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宗族制度演变概述 18
第—节 世族世官宗族制的盛衰 18
一、商代宗族社会 18
二、分封社会的西周宗族 20
三、春秋宗族制的变化 23
四、战国世族世官制的瓦解 24
一、过渡时期的秦汉宗族制 26
第二节 士族宗族制的兴亡 26
二、魏晋南北朝的门第宗族制 30
三、隋唐五代宗族制的转型 35
第三节 科举制下祠堂族长宗族制的成长 38
一、宋代宗族制的重建 38
二、元代宗族制的发展 41
三、明代宗族制的普及和自治化 43
四、清代族权与政权互动关系的强化 46
一、宗族势力的抬头与宗族制度的加强 49
第四节 近现代社会巨变中的宗族制度 49
二、宗族制度对近代社会的适应 51
三、对宗族制度的批判和打击 53
第二章 祖先祭祀与家庙、祠堂 55
第一节 祭祖礼制与宗祠的发展 55
一、卜辞所见商代宗庙制度 56
二、周代的宗庙制度 60
三、汉魏晋南北朝宗庙制度的恢复 65
四、完善的唐代家庙制度 72
第三节 族长与宗族组织 76
五、宋元庙制不立与祠堂的设置 82
六、明清时期宗祠的发展及其祭祖活动 95
第二节 墓祭与墓祠 108
一、族墓制度 109
二、墓祭的起源 112
三、墓祠的兴起 114
四、墓祠的衰落与墓祭日期的固定 121
五、墓祠的盛行与收族功能的强化 123
六、墓祠的渐衰 136
第三节 功德寺、坟庵与寺观立祠 139
一、祖先崇拜与佛教的结合 139
二、宋代的功德坟寺与坟庵 141
三、元代坟庵与寺观立祠 145
四、明清坟庵的变化与寺观立祠的延续 150
第三章 宗族结构与组织 153
第一节 五服与宗族结构 153
一、宗族范围 153
二、亲疏关系 159
第二节 房分与宗族结构 165
一、分房制度 165
二、宗支结构 172
一、先秦的宗子(族长)制 176
二、汉唐间的宗族首领 182
三、宋元时期的族长 187
四、明清时期的宗族组织 191
第四节 义门宗族 201
一、义门宗族的演变过程 202
二、义门宗族的特征 213
三、义门宗族累世同居的原因 217
第四章 族谱 221
第一节 谱牒的起源 221
一、氏族谱系 222
二、家族谱系 227
三、周代的谱牒 230
第二节 官修姓望合谱与私修家谱的并行 236
一、汉代谱牒的兴起 236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合谱 243
三、唐代的姓望氏族谱 251
第三节 新型私修族谱的发展 260
一、宋代出现的新型族谱 260
二、元代族谱的内容充实 273
三、明代族谱体例的完善 289
四、清代族谱的形态 300
第五章 族产 314
第一节 族产的分类及源流 314
一、祭田与祠墓 314
二、义田与义庄 317
三、义学田产与宅舍 327
四、义宅、义仓和义冢 329
五、其他族产 331
第二节 族产的来源与增殖 333
一、个人捐置 333
二、族众合置 335
三、遗产充公 336
四、定例续置 338
五、结余及利息续置 340
六、特殊置产 341
一、族田的管理 342
第三节 族田的管理与经营 342
二、族田的经营 350
第四节 族产的用途与分配 353
一、族产的用途 353
二、族产的分配 366
三、义米的支给手续 372
第五节 政府对族产的政策 373
一、宋元明保护族产的政策 373
二、清代族产政策的完善 375
第六章 族学 380
第一节 族学的历史变迁 381
一、宋以前族学的滥觞 381
二、宋元明时期的族学 385
三、清代族学的发展与蜕变 394
第二节 学制、师资及生源 400
一、两级施教 400
二、师资 403
三、生源 408
第三节 族学教育内容 411
一、办学宗旨 411
二、教学计划与教材 412
三、课程安排 417
四、教学方法 419
第四节 族学管理 420
一、宗族对族学的管理 420
二、族学的教学管理 425
第七章 族规 430
第一节 族规的源流 430
一、宋代以前的家训 431
二、宋元时代的家法 435
三、明清时代的族规 440
第二节 家庭规范 443
一、家庭关系 443
二、分家继承 446
三、家长治家 448
第三节 睦族及族外关系 449
一、睦族 449
二、邻里朋友及族际关系 451
三、族人与国家 451
第四节 生活方式 453
一、职业选择 453
二、婚姻 455
三、丧葬 457
四、勤俭 458
五、娱乐 459
第五节 宗族司法权力与国家对宗族私法的政策 460
一、宗族法规制定的依据 460
二、宗族法规的执行 463
三、国家对宗族法规的政策 466
参考文献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