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文新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303041028
  • 页数:49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与研究 1

第一节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三种主要理论观点 2

一、精神分析理论 2

二、社会学习理论 5

三、认知发展理论 10

第二节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个新学派 13

一、习性学 13

二、发展心理生物学 14

三、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 16

第三节 当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的若干理论主题与新趋势 18

一、理论主题 18

二、当前社会性发展研究的若干新趋势 24

第四节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方法 26

一、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两种基本类型与研究设计 26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数据收集方法 30

三、非实验性数据因果关系推断的方法 41

小结 48

讨论 50

第二章 社会性发展的遗传与生物基础 52

第一节 进化与生物适应 53

一、适应性的进化 54

二、生物适应性行为及其调整 60

第二节 遗传的影响 68

一、人类行为遗传学的方法 69

二、社会适应性性状形成和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机制 72

三、关于人格和气质的遗传学研究 75

第三节 生物环境 77

一、怀孕与生育的危险因素 78

二、药物的影响 82

小结 84

讨论 85

第三章 家庭、父母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89

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 90

一、家庭系统 90

二、亲子互动的双向影响 91

一、父母教养观念 95

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 95

二、父母教养方式 98

三、父母行为 100

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 104

一、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几种理论模型 104

二、认知社会化 106

三、情感社会化 107

四、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机制 108

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 111

一、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111

二、影响父母行为的因素 114

三、上述因素影响亲子互动的方式 127

小结 128

讨论 129

第四章 同伴关系与友谊 132

第一节 同伴关系的性质与功能 133

一、同伴关系的性质 133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 137

三、同伴关系与家庭关系的联系 140

第二节 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 144

一、婴儿期 144

二、学前期 146

三、童年期 147

四、青少年时期 148

第三节 同伴关系的测量及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 150

一、同伴群体关系的测量 150

二、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 152

第四节 儿童的友谊关系 159

一、儿童关于友谊的概念 160

二、友谊关系的测量 164

三、友谊关系的功能 166

第五节 同伴群体及其社会化影响 170

一、同伴群体的形成 170

二、同伴群体的结构 171

三、同伴群体的影响 173

四、同伴合作与竞争 175

小结 180

讨论 181

第五章 儿童的依恋 183

第一节 依恋的性质与发展 183

一、依恋的界定与特征 184

二、依恋的发展 186

第二节 依恋理论 193

一、精神分析理论 193

二、学习理论 195

三、习性学理论 197

四、社会生物学的“亲情投资理论” 199

一、依恋的测量 201

第三节 依恋的测量与类型 201

二、儿童依恋的类型特点 205

三、依恋类型的稳定性 207

第四节 影响依恋的因素 210

一、抚养质量 211

二、母亲缺失 214

三、文化特点 215

四、儿童的气质 217

第五节 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19

一、依恋质量的现实意义 220

二、“性向假设”与早期依恋质量的持久影响 221

小结 225

讨论 227

第六章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 229

第一节 社会认知发展概述 230

一、社会认知的界说 230

二、社会认知发展研究起源 231

三、社会性知识与非社会性知识的区别 233

四、社会认知能力与智力的关系 235

第二节 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 236

一、观点采择的定义、特性与分类 237

二、观点采择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242

三、儿童观点采择发展 246

四、儿童移情的发展 256

一、“心理理论”的概念 258

第三节 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 258

二、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261

三、关于“心理理论”发展的两种理论观点 265

第四节 儿童对权威和社会规则的认知发展 267

一、权威认知 267

二、社会规则认知 270

小结 276

讨论 278

第七章 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280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281

一、皮亚杰的理论 281

二、柯尔伯格的理论 286

三、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293

四、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299

第二节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03

一、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发展 304

二、利他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312

第三节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314

一、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 315

二、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 317

三、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 320

四、对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的简评 321

一、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323

第四节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 323

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328

小结 332

讨论 334

第八章 儿童的攻击 337

第一节 攻击及其分类 338

一、攻击的涵义 338

二、攻击的分类 339

第二节 攻击的理论 341

一、习性学理论 341

二、挫折——攻击假说 343

三、社会学习理论 345

四、认知理论 348

第三节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 357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早期发展与特点 357

二、儿童攻击发展的基本模式 360

三、儿童的意图认知及其对攻击行为的调节的 362

发展 362

第四节 儿童的欺负行为 365

一、欺负及儿童欺负发生的一般特点 366

二、关于儿童欺负产生原因的几种理论假设 370

三、儿童欺负与家庭、学校及同伴群体的关系 372

小结 374

讨论 375

第九章 儿童自我的发展 378

第一节 儿童自我的发生 379

一、儿童自我的发生 379

二、儿童自我发展的一般趋势 381

第二节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382

一、谢弗尔森关于自我概念的结构模型 383

二、儿童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385

三、自我概念发展的一般趋势 389

四、我国有关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 390

第三节 儿童的自尊 391

一、自尊的定义 391

二、自尊的结构及其分类 393

三、自尊的稳定性 397

四、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 399

第四节 儿童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404

一、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的过程 404

二、自我控制的机制 405

三、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发展 406

小结 410

讨论 411

第十章 儿童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发展 412

第一节 儿童的性别差异 413

一认知方面的性别差异 413

二个性与社会性方面的性别差异 418

第二节 儿童性别概念与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 426

一、性别概念的发展 427

二、儿童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 434

第三节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435

一、生物学的解释 436

二、社会学习理论 437

三、认知发展理论 440

四、性别图式理论 442

五、群体社会化理论 443

小结 445

讨论 446

参考文献 448

后记 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