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病研究方法 第3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方中达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109052559
  • 页数:42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分三部分:植物病害资料的收集;试验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的整理与报告。

第一章 植物病理学研究的计划 1

第二章 植物病害文献 3

第一节 文献收集提纲 3

第二节 文献来源 4

第三节 文献的记载 5

第三章 植物病害的调查 6

第一节 调查的类别 6

1.一般调查 6

2.重点调查 7

3.调查研究 7

第二节 发病程度 8

1.记载方法 8

2.感染指数 11

3.取样方法 12

第三节 病害损失的估计 13

1.估计的方法 13

2.典型病害损失的估计 14

第四章 植物病害和菌类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19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 19

第二节 标本的制作 20

1.标本干燥制作法 20

2.浸渍标本制作法 21

3.真菌菌种干燥保存法 23

第三节 标本的整理、排列和保藏 24

1.玻面纸盒保藏 24

2.蜡叶标本纸上保藏 24

3.封套内保藏 25

第五章 实验室的一般操作 26

第一节 实验室的管理 26

1.整洁问题 26

2.仪器使用和维护 26

3.安全问题 26

第二节 玻璃器皿的洗涤 27

1.洗涤剂 27

2.各种玻璃器皿的洗涤 28

3.玻璃器皿的干燥 29

第三节 分析天平的使用 30

1.分析天平的结构与砝码 30

2.使用注意事项 30

3.天平的休止点和灵敏度 31

第四节 溶液的配制 32

1.浓度表示的方法 32

2.各种溶液的配制法 34

第六章 培养基 37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 37

1.碳素来源 37

2.氮素来源 38

3.矿物质营养 39

4.生长物质 40

第二节 培养基的成分和种类 41

1.天然培养基 41

2.半组合培养基 41

3.组合培养基 41

第三节 培养基的理化性状 42

1.固体和液体培养基 42

2.培养基浓度和成分比例 44

3.培养基的酸度和缓冲容 44

4.培养基的氧化还原条件 46

第四节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46

1.马铃薯葡萄糖琼胶培养基 46

2.肉汁冻培养基 47

3.燕麦片琼胶培养基 49

4.玉米粉琼胶培养基 49

5.麦芽膏琼胶培养基 49

6.植物组织和煎汁 49

7.玉米粉砂土培养基 50

8.查彼(Czapek)培养液 50

9.土壤浸渍液琼胶培养基 50

第五节 培养基的保藏 50

第六节 灭菌对培养基的影响 51

1.酸度的变化 51

2.碳水化合物的水解 51

3.葡萄糖发生的反应 51

4.沉淀物的产生 51

第七节 选择性培养基 52

1.一般选择性培养基 52

2.特殊选择性培养基 52

第七章 灭菌 54

第一节 灭菌的原理和方法 54

1.热力灭菌 54

2.过滤灭菌 56

3.辐射灭菌 58

第二节 各种材料的灭菌处理 59

1.玻璃器皿的灭菌 59

2.培养基的灭菌 60

3.土壤的灭菌 60

4.刀、剪、铗等的灭菌 61

第八章 植物病原物的接种 62

第一节 接种试验的意义 62

第二节 接种方法 63

1.种子传染病害的接种 63

2.土壤传染病害的接种 63

3.气流和雨水传播病害的接种 64

4.昆虫传染病害的接种 65

第三节 影响接种试验的因子 65

1.病原物的致病性和致病力 65

2.植物的感病性和抗病性 65

3.环境条件的影响 66

第四节 侵染现象的观察和研究 66

1.侵入前阶段 66

2.侵入期的观察 67

3.潜育期和发病期的观察和研究 69

第五节 接种试验的记载 74

第九章 显微镜的使用和保养 76

第一节 光学显微镜 76

1.光学的基本知识 76

2.各种光学显微镜 78

3.光学显微镜的保养 86

第二节 电子显微镜 87

1.透射电子显微镜 88

2.扫描电子显微镜 89

第十章 切片机切片和染色方法 91

第一节 轮转切片机切片——石蜡切片法 91

1.固定 91

2.脱水 95

3.石蜡渗透 97

4.包埋 98

5.切片 98

6.粘贴 100

7.去蜡 100

8.染色 101

9.透明 108

10.封固 108

第二节 滑行切片机切片——木材切片 108

1.切片 108

2.染色 108

第十一章 植物真菌病害 110

第一节 真菌的分类和命名 110

第二节 症状的观察和描述 112

1.症状的观察和描述 112

2.显微镜检查 112

3.显微镜计测和显微描绘 119

第三节 真菌的分离和培养 122

1.真菌的分离 122

2.菌种的纯化和单孢子的分离 137

3.真菌的培养和生长量的测定 140

4.真菌菌种保存 142

第四节 真菌孢子的产生、萌发和计数 146

1.真菌孢子产生的条件 146

2.促使真菌孢子产生的途径 146

3.孢子萌发的条件 149

4.孢子萌发的方法 151

5.孢子萌发的记载 153

6.真菌孢子的计数 153

第十二章 植物细菌病害 156

第一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156

1.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157

2.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 158

3.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 159

4.木质部小菌属(Xylella) 159

5.嗜木质菌属(Xylophilus) 160

6.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 160

7.欧文氏菌属(Erwinia) 162

8.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165

9.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171

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鉴定 177

1.细菌病害标本的检查 177

2.植物病原细菌常见的属和种 178

第三节 病原细菌的分离和培养 179

1.分离方法 179

2.分离培养基 181

3.培养性状 185

4.植物病原细菌的保存 187

5.细菌的计数 189

第四节 致病性的测定 192

1.过敏性反应——致病性的初步测定 192

2.常规接种测定 193

第五节 细菌的形态 195

1.细菌运动的观察 195

2.细菌的大小和形状 196

3.革兰氏染色法 196

4.鞭毛染色 197

5.荚膜染色 200

6.芽孢染色 200

7.抗酸性染色 201

8.类脂内含物染色 201

9.异染粒染色 202

10.细胞壁染色 202

11.晶体染色 203

第六节 生理和生物化学性状 203

1.温度的关系 203

2.细菌的耐干能力 204

3.细菌的耐盐性 204

4.好氧性和厌氧性 204

5.碳素化合物的利用和分解 205

6.氮素化合物的利用和分解 207

7.大分子化合物的分解 209

8.其他反应测定 210

第七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血清学 212

1.抗血清的制备 212

2.血清学反应 213

第八节 细菌的噬菌体 218

1.噬菌体的分离、纯化、繁殖和保存 219

2.噬菌体的定量 222

3.噬菌体性状的观察和测定 224

4.噬菌体的应用 229

第九节 植物细菌病害的防治 231

第十三章 植物植原体和螺原体病害 233

第一节 植物植原体和螺原体的分类地位 233

第二节 植物植原体病害 233

1.植物植原体病害的重要性 234

2.植物植原体病害的诊断 234

3.植物植原体的提纯 237

4.抗血清的制备和血清学反应 238

5.植物植原体的核酸探针 239

第三节 植物螺原体病害 239

1.螺原体种的划分 239

2.螺原体的显微镜检查 241

3.螺原体的分离和培养 241

4.抗血清的制备和血清学反应 242

5.传染试验 242

6.螺原体病害的防治 242

第十四章 放线菌 243

第一节 放线菌的分离和培养 243

1.分离 243

2.纯化和培养 245

3.菌种的保存 245

第二节 琼胶平板上拮抗作用的测定 245

1.纯化菌种的测定 245

2.土壤中拮抗体直接筛选 246

第三节 培养滤液效价的测定 247

1.抑制生长浓度测定法 247

2.环柱测定法 248

3.纸碟测定法 249

第四节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249

第十五章 植物病毒病害 250

第一节 植物病毒的本质 250

第二节 植物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251

1.BromovirusGroup(雀麦花叶病毒组) 252

2.CarmovirusGroup(香石竹斑驳病毒组) 252

3.ComovirusGroup(豇豆花叶病毒组) 252

4.CucumovirusGroup(黄瓜花叶病毒组) 252

5.FabavirusGroup(蚕豆病毒组) 252

6.LuteovirusGroup(黄化病毒组) 252

7.SatellitevirusGroup(卫星病毒组) 252

8.TobamovirusGroup(烟草花叶病毒组) 252

9.RhabdovirusGroup(杆状病毒组) 253

10.CryptovirusGroup(隐症病毒组) 253

11.ReovirusGroup(呼肠孤病毒组) 253

12.GeminivirusGroup(双体病毒组) 253

13.CaulimovirusGroup(花椰菜花叶病毒组) 254

第三节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 254

1.植物病毒病的外部症状 254

2.植物病毒病的内部症状 257

第四节 植物病毒的传染——接种实验 261

1.机械传染 262

2.嫁接和菟丝子传染 264

3.种子和花粉传染 265

4.介体传染 267

5.土壤传染 272

第五节 植物病毒的提纯 274

1.提纯病毒的增殖 274

2.病毒的提取 275

3.提取匀浆的澄清 276

4.病毒的初提纯 277

5.病毒的精提纯 278

第六节 植物病毒定量 280

1.侵染力测定法 280

2.血清学反应定量法 281

3.电子显微镜计数 282

4.物理和化学方法 282

第七节 植物病毒的鉴定 283

1.病毒的分离和纯化 283

2.植物病毒的鉴定性状 284

3.病株汁液的离体性状 288

4.传染途径 289

5.植物病毒的血清学鉴定 289

6.植物病毒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296

7.病毒株系的鉴别 297

8.分子杂交分析 298

第八节 植物病毒病的防治 299

1.清除传染来源 299

2.避去传染来源 299

3.避去传染介体 299

4.选用脱毒种苗或无病毒种苗 300

5.化学防治 302

6.交叉保护 303

7.热处理治疗 303

8.抗病品种 304

第九节 植物的类病毒 304

第十六章 植物线虫病害 306

第一节 植物寄生线虫的采集 306

1.线虫病的症状 306

2.标本的采集 306

第二节 线虫的分离 307

1.植物材料中线虫的分离 307

2.土样中线虫的分离 309

3.分离到的线虫的活体检查 311

第三节 线虫玻片标本的制作 312

1.杀死和固定 312

2.脱水 313

3.染色 314

4.制片和封固 315

第四节 线虫的计数和计测 318

1.线虫的计数 318

2.线虫死活的鉴别 319

3.线虫的计测与记载 319

第五节 线虫的培养 320

1.培养基上单独培养 320

2.真菌上培养 321

3.细菌作为饲料的培养 322

4.线虫的消毒 322

5.植物组织上的培养 323

第六节 线虫的接种 323

1.线虫的单独接种 323

2.线虫与其他病原物的混合接种 324

第七节 植物线虫病的调查 324

1.调查方法 324

2.记载方法 324

3.损失的估计 325

第十七章 培养条件和其他环境因素的控制 326

第一节 酸度 326

1.氢离子浓度和pH值 326

2.缓冲溶液 328

3.pH值的测定 331

4.酸度的调节 335

第二节 氧化还原电位 336

1.氧化和还原 336

2.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336

3.氧化还原电位对微生物的影响 339

第三节 氧的供应 340

1.供氧的方法 340

2.氧吸收率的测定 341

3.振荡机 341

第四节 温度 342

1.温度的测量和调节 342

2.微生物对温度反应的测定 343

第五节 湿度 343

1.湿度的测量和调节 343

2.小容器空气湿度的调节 344

3.土壤湿度的调节 345

第六节 光照 345

第七节 植物的营养条件 346

第十八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 348

第一节 病害损失的测算 348

1.禾谷类作物生育期的划分 348

2.棉花生育期 348

第二节 植物病害流行的分析 349

1.寄主植物 350

2.病原生物 350

3.环境条件 351

第三节 病害模式、计算和电脑模拟 351

1.模式 351

2.计算 351

3.电脑模拟 351

第十九章 植物病害的控制 353

第二十章 抗病性和致病力分化的测定 355

第一节 名词术语 355

第二节 典型病害 359

1.小麦秆锈病 359

2.黑粉病 364

3.白粉病 366

4.稻瘟病 368

5.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 373

6.棉枯萎病(附黄萎病) 376

7.水稻纹枯病 379

8.黄瓜霜霉病 379

9.马铃薯晚疫病 380

10.水稻白叶枯病 382

11.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388

12.青枯病 388

13.烟草花叶病 390

14.马铃薯病毒病 392

15.水稻病毒病 393

第三节 植物抗病性和病原物致病力分化的离体测定 395

1.小麦赤霉病 395

2.甘薯茎腐线虫病 395

3.甘薯根腐病 396

第四节 毒素在抗病性测定中的应用 396

1.棉花黄萎病 396

2.水稻白叶枯病 396

3.其他病害 397

第二十一章 资料收集和整理 398

第一节 植物病理学文献 398

第二节 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398

1.平均数、标准差、变异量、变异系数 398

2.两个平均数的比较——t测验 399

3.变异量分析法 401

4.对比法试验的分析 403

5.回归和相关 403

第三节 图表 406

1.图 406

2.表格 407

3.绘图 408

第四节 摄影 409

1.照相机的性能 409

2.滤色片 410

3.标本的摄影 412

4.显微摄影 413

第五节 报告 413

1.准备提纲 413

2.准备图表 414

3.报告写作 414

附录常用化学药品译名对照表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