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5
第一篇 地理 32
第一章 建置沿革 32
第一节 沿革 32
第二节 现行政区 41
第二章 人口 46
第一节 人口变化 46
第二节 人口分布 52
第三节 人口构成 55
第一节 地层构造与矿产 60
第三章 地质地貌 60
第四节 人口控制 60
第二节 地貌 62
第四章 气候 63
第一节 光能 64
第二节 热量 66
第三节 风 70
第四节 降水 71
第五节 灾害性天气 73
第五章 水文 74
第一节 地表水与地下水 74
第二节 水质 75
第一节 类型与现状 76
第六章 土地 76
第二节 土壤类型与分布 77
第七章 野生植物及动物 81
第一节 野生植物 81
第二节 野生动物 84
第八章 自然灾害 86
第一节 旱涝 86
第二节 风雹冷害与雷击 87
第三节 病虫害和兽害 88
第二篇 民族 89
第一章 苗族 89
第一节 族称族源及迁徙 89
第二节 婚姻 家庭 社会组织 90
第三节 生产及生活 94
第四节 习俗 98
第五节 节日集会 102
第六节 服饰 105
第七节 语言 110
第八节 历法 119
第九节 崇拜与迷信 121
第十节 民间文学艺术 124
第二章 汉族及其他民族 139
第一节 汉族 139
第二节 其他民族 143
第一节 区域自治 144
第二节 民族事务工作 144
第三章 民族工作 144
第三节 民族干部 146
第四节 民族文化及学校工作 147
第四章 民族关系 147
第一节 婚姻关系 147
第二节 语言交往 148
第三节 文化技术交流 148
第四节 风俗交融 149
第三篇 党群 151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党群 151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台江县党部 151
第二节 民众团体 153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台江县委员会 154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54
第二节 党员代表会议及党代表大会 160
第三节 纪律检查工作 161
第四节 政治运动及经济建设 165
第五节 部办工作 170
第三章 人民团体 176
第一节 台江县总工会 176
第二节 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台江县委员会 181
第三节 台江县妇女联合会 183
第四节 其他团体 184
第一章 清朝、民国时期台江地方政权 186
第一节 台拱厅署 186
第四篇 政权 政协 186
第二节 台拱县公署台江县政府 187
第三节 议事会 参议会 189
第四节 厅署 县府政务概略 189
第二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 190
第一节 代表选举 190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192
第三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196
第四节 人大工作 198
第三章 县人民政府 202
第一节 建置沿革与机构设置 202
第二节 施政方式 210
第三节 政务纪要 210
第四节 档案工作 213
第四章 政协台江县委员会 215
第一节 各族各界代表会议 215
第二节 县政协委员会议 216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 217
第四节 主要活动 219
第五篇 军事 223
第一章 机构驻军及设施 223
第一节 机构 223
第二节 驻军 226
第三节 军事设施 227
第二章 兵役 228
第一节 募兵征兵 228
第三章 民兵组织及防空战备 229
第一节 民兵 229
第二节 志愿兵义务兵 229
第二节 防空战备 234
第四章 兵事 235
第一节 清代农民起义 235
第二节 红军过境及抗暴斗争 240
第三节 解放台江与剿匪 242
第六篇 司法 246
第一章 公安 246
第一节 治安管理 246
第二节 惩治反革命及取缔会道门 250
第三节 案件侦破及监所管理 253
第二章 检察 255
第一节 刑事检察及法纪检察 256
第二节 经济监所检察及控告申诉 259
第三章 法院 261
第一节 机构及制度 261
第二节 刑事审判及民事审判 263
第三节 经济审判及行政审判 264
第四节 执行判决及案件复查 265
第四章 司法行政 266
第一节 法制及调解 266
第二节 律师及公证 269
第七篇 人事 劳动 民政 272
第一章 人事 272
第一节 干部来源及干部管理 272
第二节 干部编制 275
第三节 离退休及福利 278
第二章 劳动 281
第一节 招工及调配 281
第二节 保险保护及仲栽 283
第三节 劳动工资 286
第三章 民政 292
第一节 优抚安置 292
第二节 救济福利 294
第三节 收容遣送及扶贫 298
第四节 婚姻登记 300
第一章 经济综述 30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01
第八篇 国民经济管理 301
第二节 经济结构 304
第三节 人民生活 309
第二章 计划管理 312
第一节 管理体制 312
第二节 计划编制及实族 313
第三章 统计管理 316
第一节 管理体制 316
第二节 成果统计 317
第三节 抽样调查 319
第四章 物资管理 320
第一节 物资购进 320
第二节 物资供应 322
第一节 管理体制 323
第五章 物价管理 323
第二节 价格及管理 324
第三节 交换比价及物价指数 328
第六章 工商行政管理 331
第一节 贸易集市管理 331
第二节 工商登记 334
第三节 商标及经济合同管理 336
第七章 计量监督管理 338
第一节 计量器具 338
第二节 计量管理 339
第三节 器具检修及标准化管理 340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 342
第一章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342
第九篇 农业 342
第二节 土地改革 344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345
第四节 人民公社 347
第五节 承包责任制 347
第二章 种植业 348
第一节 耕地 348
第二节 耕作制度改革 350
第三节 农作物产品产量 351
第四节 品种改良 360
第五节 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 362
第六节 肥料 365
第七节 农作物保护 366
第八节 县办农场 368
第三章 养殖业 369
第一节 禽畜蜂饲养 369
第二节 鱼类养殖 370
第三节 畜种改良 372
第四节 畜禽疫病防治 374
第四章 林业 375
第一节 森林资源 375
第二节 营林 377
第三节 森林保护 383
第四节 木材购销 384
第五节 林政管理 388
第六节 林区建设 390
第七节 林业科技 391
第五章 水利 394
第一节 蓄水工程 394
第二节 引水工程 396
第三节 提水工程 397
第四节 人畜饮水工程 399
第五节 经营管理 401
第六章 农业机具 402
第一节 新式农机具 402
第二节 机耕 403
第三节 经营管理 403
第七章 乡镇企业 404
第一节 行业 404
第二节 资金来源及经济效益 407
第三节 管理 409
第十篇 工建交邮 412
第一章 工业 412
第一节 重工业 412
第二节 轻工业 420
第二章 城乡建设及环境保护 428
第一节 县城建设 428
第二节 乡镇建设 432
第三节 建筑业 433
第四节 环境保护 435
第三章 交通 436
第一节 陆路 436
第二节 水路 443
第三节 运输 444
第四节 管理 446
第四章 邮电 449
第一节 机构 449
第二节 网络及设施 450
第三节 邮电业务 452
第四节 邮电资费 456
第五节 通信质量 460
第十一篇 商贸 462
第一章 商业 462
第一节 民族商品 462
第二节 食盐 464
第三节 百货及纺织品 465
第四节 五金交化 469
第五节 食肉蛋禽及烟酒糖 470
第六节 石油 煤炭 473
第七节 饮食服务 474
第八节 经营管理 476
第二章 供销合作 478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78
第二节 收购 480
第三节 供应 481
第三章 粮油 483
第一节 粮食收购 483
第二节 粮食销售 486
第三节 油料购销 489
第四节 粮油储运 490
第十二篇 财政 税收 审计 494
第一章 财政 494
第一节 体制及管理 494
第二节 预算内收支 498
第三节 预算外收支 514
第二章 税务 519
第一节 税制演变及管理体制 519
第二节 流转税类 521
第三节 所得税类 526
第四节 地方税类 528
第五节 其他税类 533
第六节 利润监交与基金征集 534
第七节 征收管理 535
第一节 行企财务收支审计 542
第三章 审计 542
第二节 财政收支及金融审计 544
第三节 基本建设与经济效益审计 545
第四节 财经法纪审计及内部验资审计 549
第十三篇 金融 552
第一章 机构 552
第一节 银行及保险公司 552
第二节 信用合作社 553
第二章 货币流通与管理 553
第一节 货币流通 553
第二节 货币管理 557
第一节 企业性财政性存款 559
第三章 银行存款 559
第二节 城镇储蓄存款 560
第四章 银行贷款 563
第一节 信贷资金管理 563
第二节 工业贷款 565
第三节 商业货款 567
第四节 农业贷款 569
第五章 基本建设拨款及贷款 573
第一节 基本建设拨款 573
第二节 基本建设贷款 574
第六章 银行其他业务 574
第一节 代理财政金库 574
第二节 代理发行及兑换国家债券 575
第三节 农村社队会计辅导 576
第七章 信用合作社 576
第一节 社务管理及股金 576
第二节 存款及贷款 577
第三节 经营盈亏 579
第八章 保险 580
第一节 承保 580
第二节 理赔 581
第十四篇 教育 583
第一章 义学私塾书院 583
第一节 义学私塾 583
第一节 学校发展 585
第二章 小学教育 585
第二节 书院 585
第二节 学制教材及教学 592
第三节 思想品德教育 595
第三章 中学教育 597
第一节 学校发展 597
第二节 管理体制 600
第三节 学制课程 601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 602
第五节 体育卫生及文娱活动 603
第四章 职业教育 605
第一节 师范学校 605
第二节 职业学校 607
第一节 农民教育 609
第五章 成人教育 609
第二节 职工教育 611
第六章 教师 613
第一节 队伍发展 613
第二节 教师培训 616
第三节 教师待遇 618
第七章 经费及设备 620
第一节 经费 620
第二节 校舍及设备 624
第十五篇 医药卫生 627
第一章 卫生事业 627
第一节 事业机构 627
第二节 经费 630
第三节 设备 632
第二章 卫生防疫 633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633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638
第三节 公共卫生 638
第三章 妇幼保健 641
第一节 新法接生与儿童保健 641
第二节 妇女保健 642
第四章 医疗 643
第一节 中医 643
第二节 西医 644
第三节 民间草医 644
第一节 队伍经费及设施 645
第五章 计划生育技术 645
第二节 节育技术 646
第六章 医药 647
第一节 中西药物 647
第二节 药物炮制配制及管理 649
第十六篇 科技 文化 体育 651
第一章 科技 651
第一节 科技机构及科技队伍 651
第二节 科技活动 653
第三节 科技成果 655
第二章 文化事业 656
第一节 文化事业机构 656
第二节 文化活动 658
第三节 文学艺术及理论 660
第四节 史志 666
第五节 图书发行及阅览 666
第三章 文物名胜 668
第一节 古建筑及古遗址 668
第二节 名胜 673
第四章 广播电影电视报刊 675
第一节 广播 675
第二节 电视 677
第三节 县报 677
第四节 电影 678
第五章 体育 679
第一节 体育设施 679
第二节 民族传统体育 680
第三节 群众体育 682
第四节 竟技活动 683
人物传 685
牛羊奖 685
保禾、高禾 686
九大白 687
潘老冒 688
张秀眉 688
李鸿基 691
九松 692
张丁往、张不往 693
周庆芝 693
徐培荫 694
罗熠斌 694
邰胜江 695
张金培 696
李金亮 697
杨光文 697
姜启昌 699
王子奎 699
张卓 700
张伯修 701
曾宪云 702
潘志清 703
熊天祥 704
吴翁生 704
陆往报 705
邰昌厚 706
傅鸿兴 706
阿泡 707
傅秀峰 708
张泽芝 708
李文裳 709
张明泽 710
严伯屏 710
李长英 711
熊天牧 712
赵庆德 713
邰玉衡 714
杨翁丁 714
张老丁 716
杨文美 716
杨昌禹 717
张平衡 718
高雪峰 719
张树福 719
杨通玉 720
熊兆元 720
杨永祯 721
附录 722
修志始末 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