 地质勘探 436
二 职工、设备及工作量 437
三 技术水平及区域地质成果 438
四 矿产资源 440
(四)矿水水文地质勘察 442
(三)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442
五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442
(一)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442
(二)农牧业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442
(七)综合研究工作 443
(六)工程地质工作 443
(五)环境水文地质工作 443
(一)交通运输网 444
一 基本情况 444
第二十九章 交通运输 444
(二)交通运输工具 445
(三)客货运量 446
(二)路网建设 448
(一)铁路简况 448
二 铁路运输 448
(三)机构和设备 454
(四)运量与运能 457
(一)基本概况 458
三 公路交通 458
(五)经济效益 458
(二)公路建设和养护 459
(三)公路运输 460
(四)公路交通工业 461
(五)交通科研勘察设计和学校教育 462
(一)发展概况 466
四 内河航运 466
(六)公路交通安全 466
(二)船舶运输 468
(三)港口建设 469
(四)航道维护 470
(六)经济效益 471
(五)水运工业 471
(一)发展情况 472
五 民用航空 472
(二)专业航空 475
一 基本情况 477
第三十章 邮电通信 477
(一)前三十年的情况 479
二 发展概况 479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 481
三 邮电通信事业发展展望 483
(一)二十二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489
一 概况 489
第三十一章 基本建设 489
(三)调整投资方向,发挥资源优势 490
(二)大庆油区的开发 490
(一)建筑施工队伍 491
二 建筑企业 491
(二)建筑业的技术装备 492
(五)建筑工程质量 493
(四)建筑业的经济效益 493
(三)建筑施工技术水平 493
(六)建筑勘察设计 494
(一)城市建设情况 495
三 城市建设发展情况 495
(三)城市规划 497
(二)城市建设的管理工作 497
(二)发展特点 498
(一)基本情况 498
四 城镇住宅建设和管理 498
五 环境保护工作 499
(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500
(二)调整、整顿和技术改造污染企业 500
(一)重点污染源的治理 500
(五)环境监测和科研工作 501
(四)环境管理 501
一 基本概况 502
第三十二章 森林工业 502
二 森林工业的发展 503
(二)木材生产 504
(一)营林生产 504
(五)机械修造和电力建设 505
(四)多种经营 505
(三)林产品工业 505
(六)基本建设 522
(七)林业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 522
一 基本情况 523
第三十三章 轻工业 523
二 发展现状 525
一 基本情况 535
第三十四章 二轻工业 535
(一)皮革工业 536
二 发展现状 536
(五)服装工业 537
(四)五金工业 537
(二)塑料工业 537
(三)家具工业 537
(八)工艺美术工业 538
(七)文教体育用品工业 538
(六)家用电器工业 538
一 基本情况 539
第三十五章 乡镇工业 539
(一)农副产品加工业 540
二 主要行业 540
(三)采矿业 541
(二)建材、建筑业 541
(五)农机具制造业 542
(四)饮食服务业 542
一 资源 544
第三十六章 黄金生产 544
二 历史概况 545
三 生产发展 547
五 地方群众采金 548
四 生产能力 548
六 机构与人员 549
二 产品质量管理和科研成果 551
一 基本情况 551
第三十七章 电子工业 551
(一)半导体器件、元件 552
三 产品优势 552
(二)通讯、广播电视器材 553
(三)雷达、计算机及外部设备 554
四 展望 555
(四)电子测量仪器 555
一 化学医药 556
第三十八章 医药事业 556
(二)经过技术改造,生产能力增加 557
(一)化学医药工业布局趋向合理 557
(四)药品质量稳步提高 558
(三)研制出一批新产品、新剂型 558
(一)中药材资源 559
二 中成药 559
(五)生产发展较快,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559
(二)中成药 561
三 医疗器械 563
(一)调整了企业结构 564
(三)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565
(二)调整了产品结构 565
四 医药销售 566
一 发展情况 570
第三十九章 纺织工业 570
(一)亚麻纺织 574
二 主要行业及特点 574
(三)化学纤维工业 575
(二)毛纺织 575
(五)针织、复制行业 576
(四)棉纺织和印染 576
三 展望 577
(六)丝绸工业 577
一 基本情况 586
第四十章 制糖工业 586
二 发展情况 588
三 发展前景 591
(一)企业与职工 602
一 基本情况 602
第四十一章 建筑材料工业 602
(三)主要品种 603
(二)工业总产值及固定资产 603
(五)主要专业生产设备 604
(四)主要产品生产能力 604
(二)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606
(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建材工业体系 606
二 发展现状 606
(四)砖瓦砂石灰等地方建筑材料 607
(三)建成了新型建筑材料基地 607
(七)建材工业的经济效益 608
(六)建材工业的教育、科研事业 608
(五)散装水泥 608
(一)对市场领导地位的确立 611
一 国营商业的建立和发展 611
第四篇 商业第四十二章 商业发展概况 611
(二)国营商业的曲折发展 612
(三)国营商业的调整、发展 613
(一)改革批发体制 614
二 商业体制改革 614
(二)改革经营管理体制 615
(一)机构和职工 617
一 基本概况 617
第四十三章 城市商业 617
(二)网点布局和设施 618
三 城市个体商业 619
二 城市集体商业 619
四 商办工业 620
五 商业经济效益 621
一 基本情况 624
第四十四章 农村商业 624
二 机构与组织 625
(一)农副产品购销 627
三 收购与销售 627
(二)废旧物资回收 628
(三)生产资料与生活用品销售 629
四 利润与积累 630
第四十五章 城乡集市贸易 632
一 征购与销售 636
第四十六章 粮油购销 636
二 储存与加工 638
三 经济效益 639
(一)机构建设 641
一 基本概况 641
第四十七章 对外经济贸易 641
(二)经营范围 642
(一)记帐贸易阶段 644
二 出口贸易 644
(二)以商品调拨为主阶段 645
(三)自营出口贸易阶段 646
三 进口贸易 649
五 利用外资 651
四 对苏边境贸易 651
(三)对外经济援助 653
(二)生产技术合作 653
六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653
(一)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653
(五)技术和设备引进 654
(四)双边和多边经济技术合作 654
(一)企业收入 657
一 财政收入 657
第五篇 财政、金融、工商管理、审计第四十八章 财政 657
(二)各项税收 658
二 财政支出 659
(三)其他收入 659
三 财政收支构成 661
四 财力分配 662
(一)管理体制 675
一 基本概况 675
第四十九章 金融 675
(二)机构人员 676
(一)人民银行存款 677
二 存款 677
(三)业务活动 677
(二)农业银行存款 687
(一)人民银行贷款 691
三 贷款 691
(三)建设银行存款 691
(二)农行信用社贷款 694
(三)建设银行贷款 699
(一)农贷资金 700
四 资金使用效益 700
(二)工业资金 704
(五)基本建设资金 707
(四)中短期设备贷款 707
(三)商业资金 707
(二)市场货币流通 710
(一)现金收支渠道 710
五 货币流通 710
七 保险业务 718
六 外汇往来 718
一 工商管理机构 724
第五十章 工商管理 724
二 城乡集市贸易管理 725
三 个体工商业户管理 727
四 工商企业管理 728
五 经济合同管理 729
七 广告管理 730
六 商标管理 730
八 打击投机倒把 731
一 机构与队伍建设 735
第五十一章 审计工作 735
三 开展了以大户为重点的行业和专项审计 736
二 开展了专案审计 736
四 加强了财会基础建设 737
一 概述 741
第六篇 劳动工资、物价第五十二章 劳动工资 741
二 劳动力管理与待业人员安置 742
(一)工资制度 746
三 工资奖励制度 746
(二)职工工资水平 748
(四)津贴制度 749
(三)奖励制度 749
(一)劳动保险制度 750
四 职工的保险与福利制度 750
(四)探亲假制度 751
(三)对女职工和婴幼儿的特殊照顾 751
(二)老年职工的退休待遇 751
(五)冬季取暖补贴 752
(一)安全机构和人员 753
五 劳动保护与安全监察 753
(六)职工交通、洗澡、理发的补贴 753
(二)安全法规和安全措施 754
(五)锅炉压力容器实行定点生产、定点安装 755
(四)劳动保护科学研究工作 755
(三)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 755
(六)事故调查和处理 756
一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757
第五十三章 物价 757
(一)基本情况 761
二 市场零售物价 761
(三)职工生活费用价总指数 764
(二)零售物价总水平 764
三 工农业产品交换差价 766
四 价格补贴 768
(一)自然科学机构 775
一 基本情况 775
第七篇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第五十四章 自然科学技术 775
(二)自然科学技术队伍 776
二 科技群众团体 778
(三)科技经费 778
三 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779
(一)科技服务系统 781
四 科技服务系统及学术刊物 781
(二)自然科学技术刊物 783
(一)基本情况 784
一 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784
第五十五章 社会科学 784
(二)研究机构 785
(三)科学社会主义 788
(二)哲学 788
二 主要科研成就 788
(一)经济学 788
(六)文学、语言、外语 789
(五)历史 789
(四)中共党史 789
三 学术刊物与资料 790
(九)苏联问题研究 790
(七)教育学 790
(八)政治学 790
四 学术团体 791
(一)普通高等教育 792
一 高等教育 792
第五十六章 教育 792
(二)职工高等教育 801
二 中等专业教育 805
三 技工学校 806
(一)幼儿教育 807
四 普通教育 807
(三)普通中学教育 808
(二)小学教育 808
(五)教师进修院校 811
(四)中等师范教育 811
(六)工农业余教育 813
五 盲聋哑教育 814
(一)文艺创作概况 816
一 文艺创作 816
第五十七章 文化 816
(二)文学艺术群众团体 818
(四)艺术研究机构 820
(三)艺术教育 820
(六)文艺刊物 821
(五)文艺队伍 821
(一)基本情况 822
二 艺术表演团体 822
(七)活动与交流 822
(二)主要剧团的情况 823
(二)群众文化活动 826
(一)基本情况 826
三 群众文化 826
(一)基本情况 827
四 电影 827
(三)电影器材供应工作 828
(二)电影制片厂、电影职工学校 828
(二)主要图书馆 829
(一)基本情况 829
五 公共图书馆 829
(三)综合性和地方特色的藏书体系 831
(四)服务工作 832
(一)基本情况 833
六 博物馆、纪念馆 833
(二)主要博物馆、纪念馆 837
七 档案事业 839
(一)医疗机构 843
二 医疗工作 843
第五十八章 医疗卫生 843
一 基本情况 843
(三)医疗技术水平 844
(二)农村卫生基层组织 844
(一)爱国卫生运动 845
三 卫生防病 845
(四)中医工作 845
(五)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工作 845
(五)职业病防治 846
(四)地方病防治 846
(二)卫生宣传 846
(三)卫生防疫 846
(一)高等医学教育 847
五 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 847
四 妇幼保健 847
六 药政药检 848
(四)医学科研 848
(二)中等医学教育 848
(三)职工在职教育 848
(一)组织机构 849
八 计划生育 849
七 卫生外事活动 849
(二)队伍建设 850
(三)工作成效 851
一 机构和设施 854
第五十九章 体育 854
二 体育骨干队伍 855
三 运动技术水平 856
四 群众体育 857
(一)历史概况 858
一 报刊 858
第六十章 新闻 858
(二)目前现状 860
二 无线广播 862
三 电视 863
四 有线广播 865
第六十一章 出版事业 866
一 出版工作初步形成了一个门类较为齐全的出版体系 868
二 出书品种、印数 870
三 图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出版了一批深受读者欢迎的好书 871
五 各类杂志的出版日益兴旺,已成为出版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873
四 提高了龙版图书的声誉,增强了在国内外图书市场的竞争能力 873
六 印刷业有了新的发展,书刊印刷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874
七 进一步普及了城乡发行网点,图书发行工作有了很大加强 875
一 建立友好省、市、县关系 879
第八篇 外事旅游第六十二章 外事往来 879
(一)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 880
(二)科技、文化、教育和体育交流 882
三 各国来黑龙江参观考察访问 883
二 对外开放城市 883
四 我省赴国外参观访问学习 885
一 重点风景区的规划与建设 886
第六十三章 旅游事业 886
二 形式多样的旅游项目 887
三 接待条件的充实与改善 889
四 经济效益的提高与扩展 890
一 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物 893
第六十四章 名胜、风光 893
二 古迹 895
第九篇 黑龙江历史大事记 908
三 游览、观光、疗养胜地 908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915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 920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924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927
1904年(光绪三十年) 930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934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940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 946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953
1909年(宣统元年) 958
1910年(宣统二年) 963
1911年(宣统三年) 969
1912年(民国元年) 974
1913年(民国二年) 979
1914年(民国三年) 983
1915年(民国四年) 986
1916年(民国五年) 989
1917年(民国六年) 993
1918年(民国七年) 996
1919年(民国八年) 1001
1920年(民国九年) 1008
1921年(民国十年) 1013
1922年(民国十一年) 1017
1923年(民国十二年) 1020
1924年(民国十三年) 1024
1925年(民国十四年) 1027
1926年(民国十五年) 1032
1927年(民国十六年) 1035
1928年(民国十七年) 1038
1929年(民国十八年) 1043
1930年(民国十九年) 1050
1931年(民国二十年) 1055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1063
1945年 1069
1946年 1081
1947年 1109
1948年 1129
1949年 1145
一、附 1159
(一)黑龙江将军、巡抚 1159
(二)各副都统 1160
(三)黑龙江军政首脑人物 1162
(四)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 1163
二、注释 1164
附录一、黑龙江省统计局关于一九八四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167
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对客商投资兴办企业实行优惠办法的若干规定 1182
三、1979年—1984年荣获国家质量奖的产品名单 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