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中东极端组织行动的动机、目标与手段 29
第一节 中东极端组织界定 31
第二节 中东极端组织行动的目标与手段 33
一、威胁性政治报复 36
二、恐吓性经济破坏 38
三、胁迫性劫机绑架 40
第三节 中东极端组织的表层动机 42
一、内驱力、需要与动机 43
二、动机与目标的选择 44
三、动机的观念因素 47
第一编 社会环境对中东极端组织的影响——各类冲突交汇导致的失望与愤懑第二章 经济环境:石油利益冲突中的中东地区 57
第一节 外部困境:经济全球化与中东地区的边缘化 59
一、中世纪与文明古国 59
二、工业社会与石油资源 61
三、信息社会与区域身份 64
第二节 内部困境:经济结构失衡与弱势身份的建构 66
一、产油国与非产油国 67
二、石油权益的维护 71
三、欧佩克与国际能源组织 75
第三节 观念困境:石油利益与经济公平 79
一、美国驻军沙特和伊拉克重建 79
二、美国的“经济公平”:维护世界贸易安全 83
三、中东的“经济公平”:维护能源拥有者的利益 87
四、极端组织:打击石油掠夺者 90
第三章 政治环境:政权利益冲突中的中东国家 93
第一节 外部困境:世界格局转换与中东身份重构 95
一、世界格局:“一超多强”替代“两极称霸” 96
二、美国战略:“独霸全球”替代“与苏对峙” 97
三、中东国家身份:“失去盟主”替代“各有其主” 99
第二节 内部困境:派系纷争与弱势政府的建构 100
一、区域背景:三种政体 101
二、巴以冲突和巴勒斯坦内部争斗 102
三、伊拉克重建和教派与民族矛盾 106
第三节 观念困境:领土主权与政治正义 111
一、犹太民族“重返耶路撒冷” 111
二、中东和平进程的“艰难困苦” 120
第四章 制度环境:社会转型冲突中的中东国家 127
第一节 外部困境:美国的“民主改造中东战略” 129
一、“民主改造中东战略”的背景 129
二、中东地区的回应 132
三、双方矛盾的焦点 133
第二节 内部困境:历史变革与现实变革 134
一、历史:曾经的“复兴”模式 135
二、现实:社会转型中问题重重 145
第三节 观念困境:民主制度与社会公正 154
一、两种宗教信仰 155
二、两种民主模式 156
三、两种价值判断 161
四、中东民主的“土壤”分析 165
第二编 社会互动对中东极端组织的作用——“共有知识”缺失导致的文化敌意第五章 认知互动:文化偏见 177
第一节 传媒认知 178
一、总体报道 179
二、记者的逻辑 182
第二节 民众认知 183
一、对方形象 184
二、双方关系 190
三、对巴以各方的同情 194
第三节 学者认知 197
一、特点:以偏概全 197
二、后果:冲突加剧 202
三、偏见导致的情感受挫 203
第六章 行为互动:文化曲解 207
第一节 拉什迪的《撒旦诗篇》 209
一、相异身份的标定 210
二、不同“图式”的互动 213
三、“自有知识”的错位 215
第二节 美军涉嫌亵渎《古兰经》 216
一、符号的象征意义 217
二、角色领会的调适作用 218
三、换位思考的平等对话 220
第三节 丹麦漫画风波 221
一、意图解读与行为反应 221
二、后果预期与行为调整 223
三、“自有知识”的差异 225
第三编 中东极端组织的行为过程——极端观念内化导致的行为选择第七章 诱导过程:中东极端组织领导层的教化 239
第一节 极端组织成员的身份类别 241
一、追随者 242
二、领导者 243
第二节 观念环境的诱导 246
一、内容:片面引用“圣训” 247
二、途径:多方营建教化氛围 256
三、方式:网络、刊物与奖惩 262
第八章 内化过程:中东极端组织成员的理性选择 267
第一节 意愿:“受害者”的利益维护 269
一、“受害者”的身份认同 269
二、“受害者”的利益认知 275
第二节 信念:目标锁定与手段选择 278
一、目标锁定 278
二、手段选择 281
三、内化与整合 283
第三节 理智:理性选择的价值评判 285
一、理性选择的观念标准 286
二、理性选择的文化机制 288
三、理性选择的利益诉求 294
第四编 中东极端组织的性质与行动——“团体”特征与“集群”倾向第九章 中东极端组织的组织性质 303
第一节 组织结构的“团体”特性 304
一、组织关系:“集成”性 305
二、结构框架:“塔状”型 308
三、成员构成:同质性 310
四、运行机制:散乱性 312
第二节 组织活动的“跨国”特点 314
一、全球运营与分工合作 314
二、资金来源与资金运作 317
第十章 中东极端组织的行动特点 322
第一节 行动的“集群”倾向 323
一、诱因:客观环境与主观感受 324
二、过程:情绪传染与行为趋同 329
三、特点:“紧急规范”与循环效应 334
第二节 行动的政治诉求 338
一、诱导成员走向极端以扩大组织规模 339
二、追求公众效应以扩大组织政治影响 342
三、威逼国际社会就范以实现政治利益 346
第十一章 国际社会问题与全球治理视野 350
第一节 暴力行动愈演愈烈的社会基础 352
一、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发展 352
二、区域环境:时代精神与创制之门 354
三、催化因素:美国的中东政策 359
第二节 全球治理的视野 364
一、时代背景:全球社会与相互依存 365
二、标本兼治与共同治理 366
三、和合共处与和谐世界 370
参考文献 373
后记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