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3
大事记略 11
第一篇 地震活动 23
第一章 天津地震 23
第一节 地震遗迹 23
第二节 地震记录 24
第三节 宁河、宝坻地震 34
第二章 邻区地震 43
第一节 文献记载地震 46
第二节 仪器记录地震 54
第三章 唐山地震 58
第一节 震害分区 60
第二节 震灾记略 63
第一章 深部构造 89
第一节 深地震探测 89
第二篇 地震地质 89
第二节 天然地震探測 95
第三节 电磁、重力及爆破探测 100
第四节 地热 103
第二章 地质构造 104
第一节 构造盖层 104
第二节 构造带 106
第三节 构造复合与演化 117
第三章 新构造运动 119
第一节 活动断裂 120
第二节 地壳形变 122
第三节 海陆变迁 124
第四节 现代地貌 127
第三篇 地震区划 133
第一章 地震区、带 133
第一节 地震区、带的划分与确定 134
第二节 地震潜在震源区 135
第三节 地震烈度区划 138
第二章 地震烈度鉴定与复核 143
第一节 地震影响场 143
第二节 工程地质 145
第三节 场地地震烈度 150
第四篇 地震专业监测 159
第一章 地震台站 159
第一节 徐庄子地震台 160
第二节 塘沽地震台 161
第三节 青光地震台 161
第四节 宝坻地震台 162
第五节 蓟县地震台 164
第六节 静海地震台 165
第七节 宁河地震台 166
第八节 武清地震台 166
第九节 张道口地震台 167
第二章 遥测地震台网 173
第一节 记录中心 174
第二节 遥测台 177
第三章 地下水动态观测网 180
第一节 地下水动态观测井 181
第二节 水位数字传输系统 191
第四章 水化学观测网 194
第一节 观测井的选择 194
第二节 观测项目 200
第五章 地震流动測量 202
第一节 市地震测量点线 202
第二节 国家地震局流动测量 206
第五篇 地震预报 214
第一章 地震前兆 214
第一节 测震 215
第二节 地电 218
第三节 地磁 221
第四节 地形变与重力 225
第五节 地下水化学 227
第六节 地下水动态 237
第七节 动物异常 244
第二章 震情判定 247
第一节 综合分析 248
第二节 中期震情判断 252
第三节 邻区强震预报 258
第四节 唐山地震预报 259
第五节 宁河五级以上地震预报 263
第六篇 地震对策 268
第一章 防震决策 268
第一节 加强领导 269
第二节 布置监测 270
第三节 检修房屋与设施 271
第四节 应震部署 275
第二章 抗震救灾 284
第一节 紧急动员 285
第二节 救护与防疫 287
第三节 生活供应 293
第四节 疏散安置 298
第三章 赈灾安民 301
第一节 慰问安抚 301
第二节 军队抢险 308
第三节 赈济灾民 310
第四节 恢复生产 311
第四章 重建家园 321
第一节 抗震加固 322
第二节 城乡建设 325
第三节 地震设防 330
第四节 抗震防灾规划 333
篇后录 337
第一节 地震测报 352
第一章 测报与宣传 352
第七篇 群测群防 352
第二节 普及地震知识 360
第二章 管理与成果 364
第一节 群测群防管理 364
第二节 群测群防科研成果 368
第八篇 科学研究 377
第一章 地震学研究 377
第一节 地震地质 378
第二节 地震预测 378
第三节 地震试验 379
第二章 科技成果 380
第一节 重大成果 381
第二节 重要成果 382
第三节 一般成果 388
第四节 专项成果 398
第一节 国内学术活动 401
第三章 学术活动与交流 401
第二节 国际学术交流 422
第九篇 机构与管理 432
第一章 机构 432
第一节 国家地震局测量大队 432
第二节 市地震机构 433
第二章 管理 439
第一节 行政管理 439
第二节 业务管理 447
附录 461
一、中国地震烈度表 461
二、地震碑记实录 465
三、重要文件辑存 472
四、1959—1990年天津市地震目录 491
参考文献 540
参与《天津通志·地震志》撰稿、提供资料及校对人员 542
总纂后记 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