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概述 1
第一章生产条件 8
第一节土地资源 8
一、土壤 9
二、耕地 10
三、园地 11
第二节气候 11
一、热量 12
二、光照 12
三、降水 13
四、湿度与蒸发 13
五、灾害性气候 13
第三节植物与微生物资源 16
一、大田作物 16
二、茶果和热带作物 18
三、微生物 20
第四节内陆水资源 20
一、水域 20
二、地表水径流 21
三、年际分布 21
四、地下水 21
第五节劳动力 21
一、农村人口 21
二、农村劳动力 22
第六节农业机具 23
一、耕作 23
二、排灌 25
三、植保 25
四、收获 26
第七节农村能源 27
六、加工 27
五、运输 27
一、常规能源 28
二、沼气 29
三、其他能源 30
四、节能 32
第八节农业区划 32
一、综合农业区划 32
二、农业经济分区 36
第二章经济体制 38
第一节新中国建立前农村经济关系 38
一、土地所有制 38
二、租佃制 39
三、高利贷与捐税 41
第二节土地改革与合作化 42
一、土地改革 42
二、互助合作 44
三、农村人民公社 52
第三节经济体制改革 56
一、农业生产责任制 57
二、双层经营体制 58
三、股份合作制 59
第四节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 61
一、农村经济 62
二、农民生活 64
第三章农业技术 67
第一节农田建设 67
一、农田水利 67
二、水土保持 71
三、农业环保 74
第二节土壤改良 75
一、调查与分类 75
二、区划 76
三、诊断与改良 77
第三节耕作制度 80
一、耕作制度变革 80
二、耕作制度类型 85
第四节良种 86
一、选育与推广 86
二、繁育与管理 91
三、经营与检验 92
第五节肥料 93
一、有机肥料 93
二、化学肥料 98
三、施肥技术 100
第六节植物保护 101
一、主要病、虫、草、鼠害 101
二、病虫害防治 105
三、预测预报 107
四、检疫 108
第七节新技术应用 110
一、生物技术 110
二、核技术 111
三、电子计算机技术 112
第四章粮油作物 114
第一节水稻 114
一、稻作区划 117
二、稻田耕作制度 120
三、水稻品种 121
四、栽培技术 124
五、杂交水稻 128
第二节薯类 132
一、甘薯 133
二、马铃薯 137
三、木薯 139
四、其他 140
第三节麦类 141
一、品种 144
二、栽培 145
第四节豆类 146
一、大豆 146
二、蚕豆 154
三、绿豆 155
四、豌豆 156
第五节其他 156
一、玉米 156
二、高粱 159
三、粟类 161
四、荞麦 162
第六节油料 163
一、花生 164
二、油菜 171
三、芝麻 176
第五章工业原料作物 180
第一节茶叶 180
一、生产概况 181
二、茶区与茶类 185
三、品种与繁殖 189
四、栽培技术 192
五、采制 195
第二节甘蔗 201
一、栽培与分布 201
二、品种 205
三、栽培技术 207
第三节烟草 211
一、栽培与分布 211
二、品种 213
三、种植与调制技术 216
第四节麻类 219
一、黄麻与红麻 220
二、苎麻 224
第五节蚕桑席草 227
一、蚕桑 227
二、席草 230
第六节热带作物 232
一、橡胶 232
二、紫胶 234
三、黑荆树 234
四、剑麻(H11648麻) 234
五、香料作物 235
六、南药 236
七、其他 237
第六章园艺作物 238
第一节果树 238
一、柑桔 240
二、龙眼 244
三、荔枝 248
四、香蕉 251
五、凤梨 253
六、枇杷 255
七、橄榄 257
八、杨梅 259
九、李与柰 260
十、桃 262
十一、梨 263
十二、柿 265
十三、其他 267
第二节蔬菜 275
一、产量 279
二、品种 280
三、栽培 294
一、双孢蘑菇 299
第三节食用菌 299
二、香菇 300
三、银耳 301
四、草菇 302
五、木耳 303
六、金针菇 304
七、平菇 304
八、其他 305
第四节花卉 306
一、种类与分布 308
二、栽培与应用 311
三、传统花卉 314
第七章教育与科研 321
第一节高等教育 323
一、学校与专业 326
第二节中等教育 326
二、教学与师生 328
第三节成人教育 331
一、培训 331
二、广播电视教育 336
三、函授 338
第四节粮油作物研究 338
一、水稻 338
二、甘薯 342
三、麦类 343
四、豆类与杂粮 344
第五节油料作物研究 345
一、花生 345
二、油菜 346
第六节工业原料作物研究 348
一、茶叶 348
二、甘蔗 349
三、麻类 350
四、烟草 351
五、热带作物 352
六、蚕桑 352
第七节园艺作物研究 352
一、果树 352
二、蔬菜 356
三、食用菌 357
四、花卉 358
第八节高新技术研究 359
一、原子能应用 359
二、生物技术应用 359
三、电子技术在农业上应用 360
第八章技术推广与交流 361
一、管理 363
第一节成果管理与推广 363
二、推广 365
三、丰收计划 367
第二节技术推广 369
一、新中国建立前 370
二、新中国建立后 371
第三节国际技术交流 381
一、国际交往 381
二、国际合作 385
第四节宣传与学会活动 388
一、宣传 388
二、学会 391
三、标准化 394
第九章机构与管理 396
第一节行政 396
一、省级 396
二、地(市)县级 406
第二节事业 409
一、试验研究 409
二、教育 414
三、推广 416
第三节企业 426
第十章农垦 427
第一节勘测与规划 429
一、勘测队伍 430
二、荒地资源调查 430
三、场地勘测与规划 431
四、农场小城镇与居民点规划 432
第二节农场建设 432
一、设计 432
二、建设 433
一、种植业 434
第三节农业生产 434
二、林业 437
三、畜牧业 438
四、渔业 439
第四节工商企业 440
一、工业 440
二、商业 444
一、领导体制 447
第五节领导体制与经营管理 447
二、经营管理 449
第六节科技与教育 455
一、科技 455
二、教育 458
附录 460
一、大事年表 460
二、福建省农业系统专业技术职务名录 494
编后记 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