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峡谷深处独具特色的勤劳民族 1
一、我国人口较少的跨境民族之一 1
二、怒江——怒族的可爱的家乡 2
三、怒江——怒族富饶壮美的家园 6
第二章 怒江及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 31
一、族源及民族的形成 31
二、从远古到近代 34
第三章 原始农业与采集及狩猎并重的生产 50
一、石器、竹器和木器为主的生产工具 50
二、“田地挂在山壁上”——刀耕火种的“壁耕农业” 51
三、饶有特色的多种经济补充 54
四、“男耕女织”与“以物易物”——社会分工与商业交换 62
第四章 不断解体的原始公社 64
一、多种形式并存的土地所有制 64
二、“都来干”——原始协作的劳动方式 66
三、在亲属关系掩盖之下的家内奴役——家长奴隶制 67
四、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组织 71
第五章 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 80
一、语支繁多的怒族语言 80
二、自然历法——物候历 103
三、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 105
四、丰富多彩的歌舞艺术 106
五、种类繁多的传统体育 113
六、朴拙实用的传统工艺 117
第六章 怒族人家的衣食住行 122
一、异彩纷呈的装束打扮 122
二、别有风味的饮食习俗 126
三、风格各异的房屋建筑 130
四、令人惊叹的交通运输 133
第七章 情趣淳厚的风俗习惯 138
一、婚姻家庭 138
二、生育习俗 145
三、“布利亚”报丧与长刀驱邪——丧葬习俗 149
四、传统节日 151
第八章 神秘多样的宗教信仰 160
一、原始宗教 160
二、天主教 167
三、基督教 173
四、藏传佛教 180
第九章 彬彬有礼的民族 191
一、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191
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193
三、热情好客、敬重友情 195
四、敬老爱幼 198
第十章 团结互助奔小康 202
一、与汉族的关系 202
二、与傈僳族的交往 205
三、与独龙族的交往 208
四、与藏族的交往 211
第十一章 今非昔比,实现历史性跨越 217
一、经济发展 217
二、交通巨变 222
三、教育腾飞 226
四、人才辈出 238
主要参考书目 264
后记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