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4
第一编 地理 25
第一章 建置沿革 25
第一节 建县沿革 25
附 乐平县始建年代考 26
第二节 县域盈缩 28
第三节 县城变迁 29
第四节 集镇纪略 31
第二章 行政区划 34
第一节 乡都 34
第二节 保甲 36
第三节 区乡 38
第四节 社队 40
第五节 乡村 43
第三章 地质 44
第一节 地层 44
第二节 构造 45
第三节 岩浆岩 45
第四节 地史 45
第四章 地貌 48
第一节 地势 48
第二节 山峰 48
第三节 岩洞 49
第五章 水文 50
第一节 河道 50
第二节 水量 53
第六章 气候物候 53
第一节 气候 53
第二节 物候 56
第七章 自然资源 56
第一节 土壤 56
第二节 野生植物 59
第三节 野生动物 59
第四节 矿藏 60
第五节 水能 61
第六节 温泉 63
第七节 自然奇观 63
第九章 人口 民族 68
第一节 户数人数 68
第二节 人口控制 69
第三节 人口密度 70
第四节 人口结构 71
第五节 居民姓氏 72
第二编 政党 74
第十章 共产党县委会 74
第一节 组织机构 74
第二节 党员状况 76
第三节 代表大会 77
第四节 纪律检查 78
第十一章 国民党县党部 79
第一节 组织概况 79
第二节 主要活动 80
附 三青团乐平分团 81
第十二章 其它党派 82
第一节 青年党县党部 82
第二节 民主党派 82
第二节 县行政会议 83
第一节 县议事会 83
第十三章 代议机构 83
第三编 政权 83
第三节 县临时参议会 84
第四节 县参议会 84
第十四章 人民代表大会 85
第一节 工农兵代表大会 85
第二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85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86
第四节 县人大常委会 89
第五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90
第十五章 县衙 90
第一节 机构设置 90
第二节 县官更迭 91
第一节 机构设置 96
第十六章 民国县政府 96
第二节 县官更迭 97
第三节 基层设置 98
第十七章 苏维埃政府 98
第一节 县苏维埃政府 98
第二节 区苏维埃政府 99
第十八章 县人民政府 99
第一节 机构设置 99
第二节 施政方式 103
附 乐平县第八届人民政府第十四次县长办公会议纪要 104
第四节 基层设置 105
第三节 县长更迭 105
第十九章 司法机关 106
第一节 检察机关 106
第二节 审判机关 106
第四编 政协 社团 107
第二十章 人民政协 107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 107
第二节 主要活动 108
第二十一章 社会团体 109
第一节 工人团体 109
第二节 农民团体 110
第三节 妇女团体 111
第四节 青少年团体 112
第五节 教科文卫团体 114
第六节 工商团体 115
第七节 爱国反帝团体 116
附 封建帮会 116
第五编 治安 司法 119
第二十二章 治安 119
第一节 政治保卫 119
第二节 治安管理 120
第三节 禁烟 禁赌 禁娼 120
第一节 检察 121
第二十三章 司法 121
第二节 审判 122
第三节 司法行政 123
第四节 监狱看守 123
第二十四章 刑案办理 124
第一节 侦破 124
附 “九·二八”盗窃凶杀案侦破记 124
第二节 批捕 起诉 125
第三节 审结 125
附 蔡建华等轮奸和吴宝根包庇案审判记 125
第四节 复查 126
第二十五章 人事 127
第一节 任免 127
第六编 民政 内务 127
第二节 编制 128
第三节 培训 129
第四节 待遇 129
第五节 监察 133
第二十六章 民政 133
第一节 选举 133
附 乐平籍全国人大代表一览表 135
第二节 拥军优属 135
第三节 扶助老区 137
第四节 抗灾救灾 137
第五节 社会救济 139
第七节 知识青年下乡及安置 142
第六节 婚姻登记 142
第二十七章 综合政务 143
第一节 文书 档案 143
第二节 信访 144
第三节 地名管理 145
第四节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145
第五节 对台工作 146
附 乐平籍去台要员简介 147
第六节 侨务 147
第七编 军事 149
第二十八章 机构 设施 149
第一节 机构 149
第二节 设施 151
第二十九章 兵役 152
第一节 民国兵役 152
第二节 当代兵役 153
第三十章 武装 154
第一节 驻军 154
第二节 地方武装 155
第三十一章 战事 157
第一节 黄巢起义军攻占乐平 157
第二节 元末起义军争夺乐平 158
第三节 汪澄二起义 158
第五节 抗清武装斗争 159
第四节 倪大显痛歼黔兵 159
第六节 太平军转战乐平 160
第七节 夏廷宜抗捐反教起义 161
第八节 红军在乐平的武装斗争 164
第九节 抗日军事活动 166
第十节 人民解放军解放乐平 167
附 陈赓日记一则 168
第八编 农业 169
第三十二章 变革纪略 169
第一节 生产关系 169
第二节 分配方式 172
第三节 产业结构 173
第一节 面积 174
第三十三章 耕地 174
第二节 农田建设 177
第三节 土地管理 178
第三十四章 水利 179
第一节 灌溉工程 179
附 金山水库垮坝及善后处理 187
第二节 防洪排涝工程 189
第三节 水土保持工程 191
第四节 工程管理 192
第三十五章 种植业 193
第一节 作物 193
第二节 农技农艺 198
第三节 耕作制度 201
第四节 耕作机具 202
第五节 示范场所 203
第三十六章 林业 204
第一节 森林资源 204
第二节 植树造林 205
第三节 森林保护 208
第四节 竹木经营 210
第五节 垦殖场 林场 210
第三十七章 畜牧业 213
第一节 品种 213
第三节 疫病防治 215
第二节 饲养状况 215
第四节 畜牧场 216
第三十八章 渔业 217
第一节 河港捕鱼 217
第二节 水产养殖 219
第三节 资源保护 220
第三十九章 工副业 220
第一节 村办企业 220
第二节 家庭副业 221
第三节 淘金 222
第一节 所有制 223
第四十章 工业概况 223
第九编 工业 223
第二节 职工人数 224
第三节 产值 224
第四节 效益 225
第四十一章 煤炭、电力工业 226
第一节 煤炭工业 226
第二节 电力工业 230
第四十二章 冶金、机械工业 231
第一节 冶金工业 231
第二节 机械工业 232
第一节 石灰生产 233
第四十三章 建材工业 233
第二节 砖瓦生产 234
第三节 水泥及其制品生产 234
第四节 砂石生产 235
第四十四章 轻化工业 235
第一节 化学工业 235
第二节 纺织、印染工业 237
第三节 食品工业 238
第四节 印刷、包装工业 239
第五节 其他轻工业 240
第一节 古道 242
第四十五章 交通运输 242
第十编 交通 邮电 242
第二节 驿运 243
第三节 公路运输 243
第四节 铁路运输 249
第五节 航运 249
第六节 搬运 253
第四十六章 邮政 电信 254
第一节 机构队伍 254
第二节 邮政 255
第三节 电报 256
第四节 电话 256
第四十七章 县城建设 259
第一节 街道 259
第十一编 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259
第二节 桥梁 260
第三节 机关用房建设 262
第四节 绿化 路灯 供水 265
第四十八章 县城管理 266
第一节 城市规划 266
第二节 房地产管理 266
第三节 环境卫生管理 268
第四十九章 乡村建设 268
第一节 集镇建设 268
第二节 村庄建设 269
第二节 设备技术 270
第五十章 建筑业 270
第一节 建筑队伍 270
第三节 建筑设计 271
第五十一章 环境保护 271
第一节 污染源 271
第二节 危害状况 271
第三节 治理效果 272
第十二编 财经贸易 273
第五十二章 商业 273
第一节 类型 273
第二节 商品购销 276
第三节 效益 282
第四节 饮食服务 283
第五节 对外贸易 284
第五十三章 粮油 285
第一节 购销 285
第二节 仓储 290
第三节 调运 292
第五十四章 金融 293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93
第二节 货币流通 295
第三节 存款 贷款 296
第四节 结算 298
第五节 拨款 299
第七节 公债和国库券 300
第六节 保险 300
第五十五章 财税 301
第一节 财政收支 301
第二节 财务管理 304
第三节 农业税 306
附 古代徭役 309
第四节 工商税 310
第十三编 综合经济管理 314
第五十六章 计划管理 314
第一节 计划编制 314
第二节 经济发展速度 315
第二节 经营情况 316
第五十七章 物资管理 316
第一节 管理方式 316
第五十八章 物价管理 317
第一节 管理权限 317
第二节 管理措施 318
第三节 物价变动 318
第五十九章 工商行政管理 323
第一节 市场管理 323
第二节 工商业登记管理 325
第三节 商标管理 327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328
第一节 劳动就业 329
第六十章 劳动工资管理 329
第二节 工资待遇 330
第三节 劳保福利 330
第六十一章 计量管理 331
第一节 计量制度 331
第二节 管理措施 332
第十四编 教科文卫 333
第六十二章 教育 333
第一节 县学 书院 私塾 333
第二节 幼儿园 334
第三节 小学 335
第四节 中学 338
第五节 中等专业学校 341
第六节 职业学校 342
第七节 业余学校 343
第八节 教师队伍 345
第九节 教育经费 346
第十节 教育成果 346
第六十三章 科技 349
第一节 科技网点 349
第二节 科技队伍 349
第三节 科研成果 350
第六十四章 文化 新闻 351
第一节 机构设施 351
第四节 科研经费 351
第二节 新闻出版 354
第三节 文艺创作 357
第四节 戏剧艺术 358
第五节 民间艺术 361
第六节 县人著作 362
第七节 文物古迹 364
第六十五章 卫生 370
第一节 医防网点 370
第二节 防疫保健 373
第三节 医疗医术 376
第四节 药材药品 378
第一节 学校体育 379
第五节 队伍经费 379
第六十六章 体育 379
第二节 群众体育 380
第三节 业余体校 381
第四节 经费设施 381
第五节 体育竞赛 382
第十五编 民情风俗 385
第六十七章 生活状况 385
第一节 农民生活 385
第二节 职工生活 386
第一节 社会风尚 387
第六十八章 风俗 387
附 临港公社罗家村规 388
第二节 生活习俗 389
第三节 歪风陋习 393
第六十九章 宗教 395
第一节 道教 395
第二节 佛教 395
第三节 天主教 396
第四节 基督教 396
第七十章 方言 397
第一节 语音 397
第二节 词汇和语句 403
第三节 谚语选录 406
第十六编 人物 409
第七十一章 人物传 409
第一节 传记 409
第二节 传略 418
杂录 463
第一辑 民间传说 463
第二辑 奇闻轶事 467
第三辑 会馆兴废 468
文存 469
第一辑 文献 469
一、 文件 469
二、 协议 474
三、 经验 478
第二辑 文征 481
一、 事记 481
二、 奏牍 494
三、 论说 495
四、 碑文 498
五、 书启 499
六、 诗歌 504
第三辑 旧志序选 507
编后记 514
修志人员名单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