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汉唐佛寺:华梵文明的遇合与化新 1
自序 汉唐佛寺:华梵文明的遇合与化新 1
(上卷) 1
寻蓝篇 19
一 汉晋:古蓝觅踪 19
寻蓝篇 19
一 汉晋:古蓝觅踪 19
(一)祠寺的初缘 20
1.西陲·雒颍·徐海 20
2.滇·蜀 23
3.豫章·江夏·丹阳·吴会 24
(二)早期寺落发覆 26
1.西晋寺落 27
2.东晋寺落 29
3.十六国寺落 34
二 南北朝:佛寺区群 40
(一)南朝寺群网络 40
二 南北朝:佛寺区群 40
1.宋齐寺群 41
2.梁陈寺群 49
3.正史撷蓝 57
4.南朝寺群鸟瞰 60
(二)北朝寺群网络 65
1.元魏寺群 66
2.北齐北周寺群 72
3.正史撷蓝 79
4.北朝寺群鸟瞰 81
三 隋唐:佛寺群系 92
(一)隋:“诸州立寺”与寺系雏形 92
三 隋唐:佛寺群系 92
1.《憎传》隋寺钩沉 93
2.《方志》隋寺集合 101
3.隋寺群系概观 104
(二)唐:“州别一寺”与一统群系 108
1.《僧传》唐寺钩沉 110
2.《唐书》撷蓝 131
3.《方志》汉唐寺集合 134
4.唐寺系的布局与特点 147
四 佛寺型制的演变 154
(一)宫塔式 154
四 佛寺型制的演变 154
1.北方的楼塔 159
(二)楼塔式 159
2.南方的楼塔 163
1.单院式 166
(三)廊院式 166
2.多院式 167
3.禅居与禅院 171
4.壁画上的寺相 172
(一)官廷:随机与有序 181
一 营造:檀主层群 181
造设篇 181
造设篇 181
一 营造:檀主层群 181
1.随机营造 182
2.有序与随机兼行 183
(二)皇家:四朝为盛 186
1.南盛于北 186
2.隋初唐初之盛 188
(三)高门:代袭与罔替 191
1.土族家寺代袭 191
2.勋贵寺多罔替 193
(四)官众:两见波峰 195
1.邑民营寺 198
(五)庶民:城乡共襄 198
2.乡民营寺 201
3.商民营寺 203
(一)辟厄涤罪 207
二 营寺发愿:企待的视镜 207
二 营寺发愿:企待的视镜 207
(二)保产护业 210
(三)福祚固宗 213
(四)憩隐放逸 215
(五)皈依寄终 217
三 寺等·给额·寺名 221
(一)寺等:等级秩序的映象 221
三 寺等·给额·寺名 221
1.寺等的“名分本位” 222
2.寺等的“地望本位” 223
3.兰若与佛堂 225
(二)给额:调谐政教的符节 227
1.赐额初兴 228
2.出额朝堂,示情天下 229
3.海内同额,炫示一统 232
(三)寺名:文化视野的窗口 234
1.史传·地望·寺象·名氏 235
2.兴国安邦·灵瑞祈祥 237
3.彰经教·寄定慧·参法味 238
四 景观:人天和合 243
(一)净域美:构成与解读 243
四 景观:人天和合 243
(二)东南:读景之什(上) 244
(三)中南:读景之什(中) 253
(四)北方:读景之什(下) 261
基壤篇 275
一 早期供养与募化 275
一 早期供养与募化 275
基壤篇 275
(一)寺院地产的形成 280
二 东晋一隋:非自主发展前期 280
二 东晋一隋:非自主发展前期 280
(二)寺庄与佃客制 285
(三)早期营利业 287
三 初唐盛唐:非自主发展后期 291
三 初唐盛唐:非自主发展后期 291
(一)寺庄的复苏 292
(二)营利业与“无尽藏” 296
(三)佃客制的危机 298
四 中唐晚唐:半自主发展时期 302
四 中唐晚唐:半自主发展时期 302
(一)“常住田”与禅林系 303
(二)大土地制与寺庄兴盛 306
(三)佃客制的终结与租佃制 311
(四)活跃的营利业 314
(五)僧侣地主与私财传承 317
僧伽篇 326
一 僧尼仪制与寺院规约 326
僧伽篇 326
一 僧尼仪制与寺院规约 326
(一)恢张律戒 327
(二)“和众立条” 331
1.道安“三例命章”“僧制之始” 332
2.梁魏:《断酒肉文》与《僧制》 333
3.智?:《寺制十条》 336
(三)道宣:《比丘行护律仪》 337
(四)怀海:《禅门规式》 345
二 僧官与寺职 352
二 僧官与寺职 352
(一)北南僧官两系 353
1.魏秦晋初置僧官 353
2.南方僧主系 354
3.北方昭玄系 356
(二)唐代的僧官制 358
1.中朝僧官 358
2.地方僧官 359
(三)敦煌文书所见唐五代州级僧官 360
(四)寺职“三纲”“共统众事” 364
三 省寺的僧伽管理 375
1.隋崇玄署与道场监丞 375
三 省寺的僧伽管理 375
(一)统掌僧务的衙司 375
2.僧务从鸿胪向祠部转移 376
3.两街功德使 377
(二)公贯·度牒·僧尼名籍 378
1.释门“名籍”与官府“公贯” 378
2.“给度”与《度牒》 380
3.《僧尼籍帐》 382
科门篇 392
一 译场 392
科门篇 392
一 译场 392
(一)2-3世纪:“辞质胜文” 393
1.北方译业 397
(二)4-6世纪:“五失本,三不易” 397
2.南方译业 401
(三)7-8世纪:译人“八备”与“两全通达” 403
1.隋朝译场 403
2.唐初译场 405
3.武周译场 406
4.译场尾声 409
二 义林 414
二 义林 414
(一)滥觞与初起 415
(二)学派义林 417
1.“涅槃佛性”之林 418
2.《成实论》之林 419
3.“三论”之林 421
4.“十地论”之林 423
(三)宗林片影 425
三 禅窟 433
三 禅窟 433
(一)晋宋初辟 434
(二)南窟变迁 436
(三)北窟移转 438
(四)禅林云起 442
四 律镇 447
四 律镇 447
(一)《十诵》之镇 448
(二)《四分》之镇 450
1.慧光开基 450
2.南山宗镇 452
3.相部宗镇 454
4.东塔宗镇与和合三宗 455
五 声苑 458
五 声苑 458
(一)梵呗:胡呗的汉化衍变 459
(二)转读:“以声糅文,声文两得” 463
(三)唱导:“宣唱法理,开导众心” 467
(四)唱读:经导两声的融合 471
(五)俗讲:释门声业的成熟 475
妙相篇(上) 485
一 寺院绘画造像区群 485
(一)西域群带 485
一 寺院绘画造像区群 485
妙相篇(上) 485
1.鄯善 486
2.于阗 488
3.龟兹·高昌 492
(二)江南区群 493
(三)关中区群 496
(四)河南区群 500
(五)剑南区群 503
(六)淮南小区 508
(七)河东小区 510
[附表一]典籍所见汉唐佛寺绘画简表 518
二 石窟寺绘画造像区群 543
(下卷) 543
(一)西域群带 543
妙相篇(下) 543
二 石窟寺绘画造像区群 543
妙相篇(下) 543
1.龟兹 544
2.高昌 546
(二)河西群带 550
1.炳灵寺等 550
2.敦煌 553
(三)秦陇区群 565
1.陇南 566
2.陇东 570
3.陇北·陇西 570
4.关中 571
(四)河东邺郊区群 573
1.云冈 574
2.宝山寺·南北响堂山 578
3.天龙山等 580
(五)河南区群 583
1.龙门 583
2.洛东 588
3.洛南 591
4.洛西 591
5.洛北 592
(六)剑南南诏区群 593
1.巴河嘉陵江涪江地区 594
2.沱江地区 600
3.岷江青衣江地区 603
4.南诏地区 611
三 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 614
三 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 614
1.初圣朴质 617
(一)圣化:庄严静穆之美 617
2.“执厥中” 619
3.“以动见静”与“托体山阿” 621
4.“致中和” 624
(二)诗化:典丽灵动之美 626
1.庄静渐融以婉丽 626
2.“迁想”神思的腾飞 632
(三)夸饰:狞厉乖张之美 636
1.“恶”向丑陋的畸变 637
2.“幽光”化出的“阴怪” 638
3.武魂的乖张 640
(四)史韵:逝鸿翩至之美 645
1.“斯土斯民”的情结 646
2.“转腾婆娑”的遗韵 651
3.“风尘事相”的片影 652
四 瑞像崇拜 662
(一)源与流:瑞像和瑞像文化 662
四 瑞像崇拜 662
(二)从线到面:瑞像诸神主及其流布 669
(三)陆海交至:瑞像入华路径的启示 674
[附表二]典籍所见中古佛寺置藏瑞像简表 679
文苑篇 694
一 人文撰述 694
文苑篇 694
一 人文撰述 694
(一)僧传 694
1.撰史初潮 695
2.慧皎《高僧传》 696
3.道宣《续高僧传》 698
(二)行记 701
1.法显《佛国记》 701
2.《北魏惠生使西域记》与《大隋西国传》 705
3.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 706
4.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709
5.慧超《往五天竺国传》 711
(三)寺记与名山记 713
1.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与段成式《寺塔记》 713
2.《庐山记》和《天台山记》 715
(四)经音义 718
1.玄应《大唐众经音义》 719
2.慧琳《一切经音义》 721
(五)唐梵语样 723
1.义净《梵唐千字文》 724
2.智广《悉昙字记》 725
(六)神清《参玄录》 726
二 文学创作 734
二 文学创作 734
(一)文(1):骈与散 735
1.晋南北朝:出离骈俪与张扬净慧 736
2.初唐:骈散间行与运骈如散 742
3.盛唐:尚质的风习与散笔的生机 749
4.中唐:散笔振起与江南独盛 754
5.晚唐五代:散笔北渐与文风尚简 760
6.敦煌释门文 763
[附表三]《全唐文》(卷903-922)所收僧文统计表 767
(二)文(2):讲与唱 768
1.讲经文:押座文 768
2.变文 771
3.因缘(缘起)·因缘记(因由记) 773
4.话本 778
(三)诗·赋 780
1.4-6世纪:孚育期的求索 780
2.7世纪:化生期的双擘 782
3.8-9世纪上叶:成熟期的诗僧群(上) 788
4.9世纪下叶--10世纪上叶:成熟期的诗僧群(下) 793
5.僧赋:纪胜与述情 805
(四)铭·偈 811
1.铭 811
2.偈 814
(五)颂赞·唱赞·曲子词 820
1.颂赞 821
2.唱赞 823
3.曲子词 833
艺技篇 854
一 乐舞·戏弄 854
艺技篇 854
一 乐舞·戏弄 854
(一)伎乐:供养与自娱 854
(二)敦煌佛寺与“乐人”“音声” 859
(三)戏弄(上):百戏 865
(四)戏弄(下):戏剧 870
二 书法 876
二 书法 876
(一)写经体:庄敬美 877
(二)镌碑体:朴重美 883
(三)“草圣”:率性美 893
三 茶道 905
三 茶道 905
(一)植茶寻迹 906
(二)规制窥略 912
(三)禅茶一味 918
四 医药·历算 924
(一)医事:“自利利人” 924
四 医药·历算 924
(二)勘历:“数术弘教” 929
辅世篇 938
一 岁节 938
(一)传统节日 938
1.除日(岁除)·元日(大岁日) 938
辅世篇 938
一 岁节 938
2.上元日(燃灯节) 941
3.寒食日 944
4.冬至日 945
(二)释门节日 948
1.佛诞日[附:敦煌行像日] 948
2.盂兰盆节 953
3.腊日 956
(三)节祝情结与美学品格 958
1.祈福·祈农 958
2.愉悦逸兴 960
二 寺学 967
二 寺学 967
(一)寄寺修学寻迹 967
1.三吴·两浙 968
2.庐浔·楚衡·荆襄 969
3.沂兖·淮扬 970
4.罗浮·蜀中·闽莆 972
5.终南·京畿 972
7.中条山 974
6.嵩山·都畿 974
(二)敦煌的寺学 975
三 外藏[附:舍利藏] 985
三 外藏[附:舍利藏] 985
1.儒典·诸家 986
(一)典籍藏 986
2.敦煌外典藏 987
3.别集特藏 993
(二)名物藏 995
1.复合藏·“三绝藏” 995
2.独藏·敦煌名物 998
(三)故实藏 999
1.文化名人故实 999
2.政治名人故实 1000
3.京寺“常住掌故” 1000
1.佛舍利 1003
(四)舍利藏[附] 1003
2.高僧舍利 1007
(一)强寄 1013
四 栖寄 1013
1.寄政 1013
四 栖寄 1013
2.顿兵 1015
3.置眷 1016
(二)停客 1017
1.南朝:“僧寺多停客” 1018
2.北朝:寓寺多朝士 1018
3.唐(上):“流寓”与“宿会” 1019
4.唐(中):“税居”与商寄 1021
5.唐(下):传舍与“普通院” 1024
1.济贫 1031
(一)“悲田” 1031
五 利养 1031
五 利养 1031
2.治病 1033
3.悲田养病坊 1037
(二)“优治” 1039
1.禁蒐护生 1039
2.营林护化 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