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实践与我的改革理论 3
1.1 我的改革理论思考(自序) 3
1.1.1 为什么写“这样长”的自序? 3
1.1.2 我的处女作——反驳“政治巨人”的理论观点 5
1.1.3 乡民的“牢骚”和我的辩解 8
1.1.4 农村的饥饿与我的困惑和幻想 11
1.1.5 农民——我的产权理论启蒙老师 13
1.1.6 工人给我的宝贵启示——平均主义最不“平” 23
1.1.7 “二道贩子”的辛劳与我的赞许 28
1.1.8 学子的坦诚与“文化反弹”观念的形成 32
1.1.9 改革的艰难与大文化思考 35
1.1.10 走出国门与理论反思 39
1.1.11 一位民族资产者经历的启示 47
1.1.12 关于《二十世纪人类的伟大实验》 53
1.2 略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价值规律问题 66
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 77
2.1 海城寄语 77
2.2 市场经济与社会“误区” 87
2.3 市场经济五大功能 105
2.4 论市场经济 111
2.5 市场经济与体制改革 115
2.6 市场经济是造就人才的伟大学校——为《儒商风范》而序 122
2.7 王国珍的“三级跳” 126
产权改革与经济转轨 131
3.1 就业制度改革与就业观的转变 131
3.2 也谈所有制问题上的历史经验——致厉有为同志 134
3.3 经济转轨与佟二堡现象——兼序《中国有个佟二堡》 144
3.4 再就业工程的文化效应值得弘扬——辽阳市白塔区再就业情况考察报告 157
国民心态与文化转型 163
4.1 重要的是振奋经营者的精神 163
4.2 现代化与文化的关系 167
4.3 企业改革的文化思考 169
4.4 经济转轨与文化转型——深圳特区考察报告 176
5.1 南行忆语 193
用大实验观点看社会主义实践史 193
5.2 计划经济历史的误会 205
5.3 二十世纪人类的伟大实验——致任仲夷同志 215
5.4 中国经济改革的现状与未来 226
5.5 对海南的几点建议 240
5.6 海城人·海城景象 243
5.7 商品经济把海城推入百强县 252
访谈录 257
6.1 转变观念 转换机制 257
6.2 抚今追昔话教育 259
6.3 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三人谈 261
6.4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63
6.5 论“抓” 265
6.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条光明而艰巨的道路 268
6.7 大市场与大文化 273
6.8 冲出文化“瓶颈” 275
6.9 市场经济呼唤“大文化” 279
6.10 搞活企业还需从文化角度思考 282
6.11 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办教育 284
6.12 为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 288
6.13 莫让道德问题加大改革成本 291
6.14 融入精华·化解精华·再造精华 295
6.15 “成功的社会主义大实验”——经济学家冯玉忠谈改革开放二十年 306
6.16 着眼搞活 310
6.17 股份制是实现改革目标的有效形式 312
6.18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深化改革的必然 313
6.19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使命是一致的 314
6.20 市场经济是便民经济 315
6.21 愿事事有人做 人人有事做 317
6.22 按市场经济方向去规划建设 319
市场经济对高等学校的挑战 323
7.1 人才质量是学校的生命 323
7.2 三权·三材·三个“一百” 336
7.3 转变办学思想 转换办学模式 341
7.4 青年要成为创造的一代 奉献的一代 356
7.5 我与辽大 361
8.1 浅论中国经济改革与中韩经济关系 375
国际交流——研究与借鉴 375
8.2 研究韩国 借鉴韩国 384
8.3 汉江奇迹与政府功能 386
8.4 辽宁是理想的投资地方 390
8.5 金俊烨——多次婉辞出任总理的人物 397
8.6 我向总统进四言 403
8.7 廉是立国之本 清是当政之根——《李光耀传》(修订版)序 410
8.8 一部青年修身教科书——《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读后 413
8.9 《万里长城——韩甲东诗选》序 417
8.10 写在《儒学与现代化》中译本发行之际 420
9.1 幸遇冯荣燮先生 427
国外寻根 427
9.2 朝宗岩和“大统庙” 430
9.3 喜读《冯氏大同谱》 432
附录 441
1.植根于改革实践的沃土——记经济学家冯玉忠 441
2.中国加快改革开放 冯玉忠理论受重视 449
3.实践型的经济学家冯玉忠 457
4.中韩亲善架桥人——记中国辽宁大学校长、经济学家冯玉忠 466
5.走在中国经济改革前列的辽宁大学总长冯玉忠 472
6.“韩中友好交流的前哨阵地” 476
7.论文与著作目录索引 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