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综说 1
第一节 美术方面 2
第二节 音乐方面 5
第三节 电影方面 10
第四节 建筑方面 13
第五节 结语 14
第二章 美术 31
第一节 台湾光复前美术界概述 34
第二节 台湾光复後美术界概述 54
第三节 美术教育 77
第四节 美术机构 96
第五节 美术家列传 156
第三章 工艺 215
第一节 概述 215
第二节 工艺与生活 219
第三节 台湾省工艺发展的特性 220
第四节 推展工艺的机构 222
第一项 台湾省手工业研究所 222
第二项 台湾手工业推广中心 224
第三项 工艺美术科系教育 225
第五节 台湾省各项工艺品发展概况 226
第一项 陶瓷工艺 226
第二项 木材工艺 233
第三项 竹材工艺 236
第四项 藤材工艺 239
第五项 帽席工艺 242
第六项 海草工艺 246
第七项 蓪草工艺 247
第八项 漆器工艺 250
第九项 刺绣工艺 252
第十项 染织工艺 255
第十一项 金属工艺 258
第十二项 大理石工艺 261
第十三项 文石工艺 262
第十四项 月桃工艺 263
第十五项 贝壳工艺 264
第十六项 珊瑚工艺 265
第六节 台湾省民间手工艺的特质 267
第七节 本省工艺的推展 271
第八节 工艺与工业产品设计 278
第九节 台湾工艺家简介 286
第四章 音乐 325
第一节 概述 325
第二节 历史沿革 329
第一项 民歌 331
第三节 乐类分述之一:传统音乐 331
第二项 说唱音乐 334
第三项 戏曲 335
第四项 器乐 340
第五项 宗教音乐 343
第六项 舞蹈音乐 344
第四节 音乐活动 346
第一项 音乐会 346
第二项 音乐比赛与音乐奖 367
第三项 乐团与合唱团 370
第四项 音乐社团组织 380
第五项 国际性音乐交流 384
第五节 音乐教育 394
第六节 音乐研究与出版 398
第七节 音乐家介绍 405
第五章 舞蹈 425
第一节 综论 425
第二节 光复前的本省舞蹈 438
第一项 舞蹈方面 438
第二项 光复前本省舞蹈界 448
第三节 光复後的本省舞蹈 452
第一项 舞蹈方面 452
第二项 本省舞蹈界 453
第三项 本省舞蹈界活动 480
第四项 举行表演会 487
第五项 舞蹈补习班 488
第六项 民族舞蹈活动 490
第四节 台湾光复後舞蹈教育 501
第一项 中、小学舞蹈班之设立 501
第二项 职业学校舞蹈科简介 503
第三项 大专院校舞蹈科系简介 507
第四项 舞蹈团体之简介 589
第六章 戏剧 613
第一节 台湾地方戏剧的发展 613
第一项 台湾戏剧,民间蕴藏丰富 613
第二项 北管戏的乱弹与四平戏 613
第三项 台湾子弟戏的隐优 618
第四项 台湾南管戏的发展和保存 622
第五项 车鼓戏 630
第二节 台湾歌仔戏的演变 632
第一项 台湾的通俗歌剧 632
第二项 歌仔戏的形成 633
第三项 歌仔戏一直在演变 634
第四项 使用机关布景 635
第六项 日人控制歌仔戏的演出 636
第五项 歌仔戏回大陆演出 636
第七项 光复後改良歌仔戏 637
第八项 专家提供意见 638
第九项 广播歌仔戏 639
第十项 电视歌仔戏 640
第十一项 歌仔戏舞台的新纪元 643
第十二项 陈明哲和明华园 643
第十三项 新和兴歌仔剧团 645
第十四项 硕果仅存的老艺人 653
第十五项 歌仔戏进入文化殿堂 653
第十六项 歌仔戏电影 654
第三节 台湾布袋戏的发展和创新 657
第一项 布袋戏的起源和派别 657
第二项 布袋戏的传人 658
第四项 亦宛然声誉远播国外 659
第三项 台湾布袋戏始祖——童全 659
第五项 李天禄赴欧洲公演 661
第六项 到中国大陆演出 662
第七项 欧洲保存中国文化 662
第八项 布袋戏的革命 662
第九项 黄海岱与五洲园 663
第十项 布袋戏科技化 664
第十一项 黄家四代经营 664
第十二项 应聘到日本表演 664
第十三项 人与木偶同场演出 665
第十四项 传统与现代之争 666
第十五项 小西园与许王 667
第四节 「傀儡戏」的起源和种类 669
第一项 傀儡戏即木偶戏 669
第二项 傀儡戏的种类 669
第三项 台湾傀儡戏有南北两流派 670
第五节 台湾皮影戏的沧桑 672
第一项 台湾皮影戏的特色 672
第二项 属於潮州系统 673
第三项 皮影戏团在高雄县 673
第四项 保存最完整史料 674
第五项 改良皮影戏 675
第六项 创造新剧本 675
第七项 扬名国际的「神技」 676
第八项 法国女子专程来华拜师 677
第九项 奥国皮影戏团来华公演 678
第十项 皮影戏的保存和发扬 678
第六节 平(国)剧 686
第七节 话剧 696
第一项 光复前之话剧组织及活动 696
第二项 光复後之话剧组织及活动 701
第七章 电影 727
第一节 光复前的电影事业 727
第一项 台湾电影的创始 727
第二项 台湾拍摄的第一部片 728
第三项 台湾电影研究会 729
第四项 台日合作拍片 730
第五项 国片输入台湾 732
第六项 反皇民化的电影活动 734
第七项 电影检查,留难国片 735
第八项 国片输入台湾的影响 737
第九项 献身祖国影坛志士 737
第十项 辩士名人谱 743
第二节 光复初期的电影事业 744
第一项 大陆来台的重要影人和影片 744
第二项 香港影人回国拍片 748
第三项 与产业界合作拍片 749
第四项 初期的民营制片 751
第五项 第一代与第二代女皇 754
第三节 公营制片事业的发展 757
第一项 由台影到中影 757
第二项 台制厂的成长 768
第四节 中制五十年沧桑 778
第五节 民营制片事业的发展 789
第一项 联邦影业公司 789
第二项 建华影业公司 791
第三项 国联公司 792
第四项 永升公司 794
第五项 巨星公司 795
第六项 大众电影公司 797
第七项 自由第一与大大公司 798
第六节 台语片的盛衰 799
第一项 台语片与歌仔戏 799
第二项 台语片与台语话剧 802
第三项 湖山片厂之梦 803
第四项 四代导演竞技 805
第五项 台语片金马奖及影展 811
第六项 十八年的命运 817
第七项 为国语片、电视剧培养人才 819
第八项 银河消逝的群星 821
第七节 国片的风光盛世 828
第一项 六十年代国片之社会、文化背景 828
第二项 征服香港市场 829
第三项 国片为何起飞? 831
第四项 文化界热烈参与 833
第五项 日片商反哺国片 835
第六项 电视开播对国片的影响 837
第七项 盲目多产的恶果 838
第八节 电影事业的辅导——奖励与教育 840
第一项 国父与蒋公重视电影事业 840
第二项 金马奖历届得奖名录 842
第三项 早期的电影教育 870
第四项 国立艺专的电影科 871
第五项 政治作战学校影剧系 872
第六项 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影剧组 873
第七项 青年中学影视科 874
第八项 训练班的形形色色 874
第九项 电影图书馆是最好教室 875
第十项 电影杂志前仆後继 878
第一项 中华民国电影戏剧协会 882
第九节 重要的电影团体 882
第二项 台湾省电影戏剧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 883
第三项 中华民国电影制片协会 883
第四项 中国影评人协会 884
第五项 中华民国编剧学会 885
第六项 台湾区电影制片工业同业公会 885
第七项 台北市影片商业同业公会 886
第八项 台北市影视演员公会 887
第九项 影响杂志与电影学会 888
第八章 建筑 925
第一节 概述 925
第二节 台湾民宅建筑的变迁 928
第三节 建筑材料 936
第一目 竹材 937
第二目 木材 937
第一项 传统建筑材料 937
第三目 石材 938
第四目 土 939
第五目 砖 939
第六目 瓦 940
第七目 釉彩砖瓦 941
第八目 交趾烧 941
第九目 剪黏 941
第十目 石灰 942
第十一目 芳芒 942
第十二目 水泥 942
第十三目 藤、草 942
第十四目 其他 943
第二项 近代建筑材料 943
第一项 宗教建筑 945
第四节 建筑形式 945
第二项 住宅建筑 956
第一目 住宅实例 958
第二目 庭园实例 963
第三项 官用建筑 969
第四项 文教建筑 971
第五项 西洋系建筑 981
第六项 其他建筑 993
第一目 传统的店铺住宅 993
第二目 客家建筑 995
第三目 台湾的城门楼 998
第四目 戏台建筑 1001
第五目 剪贴与彩画艺术 1003
第六目 石牌坊 1006
第七目 日据时期建筑 1008
主要参考书目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