笫一章 历史的探索 1
1.1 万物生成之谜 1
1.2 “天下不易之理” 5
1.3 岂皆极至而后反哉 7
1.4 质的差异整体性统一 8
1.5 平衡是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10
1.6 “运动和平衡的活的统一” 13
1.7 体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状态 19
1.8 平衡:矛盾的暂时和相对的统一 22
1.9 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 26
第二章 当代科学发展与新的哲学课题 29
2.1 相对论:进一步寻求世界的内在协调 29
2.2 量子力学:表征互斥不只是对立,还有互补 34
2.3 生态平衡:“天人合一”的新课题 41
2.4 系统自组织理论:推动协调哲学的变化发展 46
笫三章 稳态·平衡·协调 52
3.1 稳态理论丰富着平衡哲学 52
3.2 稳态:更高层次的平衡 58
3.3 传统平衡的哲学涵义需要扩展 61
3.4 哲学上平衡范畴的形式也需要变更 67
第四章 运动发展的机制与动力 72
4.1 协调是运动的基本形态 72
4.2 运动发展的调节机制和动力 75
4.3 协调与目的性 79
笫五章 协调与失调 85
5.1 非平衡稳态 85
5.2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哲学意义 89
5.3 协调与失调的辩证联系 94
6.1 结构:协调的基础 96
第六章 结构、环境与协调 96
6.2 环境:结构协调的根本条件 102
6.3 协调:系统结构与环境的相互适应 105
第七章 协调规律 108
7.1 一条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规律 108
7.2 协调规律:系统整体性的客观要求 114
7.3 不断克服不协调的无限发展过程 117
7.4 协调规律的绝对性与实现协调规律的相对性 119
7.5 “平衡(协调)——不平衡(不协调)——新的平衡(协调)”的普遍性问题 121
第八章 社会变革与协调 124
8.1 协调:社会稳定和变革的客观要求 124
8.2 结构协调:社会变革的根本要求 127
8.3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根本原因 128
8.4 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矛盾不一定始终基本协调 130
8.5 强有力的自我协调机制: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134
8.6 把握各种关系间的协调 136
笫九章 现代科学管理中的协调哲学 143
9.1 协调在现代科学管理中的意义 143
9.2 管理思想中的冲突与协调 146
9.3 管理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协调 149
9.4 动力协调 153
9.5 整体协调:管理的活力所在 155
第十章 协调方法论 158
10.1 适应当代社会实践需要的一种方法 158
10.2 适应现代科学技术整体化趋势的一种方法 163
10.3 加强主体调节作用的一种方法 166
10.4 提高辩证思维水平的一种方法 169
后记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