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现象世界的本质 1
一 现象知识的通性 5
二 现象知识的两种样态 12
1.形式知识的领域 16
(ⅰ)逻辑的性质 16
(ⅱ)逻辑的超越解析与理性上的必然性 20
(ⅲ)纯理自己的基本法则 21
2.经验知识的领域 27
(ⅰ)经验知识的两种主张 27
(ⅱ)康德的经验实在论 33
(ⅲ)真理的双重性 55
(ⅳ)两种人性论立场对世界存在的构想 63
第二章 生命坎陷的原基性矢向 77
一 人与世界转化为价值性的关系 81
二 人生的艰难相 88
1.求生存的艰难相 90
2.求爱情的艰难相 92
3.求名位的艰难相 94
4.求真、求善、求美与求神圣的艰难相 95
三 生命陷落的矢向轨迹 97
1.自我偏向矢向 101
2.世俗化矢向 106
3.缘起对比性矢向 109
4.心灵无限开展矢向 116
5.心灵要求完整化矢向 119
第三章 生命坎陷的各各相 123
一 自我中心的偏执相 126
1.自我保卫机制 128
2.自大心理现象 129
3.自卑心理现象 132
4.自我惩罚心理现象 134
5.负面对比思维 135
二 认同思维的偏执相 140
1.投射式认同 144
(ⅰ)好名现象 145
(ⅱ)好权现象 147
2.聚焦式认同 148
(ⅰ)好利现象 149
(ⅱ)偶象崇拜现象 150
(ⅲ)教主现象 151
3.气氛性认同 153
(ⅰ)暴乱现象 154
(ⅱ)金融投机及宗教狂热等现象 156
三 现实主义的偏执相 158
1.泛价值相对主义观 160
2.个人享乐主义心态 164
四 偏面思考的偏执相 174
1.单线因果推理 176
2.事後解释 177
3.类型化思考 178
4.简单二分法推理 179
五 空想理想主义的偏执相 181
1.好高骛远心态 182
2.理想异化现象 185
3.道德洁癖感现象 189
六 泛目的联想的偏执相 194
1.迷信心态 197
(ⅰ)威吓性因素 199
(ⅱ)贪念因素 201
(ⅲ)定命论因素 201
2.赌博心态 205
(ⅰ)定命论倾向 206
(ⅱ)刺激性因素 207
(ⅲ)自我中心的迷信心理 208
(ⅳ)数字联想因素 208
七 本章总结 210
第四章 生命的复位与无相境界 215
一 生命坎陷与执的存有论 216
二 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227
三 可道的世界与不可道的世界 235
四 辩证思维与生命的复位 243
1.西方哲学中的辩证思维 243
2.东方哲学辩证思维的特质 247
五 儒、道、释的无相境界 253
1.儒家的无相境界 254
(ⅰ)论语 257
(ⅱ)孟子 260
(ⅲ)明道 262
(ⅳ)阳明 264
(ⅴ)龙溪 266
2.道家的无相境界 268
(ⅰ)老子 269
(ⅱ)庄子 272
3.佛家的无相境界 275
(ⅰ)般若学 278
(ⅱ)天台宗 283
六 结语 288
後记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