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
总述 1
大事记 7
第一编 地理 35
第一章 地理位置 35
第一节 位置 35
第二节 境域 35
第一节 建置沿革 36
第二章 建置区划 36
第二节 行政区划 37
第三节 城镇 47
第三章 自然环境 49
第一节 地质 49
第二节 地貌 51
第三节 气候 54
第四节 水文 61
第五节 土壤 65
第六节 自然资源 68
第七节 自然灾害 79
第四章 人口 84
第一节 人口与分布 84
第二节 人口变动 87
第三节 人口构成 90
第四节 人口控制 95
第二编 经济 101
第一章 农业 101
第一节 耕地与农业区划 101
第二节 农业经济体制 106
第三节 农作物及其生产 111
第四节 耕作技术 117
第五节 农业机具 119
第六节 农业科技 122
第二章 林业 127
第一节 天然林 127
第二节 植树造林 128
第三节 林业管理 131
第二节 草场和饲料 134
第三章 畜牧业 134
第一节 畜禽种类 134
第三节 畜疫防治 139
第四节 良种引进和选配 140
第五节 畜牧业机构 142
第四章 水利 143
第一节 水利设施 143
第二节 灌溉 152
第三节 水土保持 172
第四节 管理机构 172
第五章 工业 173
第一节 手工业 轻工业 173
第二节 机械工业 178
第三节 建材业 179
第四节 电力工业 180
第五节 乡镇企业与多种经营 184
附:省驻县厂、队 186
第一节 古道 187
第六章 交通 187
第二节 公路 188
第三节 铁路 194
第四节 运输 194
第五节 交通管理 197
第七章 邮电 198
第一节 机构 198
第二节 邮政 199
第三节 电信 203
第一节 县城建设 213
第八章 城乡建设 213
第二节 乡镇建设 218
第三节 乡村建设 220
第四节 城乡建设管理 221
第五节 环境保护 222
第九章 商业 224
第一节 个体商业 224
第二节 官僚资本商业 228
第三节 集体商业 228
第四节 供销合作商业 229
第五节 国营商业 232
第六节 对外贸易 235
第十章 粮食 23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36
第二节 征购 237
第三节 储运 240
第四节 加工 241
第五节 供应 241
第一节 财政 245
第十一章 财政金融 245
第二节 税务 251
第三节 金融 258
第四节 保险 262
第十二章 经济综合管理 263
第一节 物资管理 263
第二节 物价管理 270
第三节 计量管理 273
第四节 工商行政管理 274
第五节 审计 278
第三编 政治 281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 281
第一节 组织机构 281
第二节 党务 281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282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 283
第一节 组织机构 283
第二节 党代表大会 291
第三节 县委重要工作会议 297
第四节 党员教育 303
第五节 纪律检查 306
第六节 统战工作 309
第三章 群众团体 312
第一节 工会 312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314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319
第五节 科普协会 322
第四节 农会 322
第六节 文学艺术联合会 324
第七节 商会 工商会 326
第四章 政权 327
第一节 县衙 国民政府 327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331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 339
第四节 县人民政协 343
第一节 救灾救济 344
第五章 民政 344
第二节 社会福利 347
第三节 优抚安置 349
第四节 婚姻管理 350
第五节 信访 351
第六章 劳动人事 353
第一节 劳动 353
第二节 人事 356
第三节 工资福利 361
第一节 公安 366
第七章 政法 366
第二节 检察 372
第三节 法院 373
第四节 司法 376
第四编 军事 381
第一章 机构 381
第一节 机构沿革 381
第二节 人民武装机构 381
第一节 驻军 383
第二章 武装 383
第二节 地方武装 384
第三章 兵役 385
第一节 募兵制 385
第二节 壮丁训练和抽丁 386
第三节 自愿兵 志愿军 387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387
第四章 民兵 388
第一节 民兵组织 388
第二节 武器装备 389
第三节 训练与执勤 390
第五章 拥政爱民 391
第一节 建政拥政 391
第二节 军民共建 392
第六章 重大兵事 393
第一节 汉羌兵事 393
第二节 两晋时期兵战 394
第三节 隋唐时期兵事 395
第四节 宋咱厮哕政权 396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兵事 397
第六节 剿匪 398
第七章 设施要地 399
第一节 设施 399
第二节 要地 400
第三节 人防 402
第五编 文化 405
第一章 教育 40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05
第二节 普通教育 406
第三节 中等专业学校 409
第四节 民族教育 410
第五节 业余教育 415
第六节 教师 416
第七节 教研教改 423
第八节 教育经费 426
第一节 组织机构 429
第二节 科研成果与项目 429
第二章 科技 429
第三节 科普活动 432
第四节 地震测报 434
第三章 文化 艺术 434
第一节 文化馆、站 434
第二节 群众文化 435
第三节 文艺团体 437
第四节 文学创作 440
第五节 民间文学 443
第六节 美术 书法 摄影 448
第一节 图书馆 449
第四章 图书 档案 449
第二节 新华书店 450
第三节 档案 451
第四节 报刊 452
第五章 广播 影视 452
第一节 广播 452
第二节 电视 453
第三节 电影 454
第一节 文物管理 455
第六章 文物 455
第二节 遗址 457
第三节 柳湾墓地 464
第四节 碑志 匾额 465
第五节 古建筑佛教寺院 466
第六节 景观 469
第七章 医药卫生 474
第一节 组织机构 474
第二节 防疫保健 476
第三节 中医 477
第四节 中药 478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480
第八章 体育 481
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 481
第二节 群众体育 482
第三节 学校体育 484
第四节 体育竞赛 484
第一章 人民生活 489
第一节 农民生活 489
第六编 社会 489
第二节 职工生活 492
第二章 民族 494
第一节 汉族 494
第二节 藏族 496
第三节 回族 497
第四节 土族 498
第五节 蒙古族 498
第六节 民族关系 499
第一节 佛教 500
第七节 民族工作 500
第三章 宗教 500
第二节 伊斯兰教 504
第三节 道教 505
第四节 天主(基督)教 505
第四章 瞿昙寺 506
第一节 建筑艺术 506
第二节 碑匾 508
第三节 石雕和壁画 509
第四节 瞿昙寺与三罗喇嘛 510
第五节 明王朝对瞿昙寺的扶植 511
第六节 寺院经济来源 512
第五章 民俗 513
第一节 节庆 513
第二节 衣食住行 518
第三节 婚嫁丧葬 521
第四节 陋习 535
第五节 社会新风 536
第一节 方言 540
第六章 方言 谣 谚 540
第二节 谣、谚 544
第七编 人物 553
第一章 人物传略 553
第一节 军政社会界名人 553
第二节 文化 体育 教育界人士 560
第三节 医务界名人 565
第四节 名艺人 能工巧匠 568
第五节 宗教界名人 569
第六节 恶霸 匪首 570
第二章 阵亡将士英名录 574
第三章 人物表 578
一 千总都司 578
二 定居乐都的红军失散人员 579
三 1956—1985年先进人物表 580
四 1985年前去世的党政机关、社会名人 581
第一章 文献 585
一 《康熙碾伯所志》 585
附录 585
二 《苛政压迫下青海乐都县人民负担调查》 598
第二章 碑铭 604
一 《三老赵掾之碑》 604
二 《皇帝敕谕碑》 605
三 《皇帝敕谕碑》 606
四 《御制瞿昙寺金佛像碑》 606
五 《御制瞿昙寺碑》 607
六 《御制瞿昙寺后殿碑》 608
七 《创建定西门记》 609
八 《重建碾伯县文庙碑记》 610
九 《凤山书院碑记》 611
十 《碾邑会景楼记》 612
十一 《佛门弟子杨蕃创建佛寺(西来寺)始末根缘记》 612
十二 《新建碾伯考棚并筹五峰、凤山书院聘金膏火记》 613
十三 《募画石沟寺序》 614
十四 《会景楼记》 614
十六 《焦桐琴墓碑》 615
十五 《冯玉祥语录碑》 615
十七 《乐都民众图书馆筹备处启事》 616
第三章 杂录 617
一 青海农业区民谣一则 617
二 《徐知府劝民息讼歌》 617
三 《荒年歌》 618
四 对联 621
五 契约选录 622
六 买契(例则摘要) 623
七 由单选录 624
八 执照选录 625
九 乐都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 627
十 乐都县各族农民协会简章 629
十一 一个人民公社的调查(节选) 630
十二 乐都县计划生育办法(试行) 632
十三 关于修订《乐都县计划生育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 635
十四 关于保卫集体财产维护社会治安若干问题的规定 636
十五 关于总结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通知 641
十六 关于大石滩灌区粮援项目组织实施的布告 646
《乐都县志》编纂始末 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