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须知 1
Ⅰ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器皿 2
Ⅱ 环境中的微生物 9
实验一 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 9
Ⅲ显微镜的构造、性能和使用方法 15
实验二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15
实验三 相差显微镜 18
实验四 电子显微镜样品的制备 21
Ⅳ微生物的染色与形态结构的观察 26
实验五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26
实验六 革兰氏染色法 28
实验七 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31
实验八 荚膜染色法 33
实验九 鞭毛染色法及活细菌运动性的观察 35
实验十 微生物拟核的体内和体外染色观察 38
实验十一 放线菌形态的观察 40
实验十二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别 42
实验十三 酵母菌子囊孢子的观察 43
实验十四 霉菌的形态观察 44
实验十五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46
Ⅴ培养基的制备 49
实验十六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 50
实验十七 高氏Ⅰ号培养基的制备 54
实验十八 马丁氏培养基的制备 56
实验十九 血液琼脂培养基的制备 57
Ⅵ消毒与灭菌 59
实验二十 干热灭菌 62
实验二十一 高压蒸气灭菌 63
实验二十二 紫外线灭菌 66
实验二十三 微孔滤膜过滤除菌 67
Ⅶ微生物的纯培养 69
实验二十四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69
实验二十五 微生物的培养特征 74
实验二十六 厌氧微生物的培养 77
实验二十七 菌种保藏 80
Ⅷ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90
实验二十八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90
实验二十九 平板菌落计数法 92
实验三十 光电比浊计数法 95
实验三十一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97
Ⅸ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100
实验三十二 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100
实验三十三 氧对微生物的影响 103
实验三十四 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105
实验三十五 渗透压对微生物的影响 106
实验三十六pH对微生物的影响 108
实验三十七 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109
实验三十八 抗生素的效价测定 111
实验三十九 用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114
Ⅹ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116
实验四十 大分子物质的水解试验 116
实验四十一 糖发酵试验 119
实验四十二 IMViC与硫化氢试验 120
Ⅺ微生物遗传 124
实验四十三 微生物的诱发突变 124
实验四十四 抗药性突变株的分离 128
实验四十五 细菌的接合作用 130
实验四十六 P1噬菌体普遍性转导 132
实验四十七 细菌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134
实验四十八 质粒DNA的转化 138
Ⅻ病毒 141
实验四十九 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和纯化噬菌体 141
实验五十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143
实验五十一 动物病毒的鸡胚培养 146
实验五十二 昆虫病毒的培养 149
实验五十三 动物病毒毒力测定 151
ⅩⅢ免疫学技术 154
实验五十四 动物实验技术一、动物的注射方法 154
实验五十五 动物实验技术二、血液采集方法 157
实验五十六 抗原与免疫血清的制备 160
实验五十七 吞噬作用 162
实验五十八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163
实验五十九 凝集反应 165
实验六十 环状沉淀反应 168
实验六十一 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169
实验六十二 免疫电泳 172
ⅩⅣ细菌致病力的检测 174
实验六十三 血浆凝固酶试验 174
实验六十四 荚膜的致病作用 176
实验六十五 内毒素测定——鲎试验 177
实验六十六 外毒素毒性试验 179
ⅩⅤ水的细菌学检查 181
实验六十七 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182
实验六十八 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 184
实验六十九 滤膜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 188
ⅩⅥ食品微生物 191
实验七十 牛乳中细菌的检查 191
实验七十一 牛乳在自然发酵与酸败过程中细菌的生态演变 194
实验七十二 食用真菌的液体培养和固体栽培 197
ⅩⅦ微生物学的快速、简易和自动化技术 200
实验七十三 细菌的裂解气相色谱鉴定 200
实验七十四 微生物传感器测定BOD 202
实验七十五 多项微量简易鉴测技术 204
实验七十六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07
附录Ⅰ染色液的配制 210
附录Ⅱ培养基的配制 214
附录Ⅲ 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223
附录Ⅳ常用的微生物名称 228
附录Ⅴ常用的计量单位 230
附录Ⅵ酚的重蒸馏与饱和 231
附录Ⅶ 洗涤液的配制与使用 232
主要参考书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