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 1
第一篇 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战略 4
一 建国前后的构想 4
基本国情 4
两次转变的构想 7
外部环境和对策 19
最初的成就 22
二 工业化和改造并举 26
新经验和新情况 26
并举战略的提出 33
“一五”计划蓝图 42
工农业间的矛盾 50
三 加快改造的决策 50
以合作化带动全局 56
综合平衡的建设方针 69
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造 76
四 成就和不足 85
进入了社会主义 85
建立的基本体制 87
过渡中的不足 94
第二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决策 104
五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104
新契机、新课题、新方针 104
全面建设的最初决策 109
六 推进民主建设的尝试 122
正确处理两类矛盾的理论 122
扩大民主的尝试 132
中断的原因和后果 136
七 赶超战略和向共产主义过渡 146
超英赶美和“大跃进” 146
空想的构想和实践 154
沉重的代价 162
理论和经验的误区 175
八 方针的调整和理论的思考 183
经济调整的成功 183
理论认识上的前进和局限 187
第三篇“反修防修”和“文化大革命” 202
九 “反修”由国际转向国内 202
国际共运总路线的论争 202
“以阶级斗争为纲” 212
“中央出了修正主义” 229
一○ “文化大革命”的目标和决策 234
“五七”指示中的构想 234
“天下大乱”和全面夺权 240
建设“新秩序”的部署 253
一一 在矛盾中抉择 261
“九一三”以后毛泽东的举措 261
批林彪与批“极右” 264
把经济搞上去与反“右倾翻案” 269
一二 理论的错误及其原因 281
理论的错误 281
复杂的原因 283
第四篇 拨乱反正与新战略的确立 294
一三 “左”倾方针的否定和工作重点转移 294
历史成就和面临挑战 294
转轨的契机和局限 299
历史性的转折 305
一四 建设道路的再探索 323
拨乱反正和对毛泽东的评价 323
解决遗留问题和调整社会关系 327
经济战略的检讨和转轨 335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的确立 341
一五 四项基本原则和开创新局面的构想 355
重申四项基本原则 355
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 362
全面开创新局面的构想 367
第五篇 全面改革和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379
一六 80年代的机遇和经济改革纲领 379
充满机遇的时代 379
推进改革的有利条件 382
全面改革的纲领 387
一七 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步骤 397
政治民主化建设 397
整党和纠正不正之风 402
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409
一八 对外战略的调整与统一祖国的构想 418
外交路线的调整 418
“一国两制”的构想 424
国防战略的调整和国家安全体制改革 427
一九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2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429
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 434
经济改革中的困难 439
治理整顿方针的提出 443
二○ 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446
“风波”迭起中的对策 446
沉着应付打破制裁走出低谷 454
深化改革中的问题和疑惑 461
第六篇加快发展和向市场经济过渡 474
二一 加快改革与发展的决策 474
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观点 47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 484
二二 “软着陆”与改革推进 493
经济扩张与“软着陆” 493
在调控中推进改革 499
国企改革——市场化的攻坚之役 504
2010年远景目标和两个根本转变 513
二三 远景规划与协调发展战略 513
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15
科教兴国 519
共同富裕和区域发展 524
二四 机构改革与依法治国 528
加大反腐败力度 528
依法治国——治国方略的调整 531
推进机构改革 535
二五 和平外交与国家统一战略的推进 539
构筑面向21世纪的外交战略格局 539
香港回归与国家统一战略 546
二六 走向21世纪的旗帜和纲领 552
第三代领导权威的确立 552
跨世纪的旗帜和纲领 556
跋 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