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理新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恒等著
  • 出 版 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805240000
  • 页数:434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本体篇 1

第一章 文学的本质和特征 1

第一节 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 1

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1

二、文学是审美意识的一种表现 4

三、文学反映对象的特殊性 7

第二节 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形式及其特点 10

一、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形式是形象 10

二、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 12

三、艺术形象的结构和类型 16

第三节 文学是特殊形态的艺术 21

一、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 21

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形态特征 22

第二章 文学的社会本质 29

第一节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29

一、文学属于悬浮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 29

二、文学与政治 32

三、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36

四、文学与社会心理 38

一、文学与人性 41

第二节 文学与人的社会属性 41

二、文学与人民性 46

三、文学与民族性 49

第三章 文学的审美内涵 55

第一节 文学的真实性 55

一、真实性的含义 55

二、真实性的内在丰富性 56

三、真实性实现的基本途径 61

第二节 文学的? 63

一、倾向性的含义 63

二、倾向性的层次结构 65

三、倾向性充分表现的途径 67

第三节 文学的典型性 72

一、典型性的含义和价值 72

二、艺术典型的界定 74

三、艺术典型的基本特征 77

第四章 文学的发展 87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 87

一、文学起源与劳动的关系 87

二、文学起源与模仿、游戏、巫术的关系 90

第二节 文学发展的外部条件 94

一、文学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94

二、经济是文学发展的归根结底的原因 100

一、文学发展的纵向联系 103

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 103

二、文学发展的横向联系 107

三、文学发展中的继承、吸收与革新创造 110

构成篇 119

第五章 文学作品的微观构成 119

第一节 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119

一、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119

二、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123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题材 127

一、文学作品题材的涵义 127

二、文学作品题材的构成因 128

三、文学作品题材的价值 133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蕴 135

一、文学作品的主题 135

二、文学作品的意蕴 140

第四节 文学作品的结构 145

一、文学作品结构的涵义和结构的形态 145

二、文学作品结构的功能 147

二、文学作品结构的原则 149

第五节 文学作品的语言 150

一、文学作品语言的涵义 150

二、文学作品语言的审美特征 151

三、文学作品语言的类别 153

一、文学的分类及其意义 158

第六章 文学作品的宏观构成 158

第一节 文学分类的意义和标准 158

二、文学分类的不同标准和结果 159

第二节 诗歌 161

一、诗歌的审美特征 161

二、诗歌的类别 166

第三节 小说和散文 168

一、小说 168

二、散文 173

第四节 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 178

一、戏剧文学 178

二、影视文学 184

第五节 文学作品体裁种类的历史性和相对性 186

一、文学作品体裁种类的历史性 186

二、文学作品体裁种类的相对独立性 188

三、文学作品体裁种类发展的趋向 189

第七章 文学风格 192

第一节 文学风格的意义和表现 192

一、文学风格的意义 192

二、文学风格的表现 198

第二节 文学风格的形成 202

一、文学风格形成的基本条件 202

二、文学风格的形成过程 205

一、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208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一致性 208

二、文学风格的一致性 211

创作篇 217

第八章 文学的创作过程 217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基础 217

一、作家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 217

二、作家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224

第二节 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 229

一、创作动机的诱发 229

二、艺术创造的构思 231

二、艺术传达 236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典型化 239

一、典型化是审美创造过程 239

二、典型化的基本规律 241

三、典型化的艺术手法 245

第九章 文学的创作思维 249

第一节 作家的审美感知 249

一、审美感知是创作的起点 249

二、审美感知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 251

三、审美感知过程中的通感现象 253

第二节 创作思维的多元性 256

一、形象思维 256

二、灵感思维 257

三、抽象思维在创作过程中的渗透作用 260

第三节 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 264

一、具体性与概括性统一 264

二、直觉与想象统一 267

三、情感与理智统一 269

第十章 文学的创作方法 272

第一节 创作方法的性质和运用 272

一、创作方法的性质 272

二、创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274

第二节 传统的创作方法 277

一、现实主义 277

二、浪漫主义 282

三、其他的创作方法 285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学创作方法 288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88

二、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292

第四节 现代主义 295

一、现代主义概况及其产生背景 295

二、现代主义的特点 296

价值篇 304

第十一章 文学的社会价值 304

第一节 文学价值的审美性质 304

一、文学审美价值的性质和特征 304

二、文学诸种价值的比较 310

一、文学的认识价值 313

第二节 文学审美价值的诸种表现 313

二、文学的教化价值 316

三、文学的娱乐价值 319

四、文学的认识价值、教化价值和娱乐价值的关系 320

第十二章 文学价值的实现 323

第一节 鉴赏是实现文学价值的基本途径 323

一、文学作品的价值是在鉴赏中实现的 323

二、实现文学价值的社会制约性与主体制约性 324

三、作为客体的文学作品对主体鉴赏活动的规范 328

四、鉴赏主体在鉴赏活动中的能动性 330

一、文学鉴赏的一般过程 334

第二节 鉴赏活动的基本过程 334

二、鉴赏中的共鸣 343

第十三章 文学价值的评价 348

第一节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价值的评价 348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 348

二、文学批评的功能 352

三、文学批评是一门科学 356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价值标准 361

一、确立文学批评价值标准的根据 361

二、文学批评价值标准的历史性和多样性 365

三、社会主义文学批评的价值标准 371

一、文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382

第一节 文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性质 382

研究方法篇 382

第十四章 文学研究方法的性质和发展 382

二、文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386

三、文学研究方法的主体性 389

第二节 文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392

一、文学研究方法是历史地发展的 392

三、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方法的革命意义 399

一、文学研究思维形式的多样性 403

第十五章 文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系统化 403

第一节 文学研究的思维方法 403

二、文学研究思维的正确道路 405

三、文学研究中思维的创造性品质 408

第二节 文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型 411

一、社会历史方法 411

二、心理分析方法 414

三、形式分析方法 417

四、比较研究及其它方法 420

第三节 文学研究方法的系统化 423

一、文学研究思维方法的系统性 423

二、文学研究方法群的系统化 427

三、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研究方法的系统化 429

二、文学研究方法历史发展的概貌 3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