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内容 1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
三、环境地质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3
四、环境地质学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4
第二章 基本概念 5
一、概念一 5
二、概念二 8
三、概念三 9
四、概念四 10
五、概念五 11
六、概念六 12
七、概念七 13
八、结论 14
第三章 地球的物质和运动 15
一、地质旋回 15
二、矿物 17
三、岩石 18
四、水 26
五、风和冰 31
六、结论 35
第四章 土壤和环境 37
一、土壤的形成 37
二、土壤年代顺序 41
三、土壤的肥力 43
四、土壤中的水 43
五、土壤分类 44
六、土壤的工程性质 46
七、土地的利用和土壤 50
八、土壤污染 54
九、土壤流失速率 55
十、沙漠化 55
十一、土壤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 58
十二、结论 60
第二部分 灾害地质过程 63
第五章 自然灾害概述 63
一、自然过程的积极作用 64
二、全美国和区域概况 64
三、灾害予测 66
四、风险估计 67
五、灾害的缓解 68
六、灾害的影响及重建家园 69
七、人工控制自然灾害 71
八、全球气候和自然灾害 71
九、自然环境和特大灾害 72
十、人口增长和自然灾害 73
十一、结论 73
一、洪水的大小和频率 75
第六章 洪水泛滥 75
二、城市化建设和洪水 80
三、洪水灾害的特征和规模 85
四、预防和控制洪水的方法 86
五、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洪水 90
六、渠化的讨论 91
七、结论 95
第七章 滑坡及其相关的现象 97
一、斜坡稳定性 98
二、滑坡的原因 104
四、滑坡的识别、预防与制止措施 105
三、人类的利用和滑坡 105
五、雪崩 108
六、地面下沉 109
七、结论 110
第八章 地震及其相关现象 112
一、地震的基本概念 112
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 118
三、构造蠕变 121
四、地震震级、烈度及其频率 121
五、人类利用土地引起的地震 124
六、地震危害的减少 125
七、地震预报 130
八、地震活动的对策 133
九、结论 133
第九章 火山活动 135
一、火山分布 135
二、火山类型 139
三、火山活动的影响 139
四、火山活动的预测 151
五、结论 152
二、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状况 154
一、海洋在全球环境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54
第十章 海洋开发与海岸灾害 154
三、热带气旋 156
四、海啸 160
五、海岸侵蚀 162
六、对海岸灾害的认识和采取的减灾措施 172
七、结论 173
第三部分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76
第十一章 水 176
一、水:简要的全球展望 176
二、水是一种独特的液体 177
三、水循环 178
四、水管理 184
五、水污染 184
六、部分水污染物 185
七、地表水污染 188
八、地下水污染 189
九、水的再利用 194
十、脱盐 196
十一、水和生态系统 196
十二、中国的水资源和环境 198
十三、结论 200
第十二章 废物处置 202
一、废物处置的概念 202
二、固体废物处置 203
三、有害的化学废物管理 208
四、海洋废物场 214
五、废水处理 216
六、结论 219
一、决定健康的因素 220
第十三章 健康与地质环境 220
二、环境健康的一些地质因素 222
三、微量元素和健康 225
四、慢性病和地质环境 232
五、放射性幅射和氡气 240
六、结论 244
第四部分 矿产、能源和环境 247
第十四章 矿产资源和环境 247
一、矿产对社会的重要性 247
二、矿产的独特性质 248
三、资源和储量 248
四、矿产资源的可用性 249
五、矿产资源地质学 251
六、矿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262
七、资源的回收 263
八、中国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264
九、结论 266
第十五章 能源和环境 267
一、煤 269
二、石油和天然气 274
三、化石燃料和酸雨 278
四、核能 281
五、地热能 285
六、可再生能源 287
七、中国的能源工业及其污染防治 287
八、结论 289
第五部分 土地、空气与环境保护 291
第十六章 土地利用规划 291
一、土地利用规划 293
二、选址的方法和评价 301
三、景观美学:风景资源 302
四、环境影响评价 305
五、中国农业土地利用与规划 307
六、发展林业改善环境 309
七、结论 311
第十七章 空气污染 313
一、大气层 314
二、大气层污染 314
三、空气污染物 315
四、城市地区和空气污染 320
五、室内空气污染 324
六、全球的展望 325
七、空气污染的控制 328
八、结论 332
第十八章 中国环境保护法 334
一、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与目的 334
二、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334
三、全面加强环境监督管理 336
四、保护和改善环境 336
五、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338
六、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 340
参考文献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