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一、民事诉讼模式的概念 1
(一)民事诉讼模式的通常定义 1
(二)民事诉讼模式的概念和性质 4
二、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类型 9
(一)神判模式 9
(二)弹劾式诉讼模式 10
(三)纠问式诉讼模式 11
(四)职权主义诉讼模式 12
(五)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 13
(六)混合民事诉讼模式 14
三、民事诉讼模式的研究范围 16
(一)民事诉讼模式的研究目的 16
(二)民事诉讼模式的研究范围 22
第二章 国外民事诉讼模式 27
一、概述 27
(一)国外民事诉讼模式的分类 27
(二)研究国外民事诉讼模式的意义 30
二、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 32
(一)概说 32
(二)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内涵 33
(三)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评价 35
三、法院职权作用的加强 38
(一)加强法院职权作用的动因及进程 38
(二)加强法院职权作用的主要表现 39
四、两大法系民事诉讼制度趋同的趋势 42
(一)两大法系民事诉讼制度趋同的基础 42
(二)两大法系民事诉讼制度趋同的表现 43
第三章 中国民事诉讼模式现状 47
一、中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形成 47
(一)对中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认识 47
(二)中国民事诉讼职权主义模式的形成 58
二、中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特征 64
(一)中国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法律表现 64
(二)中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特征 75
三、中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趋向 80
(一)外国的司法改革 80
(二)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趋向 81
第四章 诉权与民事诉讼模式 86
一、诉权概说 86
(一)西方的诉权理论 86
(二)前苏联的诉权理论 88
(三)法国的现代诉权理论 89
(四)国内的诉权观点 91
二、诉权辨证 92
(一)诉权的概念 92
(二)诉权的价值 103
三、诉权与民事诉讼模式 107
(一)诉权的平等性 108
(二)诉权对民事诉讼模式的影响 115
(三)中国民事诉讼法中的诉权 128
第五章 民事审判权与民事诉讼模式 136
一、民事审判权概说 136
(一)民事审判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136
(二)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 137
(一)人民法院的设置 139
二、人民法院机构设置的改革 139
(二)人民法院的内部机构设置 145
三、独立审判与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制度 154
(一)独立审判原则的含义 154
(二)法院独立审判与法官独立审判 156
(三)独立审判的制度保障 159
(四)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制度 161
四、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166
(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意义 166
(二)公开审判制度的落实 169
(三)庭审功能的强化 173
五、审判权与民事诉讼模式的关系 185
(二)强化审判权的独立地位 186
(一)淡化审判权的主导地位 186
(三)保证审判权的中立地位 187
(四)审判权应受诉权制约 188
第六章 民事检察监督权与民事诉讼模式 192
一、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历史沿革 192
(一)世界主要国家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历史发展 193
(二)中国检察机关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历史发展 194
二、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权 197
(一)概说 197
(二)民事检察监督权的法律依据 198
(三)民事检察监督权的范围 201
三、现行民事检察监督体制的不足与完善 203
(一)现行民事检察监督体制的缺陷 203
(二)完善现行民事检察监督体制的建议 207
(一)人民检察院的起诉权、参诉权 218
四、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模式 218
(二)起诉权、参诉权对民事诉讼模式的影响 221
第七章 建立民事诉讼的平衡模式 232
一、平衡模式概说 232
(一)平衡模式的理论基础 232
(二)平衡模式的现实根据 238
二、平衡模式的基本构架 246
(一)诉权平衡 249
(二)诉权与审判权平衡 257
(三)监督权与审判权平衡 271
(四)诉权、审判权、监督权的相互制约 277
(五)平衡模式的价值取向 279
一、平衡模式对民事诉讼法的要求 286
第八章 平衡模式下的民事诉讼法 286
(一)民事诉讼法结构的调整 287
(二)民事诉讼法内容的变革 291
二、平衡模式下的证据规则 300
(一)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不足 300
(二)平衡模式下的证据规则 301
三、民事诉讼的规律 307
(一)民主规律 308
(二)平等规律 309
(三)“无知之幕”规律 310
(四)审判统一规律 311
(五)程序够用规律 312
(六)平衡规律 312
参考书目 313
后记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