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109064115
  • 页数:81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26个专题。专题1至专题22,重点从21世纪初叶中国农产品总量平衡问题、农业科技发展、农业投资政策、农业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畜牧业、水产业、林业、水利建设、防灾减灾、扶贫开发等专项研究报告。专题23至专题26,是地区性研究专题,分别提出了粮棉主产区、缺粮省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等4个类型的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综合报告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1

一、20世纪中国农业发展回眸 3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在摸索中前进 4

(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民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4

(三)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5

(一)世纪之交中国农业出现的新形势 8

二、世纪之交中国农业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 8

(二)世纪之交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9

(三)世纪之交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11

三、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目标 12

(一)指导思想 13

(二)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14

(三)主要农产品产量预测 15

四、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重大战略 17

(一)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18

(二)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战略,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 19

(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1

(四)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2

(五)实施西部农业大开发战略,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大发展奠定基础 24

(六)实施农业“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农业国际竞争 26

八、重大政策措施建议 28

(七)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农业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28

(一)长期稳定农村的基本政策 29

五、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政策措施 29

(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1

(三)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32

(四)加快完善支农工业体系 33

(五)不断完善农业的宏观调控体系 34

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 34

(六)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保障各项措施的实现 36

(一)1949—1978年:在人民公社、统购派购及城镇居民定量供给等制度条件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初步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在较低水平上的需要,农产品供求与国外市场联系不大 41

专题1 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研究 41

一、建国50年来主要农产品供求状况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41

(三)1996年以来,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进入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新阶段,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市场构成较大冲击 42

(二)1979—1995年:在体制变革、科技进步和投入增加等因素的作用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较快增长,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供求关系在朝着基本平衡的方向变动过程中,波动加剧,农产品进出口规模加大 42

(一)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变动趋势分析 43

二、主要农产品需求预测 43

(三)主要农产品需求预测 44

(二)主要农产品需求预测方法 44

(一)影响中国农产品供给的因素变动趋势评估 48

三、农产品生产总量预测 48

(二)21世纪初中国农产品产量预测 49

(三)棉花 53

四、加入WTO后对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的影响 53

(一)粮食 53

(二)油料 53

(一)粮食类 54

(四)蔬菜、水果 54

(五)畜产品 54

(六)水产品 54

五、主要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分析 54

(二)肉类 55

(三)奶蛋类 56

(六)糖茶烟类 57

(四)水产品类(含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淡水产品) 57

(五)食用植物油类(含油菜籽、花生、棕榈油) 57

(七)果菜类 58

(八)天然纤维类 59

六、结论 60

(九)天然橡胶 60

(一)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63

专题2 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63

一、土地利用现状 63

(二)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状况 64

(三)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65

(一)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总要求 66

二、21世纪初我国耕地需求与供应趋势 66

(二)21世纪初农业生产对耕地需求 67

(三)21世纪初建设用地需求 70

(五)21世纪我国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潜力 73

(四)其他用地需求 73

(一)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方针和目标 74

(六)21世纪初我国耕地供需平衡分析 74

三、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方针目标和耕地保护措施 74

(二)我国耕地保护主要措施 75

(二)当前我国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81

专题3 水利发展战略研究 81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发展的回顾 81

(一)50年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81

(二)21世纪初我国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 83

二、21世纪初中国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83

(一)21世纪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 83

(二)21世纪初我国水利发展方针 86

三、21世纪初中国水利发展方针、思路与布局 86

(一)21世纪初我国水利发展的基本原则 86

(三)21世纪初我国水利发展的思路与布局 87

四、21世纪初中国水利发展的主要措施 89

(三)要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 90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90

(二)“十五”计划要把解决我国水的问题作为重点 90

(八)加强水利队伍的建设 91

(四)深化体制改革,建立水利工程良性管理运行机制 91

(五)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91

(六)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91

(七)加强水利科技和水利基础工作 91

(一)近代农业科学的发端(19世纪40年代—20世纪30年代) 95

专题4 农业科技进步问题研究 95

一、农业科学技术的世纪性回顾 95

(二)以“绿色革命”为突出标志的现代农业科技革命(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96

(三)成功开展农业科技革命的若干规律和历史经验 97

(四)中国上一次农业科技革命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98

(二)关于对“第二次绿色革命”必要性及“双重绿色革命”内涵的探讨 99

二、世纪之交的国际农业科研的动向和发展趋势 99

(一)对21世纪全球农产品需求/供给的预测及其对农业科技相应需求的分析 99

(四)若干值得注意的动向 100

(三)对21世纪农业科技前景和趋势的预测 100

(五)美国农业科研的主要动向 102

三、21世纪我国农业科技担负的历史使命 104

(一)农业进入“新阶段”的内涵分析——21世纪前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将面临的若干紧迫问题 105

(三)对农业科技需求的宏观预测 106

(二)我国农业科技现状(水平、创新能力)简要评估 106

(四)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非克服不可的根本性限制因素和巨大困难 109

(一)一系列技术“瓶颈”长期未能彻底突破或被忽视 110

四、中国农业科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0

(二)农业科技在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缺陷对提高创新能力的束缚 112

五、21世纪“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总体目标和战略 113

(一)应用性农业研究(2000—2015年) 114

六、21世纪前期需重点研究和开发的五大类农业科技攻关目标 114

(二)农业高技术及其产业化 117

(三)重大农业基础性及应用基础研究 120

(五)引进、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研究 123

(四)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基础性研究及开发研究 123

七、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以及科技进步对农业(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24

(一)“十五”农村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促进结构优化 135

一、 “十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目标 135

专题5 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研究 135

(二)“十五”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136

二、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137

(三)“十五”农村经济政策改革的核心是基本建立“一个基础、三个体系”的体制框架 137

(二)当前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38

(一)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38

(三)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的思路和建议 139

三、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41

(二)国外可资借鉴的经验 142

(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状况 142

(三)“十五”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想 143

(四)“十五”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144

(二)深化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 146

(一)“十五”应加大农产品市场培育力度 146

四、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 146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 147

(一)国外农业保护的现状和启示 148

五、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 148

(四)大力培育连接农民与市场的中介组织 148

(二)我国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目标和思路 149

(三)我国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政策建议 150

(二)着力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 151

(一)进一步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51

六、2005—2015年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取向 151

(四)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 152

(三)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 152

(六)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53

(五)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153

(一)1949—1952年粮食自由购销体制阶段 157

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演变 157

专题6 粮食流通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 157

(二)1953—1984年粮食统购统销体制阶段 158

(三)1985—1997年粮食购销“双轨制”阶段 159

(一)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背景 161

二、当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粮食流通运行机制的主要特点 161

(二)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62

(三)当前粮食流通运行机制的主要特点 165

三、“十五”时期我国粮食总量与结构平衡初步预测 166

(一)当前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分析 167

(二)“十五”时期我国粮食供求趋势的初步预测 172

(三)实现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和结构平衡的主要思路 176

(二)建立灵活有效的粮食储备调节机制 178

(一)建立健全中央和省级政府责权明确的两级粮食调控体系 178

四、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178

(四)建立灵活有效的粮食进出口调节机制 179

(三)完善粮食风险基金制度 179

(一)今后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180

五、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和运行机制展望 180

(五)建立健全动态的总量平衡与结构调整机制 180

(六)建立健全粮食法制体系 180

(二)今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181

(一)改革开放之前30年间我国棉花供求情况 187

一、棉花供求总量平衡问题 187

专题7 棉花流通体制和机制问题研究 187

(二)改革开放以来棉花供求进入较大的增长与需求波动时期 188

二、国家棉花政策及流通体制与棉花供求的互动关系 189

(三)棉花购销企业亏损增加,财政负担沉重 191

(二)调整棉花种植面积与结构需要时间 191

三、现行棉花流通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191

(一)目前棉花供过于求,国家库存积压严重 191

(五)棉花经营体制问题 192

(四)棉花价格形成机制问题 192

四、对“十五”期间我国棉花供求状况的判断 193

五、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194

(一)继续认真执行国务院在1999年出台的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措施,争取在“十五”期间的前两年初步建立起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棉花购销价格的新机制 195

(四)改革国家棉花标准,加速与国际市场棉花标准接轨 197

(三)建立和发展棉花批发和交易市场 197

(二)加快棉花经营主体的改革 197

(六)为尽快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政策措施 198

(五)完善全国棉花信息网络 198

导言 205

专题8 重要农业生产资料供需平衡问题研究 205

(一)化肥市场需求预测 206

一、化肥市场需求与生产供给预测 206

(二)化肥生产与供给预测 219

(三)对策建议 226

(一)农药市场需求预测 227

二、农药市场需求与生产供给预测 227

(二)农药生产供给预测 232

(一)农用薄膜市场需求预测 234

三、农用薄膜市场需求与生产供给预测 234

(三)对策建议 234

(三)对策建议 236

(二)农用薄膜生产供给预测 236

四、农业机械市场需求与生产供给预测 237

(一)农业机械市场需求预测 238

(二)农机工业生产与供给预测 244

(一)农用柴油市场需求预测 246

五、农用柴油市场需求与生产供给预测 246

(三)对策建议 246

(三)对策建议 249

(二)农用柴油生产供给预测 249

(一)农村电气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50

六、农村用电需求与供给预测 250

(二)农村电气化目标预测 251

(三)对策建议 252

(一)农业投资的分析框架 255

一、80年代以来农业投资的回顾 255

专题9 农业投资问题研究 255

(二)中国农业投资总量与结构的变动趋势和特征 256

(三)农业投资来源及其结构分析 259

(四)政府农业投资的总量和结构的分析 262

(五)农户、农村集体农业投资的总量和结构的分析 263

(六)中国农业投资的主要成效和问题 264

(一)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任务及对农业投资的要求 266

二、21世纪初农业投资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266

(二)现代农业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 269

(三)21世纪初,中国农业投资体制面临的重大变化 271

(一)目标变量值的确定 273

三、21世纪初农业投资供需总量分析 273

(三)农业总产值计量分析模型的设置 274

(二)农业总产值的结构及贡献要素 274

(四)农业投资行为方程的建立及农业投资需求总量的预测 276

(五)21世纪初农业资金供给形势的分析和预测 287

四、21世纪初农业投资的重点领域 292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293

(二)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信息化 294

(三)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投资 298

(四)农业产业化投资 299

(一)增加中国农业投资的基本思路 300

五、增加农业投资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 300

(二)努力增加农业投资总量 301

(三)调整投资结构,加强投资内部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305

前言 309

专题10 世界农业对中国农业发展影响问题研究 309

(一)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 310

一、20世纪世界农业发展回顾 310

(二)农业科技及其应用 314

(三)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 316

四、农业国际化的发展 317

(四)农业发展重大特点 317

(一)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20

二、21世纪初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320

(三)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判断 321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更加突出 321

(四)农业科技发展 324

三、20世纪世界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325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将更加受到重视 325

(一)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327

(二)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结构特征 328

(三)21世纪初农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329

(二)WTO与农业贸易自由化发展 330

(一)从GATT到 WTO 330

五、GATT/WTO框架下农业贸易自由化趋势 330

(三)WTO谈判与农业贸易自由化前景 331

(二)农业国际化对中国农业的有利影响 332

(一)中国农业国际化的发展 332

六、农业国际化对中国的影响 332

(三)农业国际化对中国农业的不利影响 333

(一)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 334

七、世界农业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334

(二)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结构特征 335

(三)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336

(四)对农产品进口的影响 338

(一)对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及整个国家福利的影响 340

八、世界农业对农业经济结构的影响 340

(二)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341

九、世界农业对农业政策调整的影响 344

十、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345

十一、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346

十二、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48

附录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与对策 351

(一)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域 359

一、农业生产力布局现状、变化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359

专题11 区域农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研究 359

(二)各地农业生产力分布 360

(三)我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变化趋势及存在问题 362

(一)各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64

二、区域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 364

(二)选择各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 373

三、区域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平衡 375

(一)粮食的区域供求平衡问题 376

(二)棉花的区域平衡问题 381

(三)肉类产品的区域供求平衡 383

(四)油料的供求平衡 387

(一)各地区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 389

四、各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389

(二)各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391

(三)促进各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392

(一)把主要农产品的总量平衡建立在各地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基础上 394

五、促进全国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和区域农业持续均衡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394

(三)促进全国农产品统一市场的发育 395

(二)规范政府的农业投资行为 395

(七)加强重点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96

(六)扶持有独特优势的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 396

(四)调整农业科技的区域布局,突出重点 396

(五)选择优势产业和产品进行重点支持 396

一、我国重大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概述 401

专题12 重大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对农业发展影响研究 401

(一)洪涝 402

(二)干旱 404

(三)其他气象灾害 406

(四)病虫害 408

(一)洪涝造成的农业损失 411

二、重大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411

(二)干旱造成的农业损失 412

(三)其他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 413

(四)病虫害造成的农业损失 414

(一)未来中国气候演变趋势预测 415

三、未来中国气候的可能变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415

(二)未来气候演变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416

(一)全球气候变暖下的我国气候变化 417

四、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可能影响 417

(二)我国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 418

(一)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421

五、对策建议 421

(二)建立农业生产气象保障和调控系统 424

(二)季风气候导致洪涝、干旱的频发性 429

(一)全国地形地势构成洪涝、干旱的集中性 429

专题13洪涝、干旱灾害对农业发展影响研究 429

一、我国洪涝、干旱灾害的基本状况 429

(四)抗御洪涝、干旱灾害的支持能力低 430

(三)农业承载洪涝、干旱灾害的能力脆弱 430

(一)洪涝灾害的变化及特征 431

二、洪涝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431

(二)洪涝灾害对农业影响的评价 435

(三)防洪减灾措施及其效益 438

(四)21世纪初洪涝灾害对农业影响的预估 440

(一)干旱灾害特点和变化规律 443

三、干旱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443

(二)旱灾对农业的影响 446

(三)抗旱减灾综合措施和效益分析 452

(四)21世纪初抗旱减灾主要措施 454

(二)增强长期抗御洪涝、干旱灾害的意识,要有抗御大水、大旱的准备 455

(一)洪涝、干旱灾害对农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455

四、结论与建议 455

(五)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法制体系 456

(四)研究应用高新技术建立高效能的防汛抗旱减灾系统 456

(三)拟定洪涝、干旱灾害的防治战略 456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演变 461

一、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461

专题14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461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与研究重点 462

(三)中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与可持续发展 463

(二)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状况 464

(一)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状况 464

二、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464

三、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分析 465

(三)农业可持续性的定性分析 465

(二)中国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式分析 466

(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分析 466

(二)林业产业的波动性分析 468

(一)农业产业的波动性分析 468

四、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分析 468

(四)渔业产业的波动性分析 471

(五)农业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分析 472

(一)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分析 474

五、中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分析 474

(四)粮食生产的安全状况 475

(三)粮食生产可持续性的发展态势 475

(二)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分析 475

(二)发展节水灌溉面临的主要问题 477

(一)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粮食产量 477

六、中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477

(四)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 478

(三)发展节水灌溉的潜力 478

(一)中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质量分析 481

七、中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481

(一)耕地退化,肥力下降 483

八、中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483

(二)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趋势分析 483

(二)草地资源“三化一低”现象严重 484

(三)森林覆盖率略有增加但质量下降,环境继续恶化 485

(四)水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天然水产资源面临枯竭 486

(五)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加剧 487

(七)生物多样性 488

(六)大气环境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呈上升趋势 488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489

九、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489

(八)气候变化 489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490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地区布局和建设重点 491

(四)主要措施 495

(一)1979—1998年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501

一、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对现状的基本判断 501

专题1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 501

(二)农业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03

(一)资料与变量选取 504

二、“十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状况预测 504

(二)模型选择和确定 505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507

(三)“十五”期间农业结构调整预测 507

(三)依靠科技进步 508

(二)以市场为导向 508

(一)统筹兼顾 508

(六)深化城乡改革 509

(五)坚决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509

(四)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509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510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重点 510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512

(二)健全调控手段 514

(一)培育市场 514

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措施 514

(五)加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515

(四)加大农业投入 515

(三)制定并严格实施质量标准 515

(八)加强对农民的保护和扶持 516

(七)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516

(六)调整农业区域布局 516

(十)转变政府职能 517

(九)加快小城镇发展,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 517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518

六、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518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条件 520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 522

(一)第一阶段,1978—1984年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 527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阶段性分析 527

专题16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 527

(二)第二阶段,1985—1990年农民收入在波动中缓慢增长 528

(三)第三阶段,1991—1996年农民收入反弹回升 529

(四)第四阶段,1997年至今农民收入增速回落 530

(五)结论: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了一个以缓慢攀升为主基调的新的增长阶段 531

二、农民收入与农村市场 532

(二)农民购买力与农村市场潜力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533

(一)农民收入与消费的相关分析 533

(一)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536

三、2000—2015年农村居民收入预测 536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主要因素发展趋势分析 540

(三)农民收入增长趋势预测 545

(一)努力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547

四、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思路 547

(二)将农业和农村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整体中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548

(三)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各项改革政策 550

(四)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努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551

(五)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乡镇企业再次腾飞 552

(六)加快小城镇发展建设步伐,逐步提高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 553

一、研究背景 557

专题17 农产品中长期发展展望:预测模型与政策分析 557

(一)宏观经济与经济全球化 558

二、农业发展回顾 558

(三)农业生产增长 559

(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转变 559

(四)农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561

三、21世纪初中国农产品供给、需求和贸易预测和展望 562

(一)基准方案 563

(二)贸易自由化方案 569

(一)调整农业发展战略,适应贸易自由化进程 575

四、政策建议 575

(二)应对外部冲击的政策和措施 576

附录1 中国农产品政策分析和中长期经济预测模型(CAPSiM) 577

附录2模型软件 582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591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的利用和转移 591

专题18 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 591

(二)成效和主要经验 593

(一)数据与方法 594

二、21世纪初期农村劳动力供给预测 594

(二)全国、城镇、乡村劳动年龄人口预测 595

(四)农业劳动力剩余与农村劳动力供给 599

(三)劳动参与率与农村劳动力供给 599

(五)小结 600

(一)农业领域就业需求前景分析 601

三、21世纪初期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分析 601

(二)乡镇企业吸纳就业前景分析 603

(三)城市化吸纳农村就业前景分析 606

(四)小结 607

(一)乡镇企业仍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608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608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 609

(三)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障 611

(四)继续发挥农业部门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蓄水池作用 612

五、“十五”期间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十条政策建议 613

(一)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艰难曲折的反贫困斗争(1949—1978年) 619

一、扶贫开发的历史过程和基本经验 619

专题19 扶贫开发战略研究 619

(二)改革开放从体制上为大面积缓解贫困提供了保证(1978—1985年) 620

(三)区域性贫困问题的凸现 621

(四)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1985—1993年) 622

(五)《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623

(六)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624

二、21世纪初中国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 628

(七)中国扶贫成就的国际比较 628

(一)相对贫困人口成为主要工作对象 629

(二)贫困人口分布仍然呈现出区域性特征 630

(三)扶贫开发面临的外部环境 631

(一)改善基本生存(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巩固温饱成果 632

三、21世纪初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任务 632

(三)培植基础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633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33

(五)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 634

(四)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基本素质 634

(一)继续坚持十多年扶贫开发工作中的成功经验 635

四、21世纪初扶贫开发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措施 635

(二)以改革的精神创新扶贫工作手段,推进贫困地区城市化进程 637

(三)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支持系统 638

(一)采取特殊对策,解决剩余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639

五、“十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 639

(二)使初步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稳定巩固下来,为提高生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640

(一)近20年畜牧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645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645

专题20 畜牧业发展及牧区经济问题研究 645

第一部分畜牧业发展问题 645

(二)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647

(三)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新的挑战与机遇 649

二、我国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651

三、畜产品消费和市场分析 654

(一)畜产品消费需求现状 655

(二)主要畜产品消费市场变化特征 656

(一)需求预测 659

四、预测与发展目标 659

(二)主要畜产品未来生产能力预测 662

五、发展对策与建议 664

(二)增强了畜牧业基础设施,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668

(一)牧业生产稳定发展 668

第二部分牧区经济问题研究 668

一、牧区经济的现状 668

(二)牧业生产条件尚未根本改善,基本建设进展缓慢 669

(一)草原退化严重,生产力水平下降 669

(三)畜牧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科学养畜和科技兴牧水平不断提高 669

二、牧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669

(六)牧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 670

(五)牧区产业结构不合理 670

(三)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力量缺乏 670

(四)牧民组织化程度和文化素质低 670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牧区经济的经验和体会 671

(一)更新观念,加强领导,将草原畜牧业放到重要位置上来 672

五、对策措施 672

四、2005年、2015年主要畜产品发展目标 672

(一)2005年目标 672

(二)2015年目标 672

(三)改造传统经营方式,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 673

(二)深化改革,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 673

(七)加强草地牧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 674

(六)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674

(四)调整生产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674

(五)组建一批龙头企业,推进牧业产业化进程 674

(九)大力开拓市场、建设市场,搞活流通 675

(八)实行政策倾斜,多渠道增加对牧区的投入 675

(一)50年来渔业发展概况 679

一、20世纪后50年中国渔业发展回顾 679

专题21 渔业发展问题研究 679

(二)取得的基本经验 682

(三)我国渔业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684

(二)战略目标 685

(一)指导思想 685

二、21世纪初渔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685

(一)21世纪初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及其对渔业的影响 691

三、实现战略目标的条件评估 691

(二)渔业内部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 693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 695

四、实现战略目标的保障措施 695

(二)用高科技手段装备和改造渔业,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 699

(三)以法治渔,切实抓好资源养护、管理工作 701

(四)拓展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增强渔业发展后劲 702

(五)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继续深化渔业和渔区改革,增加渔民收入,稳定渔区社会、经济秩序 703

(一)20世纪以来中国林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707

一、中国林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707

专题22 林业发展战略研究 707

(二)50年来中国林业建设的成就和基本经验 708

(三)目前中国林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709

(一)世界林业发展趋势 712

二、世界林业发展趋势及经验借鉴 712

(二)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林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714

(三)国际林业进程对我国林业发展的影响 715

(四)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其启示 717

(一)21世纪初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的基本需求 718

三、21世纪初中国林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718

(二)21世纪初中国林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722

四、21世纪初中国林业发展战略框架 723

(二)21世纪初中国林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724

(一)21世纪初中国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724

(三)21世纪初中国林业发展的总体布局 725

(四)21世纪初中国林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726

(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领导,继续走全社会办林业的道路 729

五、21世纪初中国林业发展的主要战略措施 729

(三)推进全球林业及生态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 730

(二)全面实施林业分类经营 730

(四)深化林业科技改革,推动林业科技创新,建立强有力的林业发展科技支撑体系 732

(六)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及政策扶持 733

(五)制定和实施林业产业政策,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733

(七)深化林业体制改革 734

(一)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评价 738

一、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评价、进程测评 738

专题23 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对策研究 738

(二)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测评 739

(一)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农业现代化的整体进程 741

二、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存在的主要矛盾与制约因素 741

(一)指导思想 742

三、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步骤 742

(二)农业现代化的复杂性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紧迫性矛盾 742

(三)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742

(四)农业现代化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与农业投入机制不健全、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 742

(五)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 742

(六)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742

(三)目标任务 743

(二)基本原则 743

(一)深化农村改革,努力促进制度创新 744

四、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措施 744

(四)实施步骤 744

(二)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加快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745

(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746

(四)努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747

(五)加快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748

(六)改革农业投资机制,稳步增加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 749

(七)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社会化进程 750

(九)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宏观调控体系 751

(八)保护农业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751

(十)切实加强对农业现代化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目标的实现 753

(一)建国50年来农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759

一、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历史回顾 759

专题24 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759

(二)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成就 762

(一)产量与效益的矛盾 764

二、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矛盾 764

(四)基础设施落后与投入不足的矛盾 765

(三)生产与流通的矛盾 765

(二)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765

(一)发展思路与主要任务 767

三、21世纪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767

(五)生产水平相对落后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矛盾 767

(二)基本原则 768

(三)产业发展方向 768

(四)区域发展重点 769

四、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770

(一)继续实行倾斜政策,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771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主产区发展条件 771

(三)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 772

(四)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773

(五)加快粮食主产区的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774

(六)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774

专题25 粮食调入省区粮食供求战略研究 779

一、调入省区的基本情况 779

(一)粮食自给率低的大城市地区(工类地区) 779

(三)耕地资源贫乏的西南地区(Ⅲ类地区) 780

(四)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Ⅳ类地区) 780

(二)粮食生产比较优势低的东南沿海地区(Ⅱ类地区) 780

二、调入省区粮食生产与消费现状 781

(一)总体情况 781

(二)四大类型地区生产与消费情况 782

(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783

(二)粮食生产科技创新能力低 783

三、调入省区粮食供求存在的主要问题 783

(六)粮食生产将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 784

(五)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条件恶劣 784

四、调入省区粮食供求前景预测 784

(一)粮食生产量预测 784

(四)粮食生产和流通缺乏市场机制的作用,粮食市场发育水平低 784

(三)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后备资源短缺 784

(二)粮食需求量预测 786

(三)粮食供给缺口分析 788

(四)国内和国际粮食供给能力分析 789

(一)指导思想 790

(二)基本原则 790

五、粮食供求平衡的基本思路 790

(一)制订合理的粮食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791

六、实现粮食供求平衡的战略措施 791

(二)依靠科技进步,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791

(三)主要目标 791

(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粮食流通体系 792

(五)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开发耕地资源 792

(七)加强粮食的对内、对外贸易与合作,建立稳定的粮食贸易关系 792

(四)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西北地区的灌溉用水问题 792

(三)严格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粮食可持续发展 792

(八)改革现行的粮食生产与内外贸分割管理的体制,实行粮食生产与贸易统一管理,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 793

专题26 大城市郊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803

一、取得的成绩 803

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805

三、功能定位 807

(一)功能定位的依据 807

(二)功能定位的要求 811

(一)总体思路 812

(二)战略目标 812

四、发展总体思路、战略目标、方向和重点 812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 813

(二)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调整生产结构 814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814

(三)依托城市科技、人才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814

五、战略措施 814

(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815

(五)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815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816

(七)完整农业投资机制,调整投资方向 816

(八)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