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绪论:炮火下的上海文化 1
第一章 抗战时期上海文化发展的氛围及其主要特点 12
第一节 抗战前上海文化发展的历史追溯 12
一、上海近代文化的起步 12
二、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18
三、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上海文化的发展 23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对上海文化发展的影响 26
一、日本帝国主义对上海文化事业的摧残 26
二、战争对上海文化人的影响 29
三、战争对上海文化发展的影响 33
第三节 抗战时期上海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37
一、战时上海文化的地域性 37
二、主旨的鼓动性与形式的大众化 41
三、上海抗战文化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4
第二章 抗战时期上海文化发展的脉络 48
第一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掀起与上海文化发展的转折(1931年9月18日—1937年7月7日) 48
一、两种社会矛盾并存和主次转换的大环境 48
二、左翼文化与抗战文化的交替 50
三、上海抗战文化的酝酿和积累 56
第二节 全面抗战爆发与抗战文化的形成(1937年7月7日—1937年11月12日) 59
一、战争改变了上海的时局 59
二、文化救亡意识的确立和抗战文化的实现 61
三、上海抗战文化高涨势头的中断和文化人的撤退 64
第三节 “孤岛”时期的上海文化(1937年11月12日—1941年12月8日) 66
一、“孤岛”内错综复杂的斗争局面 66
二、从沉寂到繁荣的“孤岛”文化 68
三、“孤岛”文化的特点 71
第四节 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上海文化(1941年12月8日—1945年8月15日) 74
一、上海淹没在黑暗之中 74
二、全面沦陷后上海文化的动向 76
三、冲破黑暗的爱国进步文化 79
第三章 抗战时期上海的文化团体与文化人 82
第一节 七七事变前的上海文化团体 82
一、革命文化团体和抗日救亡团体 82
二、活跃在文化战线上的革命文化团体 85
三、九一八事变与文化界抗日救亡团体的崛起 93
四、一二·九运动与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97
第二节 七七事变后的上海文化团体 100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对组织救亡团体的影响 100
二、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诞生 104
三、各种文化救亡协会和战时服务团 107
四、“孤岛”和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化团体 111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化人 116
一、五光十色的文化人 116
二、上海文化人的精神和骨气 119
三、在民族危亡中奋起 123
第四章 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 126
第一节 九一八以后的左翼文学 126
一、左翼文学的产生 126
二、左翼文学与抗日救亡运动 128
第二节 抗战全面爆发后的上海文学 135
一、全国抗战文学中心地位的形成 135
二、“文学为抗战服务”的主旋律 137
三、抗战时期上海文学的表现特点 140
一、“孤岛”上的文学苦斗 143
第三节 “孤岛”时期的上海文学 143
二、杂文的兴盛 146
三、走向成熟的小说创作 153
四、跳动着时代脉搏的散文 157
五、“行列社”及其新诗创作活动 162
第四节 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学 165
一、低气压时代的一波三折 165
二、同汉奸文学的斗争 168
三、市民文学的特殊机缘 171
第五章 抗战时期的上海艺术 175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战艺术活动 175
一、各大剧社竞相上演抗日救亡剧目 175
二、电影界“猛醒救国” 179
三、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和抗日歌咏活动的兴起 185
第二节 全面抗战爆发和艺术界的抗日斗争 189
一、《保卫卢沟桥》的演出及其影响 189
二、歌咏和漫画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作用 193
第三节 “孤岛”和沦陷时期的艺术活动 196
一、“孤岛”话剧在艰难中发展 196
二、以历史反映现实的“孤岛”电影 201
三、不屈不挠的群众歌咏与漫画 203
四、艰难岁月中的上海剧坛 206
第六章 抗战时期的上海新闻事业 211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上海新闻界的变化 211
一、上海报刊的爱国抗战宣传 211
二、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加强与新闻界的抗争 216
三、外报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与支持 220
一、上海新闻界率先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24
第二节 全面抗战爆发与上海新闻界 224
二、八一三抗战爆发与上海新闻界的爱国抗战宣传 227
三、抗日宣传阵地战略大转移 232
第三节 “孤岛”时期上海新闻界的爱国斗争 236
一、爱国抗战宣传阵地的重建 236
二、日伪报刊的出版与泛滥 242
三、日伪法西斯迫害与爱国报人的殊死搏斗 246
第四节 全面沦陷后爱国报人的艰苦斗争与日伪报刊的覆灭 252
一、日伪强化对新闻宣传的控制 252
二、爱国报人的艰苦斗争 256
三、日伪报刊的覆灭 260
第七章 抗战时期的上海社会科学 264
第一节 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上海社会科学 264
一、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重镇 264
二、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活动的展开 268
三、“中国农村派”与“中国经济派”的论战 274
第二节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上海社会科学 280
一、烽火中的上海社会科学工作者 280
二、救亡声中的社会科学理论阵地 284
第三节 “孤岛”和沦陷时期的上海社会科学 289
一、留守上海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及其活动 289
二、利用理论阵地进行抗日宣传 294
三、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 297
第四节 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及其成绩 301
一、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研究 301
二、哲学领域的理论研究 308
三、历史学领域的理论研究 312
四、政治学领域的理论研究 317
结束语 321
后记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