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
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1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3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4
四、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科学前提 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7
一、德国古典哲学 7
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8
三、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10
四、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文明发展的结晶 1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14
一、唯物史观的建立 14
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 16
三、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 17
四、奠定了历史理论的科学基础 19
一、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及其内在统一 21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体系 21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24
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6
第二章 世界的本质 28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28
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28
二、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32
三、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35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38
第二节 世界的发展 38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40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3
四、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46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8
一、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48
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1
三、科学和哲学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52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56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56
第三章 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基本范畴 56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57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0
四、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62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64
一、质、量、度 64
二、量变和质变 67
三、量变和质变的互相渗透 70
四、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72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73
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73
二、辩证的否定观 75
三、否定之否定 77
四、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9
第四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81
一、原因和结果 81
二、偶然性和必然性 85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87
四、内容和形式 91
五、现象和本质 94
第四章 人类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 98
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与本质 98
一、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 98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01
三、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4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与辩证方法 106
一、从实践到认识 106
二、从认识到实践 110
三、认识的多次反复与无限发展 111
四、认识的辩证方法 113
第三节 真理 117
一、真理的基本属性 117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20
三、真理的发展规律 122
第四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24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 125
二、自由是对自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 126
三、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 128
第五章 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131
第一节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31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31
二、劳动发展史是认识社会发展史的锁钥 133
第二节 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135
一、劳动在人类社会产生中的作用 135
二、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137
三、劳动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协调发展的基础 139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141
一、地理环境 142
二、人口因素 144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47
第六章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51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51
一、生产力 151
二、生产关系 156
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58
一、经济基础 161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61
二、上层建筑 162
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163
第三节 社会形态 167
一、社会形态的含义 167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形态发展和更替 169
三、社会形态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173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176
一、阶级的起源与实质 176
第七章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76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79
第二节 国家与革命 181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181
二、国家的类型和职能 183
三、社会革命的根源、实质和作用 186
第八章 社会意识 188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作用 188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188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190
三、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与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191
第二节 社会意识形式 192
一、艺术 192
二、道德 193
三、宗教 194
四、政治法律思想 196
五、哲学和科学 196
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198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198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99
第九章 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1
第一节 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相互关系 201
一、科学和技术的一体化趋势 201
二、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03
三、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日益加强的趋势 205
第二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07
一、科学是生产力的渗透因素 207
二、科学技术形态生产力的第一位性 209
三、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 211
第三节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 213
一、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基础革命化 213
二、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216
三、“科技兴国”是一切国家的基本国策 217
第十章 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19
第一节 人的本质和价值 219
一、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19
二、人的本质 221
三、人的价值 222
第二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的创造者 225
一、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225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28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29
第三节 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 233
一、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233
二、人类历史创造表现为一个合力 234
三、不断提高人们创造历史的自觉性 237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40
第一节 商品和生产商品的劳动 240
第十一章 商品生产及其基本规律 240
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43
三、商品的价值量 244
四、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46
第二节 商品和货币 249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249
二、货币的职能 254
三、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 256
一、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258
第三节 价值规律 258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259
三、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60
第十二章 市场经济 262
第一节 市场经济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262
一、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262
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266
三、市场体系 267
一、资源配置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根本性问题 270
第二节 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70
二、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72
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73
第三节 市场和计划的关系 274
一、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274
二、资源配置中两种手段的内在结合 276
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279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279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279
二、小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过渡 282
三、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建立 284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286
一、资本主义私有制 286
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88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289
四、剩余价值的分割 291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294
一、资本主义的国体和政体 294
二、资本主义的民主和法制 297
三、资本主义的自由和平等 300
第四节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301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302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 302
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304
四、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演变的历史趋势 305
第一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07
一、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307
第十四章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07
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308
三、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总趋势 309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积累 311
一、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 311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313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316
第三节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17
一、资本的循环 317
二、资本的周转 318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320
第四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320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及其调节 321
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及其调节 322
第五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325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326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326
三、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329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 332
第十五章 垄断资本主义 332
第一节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332
二、金融资本的形成和统治 334
三、垄断和竞争 337
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338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40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41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 342
三、国家垄断和私人垄断的关系 344
一、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 346
第三节 国际垄断资本 346
二、当代资本义经济一体化和多极化 349
第四节 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352
一、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352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353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354
四、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国际无产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56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359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359
第十六章 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359
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361
三、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364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366
一、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366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论证 368
第三节 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道路 370
一、建立和建设无产阶级政党 370
二、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 372
三、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374
四、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76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378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和现实 378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 378
二、当代社会主义的现实形态和本质特征 379
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381
四、建设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 382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 38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 385
二、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386
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 387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 38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 390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国体和政体 391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与法制 392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党制度 393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395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395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政策 397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399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99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99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400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40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积累和社会再生产 404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04
二、社会主义积累的实质和一般规律 407
三、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40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411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411
二、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413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416
第四节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417
一、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 418
二、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然趋势 419
第一节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体系 421
一、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 421
第十九章 世界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421
二、东西关系和南北关系 423
三、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主题 425
第二节 世界体系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抗 427
一、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对抗的根源 427
二、经济封锁和反经济封锁 429
三、军事上的对抗和反对抗、侵略和反侵略 430
四、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 431
五、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反渗透 433
一、两种制度国家合作的客观依据 434
第三节 世界体系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合作 434
二、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 436
三、科学文化交流 437
四、外交关系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439
第四节 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历史命运 440
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440
二、不断探索和创造,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442
三、为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而斗争 444
后记 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