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东汉军事史 1
绪论 1
第一章 农民起义军的失败和东汉王朝的建立 15
第一节 新莽政权灭亡后的形势 15
一、更始政权及其他农民军 15
二、地主武装的割据 21
第二节 东汉王朝的建立 25
一、刘秀同王郎的作战 25
二、刘秀对河北农民起义军的镇压和收编 28
三、刘秀建立东汉政权 30
第三节 绿林、赤眉起义军的失败 31
一、绿林起义军的失败 31
二、赤眉起义军的失败 36
三、绿林、赤眉起义军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40
第二章 东汉王朝的统一战争 47
第一节 统一战争前的形势和刘秀的决策 47
一、各割据势力的概况 47
二、刘秀的战略决策 49
第二节 统一战争的作战经过 49
一、统一关东的作战 49
二、争取河西、统一陇右的作战 59
三、统一巴蜀的作战 64
四、卢芳的投降 68
第三节 东汉王朝取得统一战争胜利的原因 70
一、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有利条件和正确措施 70
二、军事指挥的正确 73
三、各割据势力的弱点及其主观指导的失误 76
第三章 东汉经济、政治概况 79
第一节 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79
一、东汉立国之初的社会经济形势与治国方针 79
二、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的各项措施 83
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加强 90
四、周边各民族与东汉王朝的关系 95
第二节 后期的经济与政治 103
一、地主制经济发展与豪族势力的扩张 103
二、宦官与外戚、官僚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 109
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116
第四章 东汉的军制与边防 122
第一节 军事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122
一、军事领导体制的变化 122
二、中央军的建置与整编 132
三、地方军的裁减与长期屯兵之设置 142
四、边防军的调整与士伍成分之变异 150
五、兵役制度由征兵向募兵的转替 159
第二节 边防政策与边防建设 170
一、边防政策 170
二、军屯的推广和它的特点 175
三、边防设施 180
第三节 在军制和边防问题上的历史教训 185
一、废除更戍役制度,战略后备力量薄弱 185
二、军队缺乏训练、素质差,战斗力不强 187
三、官无警备,没有巩固的边防,酿成长期边患 189
第五章 东汉的武器装备与后勤 192
第一节 武器装备 192
一、武器的发展与储备 192
二、车船的种类与制造 199
三、军马的使用和管理 205
四、指挥、传令器具 210
第二节 后勤保障 212
一、国家对后勤的重视 212
二、后勤补给中的粮草供应问题 215
三、军用物资的转输 218
四、保障后勤供应的物质基础 221
第六章 东汉前期对匈奴及南方各族的战争 225
第一节 对匈奴的战争 225
一、匈奴南下与汉军的防御 225
二、天山(白山)之战 234
三、稽落山之战 241
四、金微山之战和北匈奴的灭亡 247
第二节 对交趾的战争 252
一、交趾反汉的起因 252
二、作战经过 254
三、战后一般情况 255
第三节 对武陵“蛮”的战争 256
一、武溪之战 256
二、临乡之战 258
三、壶头之战和武陵“蛮”的降附 259
第七章 东汉后期对羌人及周边各族的战争 262
第一节 对羌人的战争 262
一、羌人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抗战争 262
二、羌人的第二次大规模反抗战争 278
三、羌人的第三次大规模反抗战争 286
四、东汉对羌人长期作战的原因、教训及其后果 298
第二节 对鲜卑的战争 310
一、鲜卑的强大和南下 310
二、东汉对鲜卑的反击 313
三、夏育北征的失败 315
第三节 对南方“蛮族”的战争 319
一、安帝时对澧中、溇中、零陵“蛮”反抗的镇压 319
二、顺帝时对武陵“蛮”反抗的镇压 320
三、桓帝时对武陵、长沙、零陵“蛮”反抗的镇压 322
第八章 黄巾农民战争和东汉王朝的崩溃 325
第一节 东汉后期社会危机的深化 325
一、赋役剥削加重和农民的流亡 325
二、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 328
第二节 波澜壮阔的黄巾农民战争 333
一、黄巾大起义的准备和爆发 333
二、东汉的军事镇压和黄巾军的英勇奋战 340
三、黄巾军余部的反抗战争 348
四、黄巾农民战争的特点、教训和历史作用 357
第三节 东汉的崩溃 366
一、黄巾起义失败后的政治形势 366
二、军阀混战和三国局面的初步形成 368
三、东汉的灭亡 372
第九章 东汉时期的军事思想和军事人物 374
第一节 东汉军事思想概述 374
一、重视战争准备的思想 374
二、联合多数、攻击主要敌人的策略思想 377
三、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思想 380
第二节 《潜夫论》的军事思想 382
一、重视将帅军事素质和修养的思想 382
二、救边安民与整修武备的思想 385
三、充实边疆、巩固边防的具体设想 388
第三节 主要军事人物 391
一、刘秀 391
二、邓禹 398
三、冯异 401
四、马援 405
五、吴汉 409
六、耿弇 412
七、来歙 415
八、祭肜 418
九、窦固 422
十、窦宪 423
十一、段颎 425
后记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