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大事记 1
县情概述 1
第二编 建置 45
第一章 置县 47
第一节 置县沿革 47
第二节 县城 49
附:县名考 49
第二章 行政区划 52
第一节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52
第二节 建国后行政区划 52
第三节 现行区划 53
第三章 乡镇、村庄 53
第一节 乡镇概况 53
第二节 村庄 58
第三编 自然地理 77
第二节 地貌 79
第一章 地质、地貌 79
第一节 地质 79
第二章 气候 80
第一节 气候特征 80
第二节 气温 81
第三节 降水 83
第四节 风和气压 84
第五节 湿度和蒸发 85
第六节 云和日照 85
第七节 地温和冻土 86
第三章 河流、洼地 87
第一节 河流 87
第二节 洼地 89
第四章 土壤、植被 90
第一节 土壤 90
第一节 土地资源 93
第二节 植被 93
第五章 自然资源 93
第二节 水资源 94
第三节 矿藏资源 96
第四节 野生动植物 96
第六章 自然灾害 97
第一节 气候灾害 97
第二节 地震 98
第四编 人口 105
第一章 人口规模 107
第一节 总人口 107
第二节 城、乡(镇)人口 109
第三节 人口密度 109
第二章 人口变动 111
第一节 自然变动 111
第二节 机械变动 113
第三章 人口构成 114
第一节 年龄构成 114
第二节 文化构成 117
第三节 在业人口职业行业构成 119
第四节 不在业人口情况 123
第五节 民族构成 123
第六节 姓氏 123
第七节 身体素质 124
第四章 家庭、婚姻、生育 126
第一节 家庭 126
第二节 婚姻 126
第三节 生育 126
第四节 计划生育 129
第五编 农业 131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134
第一章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134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35
第三节 互助合作 137
第四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139
第二章 农业经济 140
第一节 农业区划 140
第二节 农、林、牧、副、渔产值比重 141
第三节 农业收益分配 142
第四节 农业劳动生产率 143
第三章 农业生产条件 144
第一节 整地改土 144
第二节 农出肥料 145
第三节 农作机具 146
第四节 耕作制度 149
第四章 粮食作物 150
第一节 种植结构 150
第三节 玉米 153
第二节 小麦 153
第四节 谷子、高梁、大豆 154
第五节 地瓜 154
第六节 粮田病虫害及防治 155
第五章 棉花 155
第一节 植棉历史及优势条件 155
第二节 品种改良 159
第三节 栽培管理 160
第四节 棉花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162
第六章 其他经济作物 163
第一节 油料作物 163
第二节 蔬菜 164
第三节 瓜类 165
第四节 烟、麻、药材 165
第一节 畜禽饲养 166
第七章 养殖业 166
第二节 品种改良 169
第三节 疫病防治 170
第八章 淡水养殖 171
第一节 渔业 171
第二节 水生植物 171
第九章 副业 172
第一节 纺织印染 172
第二节 编织业 173
第三节 作坊 174
第四节 畜产加工 175
第五节 特殊商品制作 175
第六节 采集 176
第七节 狩猎 176
第八节 煮盐淋硝 176
第二节 农机管理 177
第三节 副业管理 177
第十章 机构与管理 177
第一节 农业管理 177
第六编 林业 179
第一章 林业资源 181
第一节 宜林土地 181
第二节 林木资源 181
第三节 优良乡土树种 190
第四节 奇特树木 191
第二章 植树造林 192
第一节 育苗 192
第二节 植树 192
第三节 造林 193
第四节 林业区划 195
第一节 品种、产量 197
第三章 果品 197
第二节 储藏、加工 200
第四章 林业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200
第一节 林业管理 200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202
第七编 水利 205
第一章 防洪排涝 207
第一节 防洪 207
第二节 排涝 210
第二章 灌溉 214
第一节 井泉建设 214
第二节 井灌 215
第三节 引河工程 216
第四节 河灌 217
第五节 排灌机具 221
第一节 水闸 222
第三章 水工建筑物 222
第二节 涵洞 223
第三节 渡槽 227
第四章 协作治水 227
第一节 县外施工 227
第二节 边界水利纠纷 229
第五章 机构与管理 23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32
第二节 水利管理 234
第八编 工业 235
第一章 工业所有制形式 238
第一节 私营(个体)工业 238
第二节 国营、县属集体工_业 241
第三节 乡镇(公社)工业 242
第一节 棉花加工业 243
第二章 工业门类 243
第二节 粮油加工业 244
第三节 食品加工业 245
第四节 机械、电器修造业 247
第五节 化工业 248
第六节 木器建材业 248
第七节 印刷、造纸 250
第八节 服装、鞋帽、皮革业 250
第九节 工艺美术业 251
第三章 供电 252
第一节 电力生产 252
第二节 电网建设 253
第三节 电力分配 253
第四节 用电管理 256
第九编 商业 259
第一节 私营(个体)商业 262
第一章 经营体制 262
第二节 合作商业 263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 263
第四节 国营商业 266
第二章 商品购销 268
第一节 日用工业品购销 268
第二节 生产资料购销 270
第三节 棉花购销 270
第四节 土副产品购销 272
第三章 饮食服务 273
第一节 饮食业 273
附:地方名吃选介 274
第二节 服务业 275
第四章 集市贸易 275
第一节 集市分布 275
第三节 物资交流会 276
第二节 集市交易 276
第五章 对外贸易 277
第一节 出口商品种类 277
第二节 货源组织 278
第六章 粮油购销 279
第一节 粮油市场 279
第二节 统购统销 280
第三节 粮油渊拨储存 282
第七章 计划物资供应 284
第一节 物资购进 284
第二节 物资供应 284
第十编 工商·物价 287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289
第一节 市场管理 289
第二节 集市物价管理 290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291
第四节 经济合同、商标管理 292
第二章 物价管理 293
第一节 物价管理 293
第二节 物价调查 297
第三章 计量管理 297
第一节 度量衡器具及制度 298
第二节 计量器具生产 298
第十一编 财税 299
第一章 财税体制 301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 301
第二节 税务管理体制 302
第三节 财政管理和监督 302
第二章 财政收支 303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财政收支 303
第二节 建国后的财政收支 305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赋税 309
第三章 税收 309
第二节 建国后的税收 310
第十二编 金融 317
第一章 机构 319
第一节 钱庄 319
第二节 信用合作社 319
第三节 银行 319
第四节 保险公司 320
第二章 货币 320
第一节 货币演变 320
第二节 货币流通 321
第三节 金银收兑 323
第三章 信贷 323
第一节 民间借贷 323
第二节 工商信贷 324
第三节 农业信贷 326
第四章 存款 327
第四节 基建拨款与贷款 327
第一节 企业存款 328
第二节 财政性存款 328
第三节 农村集体存款 328
第四节 储蓄 328
第五章 结算 329
第一节 结算方式 329
第二节 结算管理 329
第三节 业务量 329
第六章 债券、保险 330
第一节 债券 330
第二节 保险 331
第十三编 交通·邮电 333
第一章 公路 335
第一节 公路网 335
第二节 桥涵 337
第三节 养护、绿化 339
第二章 运输 340
第一节 交通运输工具 340
第二节 客运 341
第三节 货运 342
第三章 交通管理、营运机构 343
第一节 机构 343
第二节 交通监理 344
第四章 邮政 345
第一节 邮政(电)机构 345
第二节 投递 346
第三节 报刊发行 347
第四节 机要通信 347
第二节 电话 348
第一节 电报 348
第五章 电讯 348
第十四编 城乡建设 351
第一章 县城建设 353
第一节 城池、街道 353
第二节 建筑 353
第三节 照明 356
第四节 供排水 356
第五节 卫生、绿化 357
第二章 乡(镇)村建设 358
第一节 乡镇机关建设 358
第二节 农村建设 358
第三章 环境保护 360
第一节 污染源 360
第四章 城乡建设管理 361
第一节 房地产管理 361
第二节 环境监测与治理 361
第二节 规划管理 364
第三节 建筑队伍、建筑施工管理 368
第十五编 党派群团 37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373
第一节 中共夏津县地方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373
第二节 中共夏津县委机构沿革 375
第三节 党的基层组织 381
第四节 党员 382
第五节 纪律检查 384
第六节 统战工作 386
第七节 党员代表会议、全县党代表大会 386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389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夏津县地方组织沿革 389
第二节 主要活动 390
第二节 历届政治协商会议 391
第三章 人民政协 391
第一节 政协机构 391
第四章 群众团体 392
第一节 工农团体 392
第二节 青少年团体 393
第三节 妇女团体 394
第四节 商业团体 395
第五节 其他团体 395
第十六编 政权 397
第一章 人民政权 399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人民代表大会 399
第二节 县级人民政府 403
第三节 基层政权组织 421
第四节 外事、侨务、港澳台胞工作 421
第二章 民国政权及参议机构 422
第一节 县级政权机构 422
第二节 基层政权组织 423
第三节 参、议机构 424
第十七编 劳动人事 425
第一章 劳动管理 427
第一节 工人队伍 427
第二节 用工形式 429
第三节 劳动就业、安置 429
第四节 劳动保护、保险 430
第二章 职官和干部管理 431
第一节 民国职官 431
第二节 干部队伍 432
第三节 干部管理 432
第三章 工资、福利、奖金 437
第一节 工资 437
第二节 津贴、福利、奖金 439
第十八编 民政 443
第一节 支援前线 445
第一章 拥军优属 445
第二节 政治优待 446
第三节 群众优待 446
第四节 国家抚恤 447
第五节 国家补助 449
第六节 烈士褒扬 450
第二章 军人安置 451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451
第二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接收安置 452
第三章 救灾救济 453
第一节 生产救灾 453
第二节 社会救济 454
第四章 社会福利 457
第一节 农村“五保”供养 457
第二节 孤儿收养 457
第四节 收容遣送 458
第三节 残疾人安置 458
第十九编 公安·司法 459
第一章 民国时期司法 461
第一节 治安机构(武装) 461
第二节 检察 审判 464
第二章 人民公安 466
第一节 公安机构 466
第二节 治安管理 467
第三节 预防和打击刷事犯罪 469
第四节 “镇反”、“肃反” 469
第五节 对“四类分子”监督改造 470
第六节 侦破 470
第七节 消防 471
第一节 检察机构 472
第二节 检察工作 472
第三章 人民检察 472
第四章 人民法院 473
第一节 审判机构 473
第二节 审判工作 473
第五章 司法行政 475
第一节 机构 475
第二节 法制宣传 475
第三节 公证、律师 475
第四节 民事调解 475
第二十编 军事 477
第一章 驻军 481
第一节 北洋政府军、国民党军 481
第二节 八路军、解放军 483
第二章 地方武装 484
第一节 民国官方武装 484
第二节 人民抗日武装 486
第三节 民兵 487
第四节 地方人民武装领导机构 489
第三章 兵役制度 490
第一节 民国军队的兵役制 490
第二节 人民军队的兵役制 490
第四章 重大战斗 491
第二十一编 文化·宣传 495
第一章 文化艺术 497
第一节 文化团体、活动场所 497
第二节 音乐 498
第三节 舞蹈 509
第四节 美术 513
笫五节 书法、纂刻 515
第六节 摄影 515
第七节 曲艺 520
第八节 文学 520
第九节 文化活动 521
第二章 电影 523
第一节 发行管理 523
第二节 电影放映 524
第三节 幻灯宣传 524
第三章 文物古迹 524
第一节 文物 525
第二节 古迹 525
第四章 图书 527
第一节 图书发行 527
第二节 藏书 528
第五章 档案 529
第一节 档案管理 529
第二节 馆藏档案 529
第六章 新闻 530
第一节 有线广播 530
第四节 通讯报道 531
第二节 电视转播 531
第三节 报纸 531
第二十二编 教育·科技 533
第一章 普通教育 536
第一节 学前教育 536
第二节 小学教育 536
第三节 中学教育 541
第二章 职业教育 548
第一节 农业职业教育 548
第二节 师范教育 549
第三节 医学教育 549
第三章 业余教育 550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550
第二节 干部业余教育 550
第一节 教育机构 551
第四章 机构、师资、经费 551
第四节 自学考试 551
第三节 职工业余教育 551
第二节 师资队伍 552
第三节 教育经费 553
第五章 科技 553
第一节 科研机构、队伍 553
第二节 科学普及 554
第三节 地震测报 555
第四节 科研成果 555
第二十三编 卫生·体育 557
第一章 医疗 559
第一节 医疗机构 559
第二节 医疗队伍 562
第三节 医疗设备 565
第四节 医疗水平 567
第二节 传染病、地方病防治 573
第二章 防疫、保健 573
第一节 机构 573
第三节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 578
第四节 食品卫生 578
第五节 学校卫生 579
第六节 妇幼保健 580
第七节 爱国卫生 581
第三章 卫生事业管理 582
第一节 机构 582
第二节 经费、医疗制度 582
第二节 中草药和西药生产 584
第四章 体育 585
第一节 群众体育 585
第二节 学校体育 592
第三节 运动竞赛 594
第二十四编 人物 595
第二十五编 风俗 675
第一章 生活习俗 677
第一节 饮食 677
第二节 服饰 678
第三节 居所 678
第四节 杂俗 679
第二章 节日习俗 680
第一节 春节 680
第二节 元宵节 681
第三节 其他节日 681
第三章 婚丧习俗 683
第一节 婚嫁习俗 683
第二节 丧葬习俗 684
第一节 喜庆 685
第二节 交往 685
第四章 礼仪、迷信习俗 685
第三节 礼节 686
第四节 迷信习俗 686
第五章 移风易俗 687
第一节 社会新风 687
第二节 树新风活动 688
第二十六编 杂志 691
第一章 宗教信仰 693
第一节 佛教 693
第二节 道教 693
第三节 基督教 695
第四节 天主教 696
第五节 伊斯兰教 696
第二章 传闻异事 696
第一节 传闻 696
第二节 异事 700
第三章 方言 701
第一节 语音特点 702
第二节 词汇特点 704
第三节 语法特点 707
第四章 歌谣、谚语、歇后沿 707
第一节 儿歌 707
第二节 民谣 708
第三节 谚语 709
第四节 歇后语 711
附录 713
一、旧志序跋选 715
二、碑记选 722
三、诗文选 727
四、楹联选 738
五、夏津县志历次编修简述 740
跋 王德河 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