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证治手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2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薛遵化主编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37715491
  • 页数:111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编 整体证治 1

第一章 整体本证 3

一、正气虚证 3

二、正盛邪实证 10

三、正不胜邪证 27

四、气陷证 29

五、气滞证 31

六、气虚血瘀证 34

七、气滞血瘀证 40

八、血虚证 59

九、血虚风燥证 61

十、血虚血瘀证 65

十一、血燥证 67

十二、血瘀证 70

十三、血寒证 105

十四、血寒血瘀证 106

十五、血热证 115

十六、血热血瘀证 122

十七、血热生风证 132

十八、血瘀生风证 134

十九、血热发斑证 135

二十、实热出血证 136

二十一、阴虚证 141

二十二、阴虚火旺证 152

二十三、阴虚血瘀证 164

二十四、津液亏损证 166

二十五、浊阴不降证 167

二十六、阳虚匪 168

二十七、阳虚水泛证 182

二十八、清阳不升证 192

二十九、气血两虚证 192

三十、气阴两虚证 208

三十一、阴阳两虚证 225

三十二、肺脾肾阳虚证 229

三十四、心肝脾阴血虚证 232

三十三、肝肾脾虚证 232

三十五、心肺脾肾气(阳)虚证 233

三十六、心肝脾肺肾同病 236

第二章 整体标证 239

一、风寒证 239

二、风热证 239

三、风痰证 239

四、风水泛滥证 243

五、寒痰证 243

六、热痰证 246

七、痰湿证 251

八、痰火互结证 262

九、痰气互结证 268

十、痰瘀互结证 270

十一、痰湿瘀阻证 277

十二、寒实证 279

十三、寒湿劳伤阳证 282

十四,热实结滞证 292

十五、上热下寒证 293

十六、寒湿毒瘀互结证 295

十七、湿热证 296

十八、湿热化燥证 327

十九、湿热血瘀证 328

二十、湿瘀互结证 335

二十一、湿毒瘀互结证 339

二十二、水饮内停证 342

二十三、水热互结证 344

附 编者经验点滴 348

第二编 急症证治 355

一、高热昏迷证 355

二、厥脱先兆证 357

三、阳闭证 359

四、阴闭证(寒厥证) 375

五、亡阴证 387

六、亡阳证 392

第三编 外感病证治 411

第一章 表证 411

一、风寒表实证 411

二、风寒哮证 420

三、表里俱寒喘咳证 422

四、风寒表虚证 423

五、风热表证 424

六、风热袭肺证 440

七、湿温表证 444

八、寒包热喘证 446

九、温燥咳嗽证 448

十、凉燥咳嗽证 450

十一、暑伤气津证 451

十二、暑湿犯胃证 453

十三、寒湿遏阳证 454

十四、气虚表证 456

十五、阴(血)虚表证 458

十六、阳虚表证 460

第二章 表证的合病·并病 463

一、太阳少阳合病 463

二、太阳阳明同病(卫气同病) 464

三、表里同病(表大于里) 472

四、表里同病(里大于表) 475

五、卫气同病(湿大于热) 481

六、卫气同病(热大于湿) 484

七、湿热痹阻证 488

八、湿热蕴结证 489

九、太阳少阴两感证 491

第三章 半表半里证 493

一、正邪分争证 493

二、热郁少阳证 497

三、湿热邪留三焦证(不包括风温与署湿的三焦病证) 499

四、邪伏膜原证 503

五、少阳阳明合病 504

六、热郁胸膈证 505

七、痰热结胸证 507

八、热实结胸证 509

九、寒实结胸证 513

十、饮停胸膈证 515

十一、三阳合病 516

第四章 里证 518

一、痰热壅肺证 518

二、痰湿阻肺证 523

三、痰饮在肺证 525

四、燥热伤肺证 527

五、阳明经证 529

六、热盛动风证 540

七、热郁胆腑证(少阳、阳明同病) 545

八、郁热发黄证(阳明变证) 547

九、寒湿发黄证(阳明变证) 550

十、寒郁肝经证 552

十一、阳明腑实证 554

十二、阳明中寒证(肠腑寒凝证) 559

十三、肠腑气滞证 560

十四、肠腑血瘀证 561

十五、肠腑湿阻证 562

十六、肠腑虫团证 563

十七、类阳明证(上焦) 564

十八、类阳明证(中焦) 569

十九、下焦蓄血证 573

二十、热人血室证 576

二十一、热邪弥漫三焦证 577

二十二、寒湿证 579

附 战汗 581

一、少阳证 581

二、气分证 582

三、老人、久病 583

第五章 外感病恢复期 585

一、少阳证 585

二、热留阴分证 587

一、心肾阴虚火旺证 590

第六章 少阴证(热化、寒化) 590

二、阴虚风动证 595

三、真阴衰竭证 600

四、少阴寒化证(邪伤阳气证) 601

五、阴盛阳衰证(心肾阴盛阳衰证) 602

六、阴盛格阳证 604

七、戴阳证 608

八、阳虚身痛证 611

九、虚寒便脓血证 613

十、寒湿伤阳证 614

十一、阳亡阴竭证 615

第七章 营血证 617

一、营分热证 617

二、血热妄行证 624

三、阴斑证 631

四、寒凝血脉证 634

五、卫营同病 635

六、气营同病(两燔) 637

七、气血两燔证 643

八、卫血同病 653

附 编者经验点滴 654

第四编 心经证治 659

一、邪伤心脏证 659

二、心气虚证 661

三、心血虚证 665

四、心阴虚证 667

五、心阳虚证 669

六、心阳暴脱证 670

七、心经郁热证 672

八、心气血两虚证 673

九、心气阴两虚证 682

十、心脾实火证 691

十一、心脾虚火证 693

十二、心脾两虚证 694

十三、心肾阳虚证 698

十四、心肾不交证 702

十五、心肝血虚证 705

十六、心肺气虚证 708

十七、心胃火盛证 710

十八、心胆不宁(心胆气虚证)证 714

十九、心肝火旺证 717

二十、心脾肾阳虚水泛证 719

附 编者经验点滴 725

一、肺气虚证 731

第五编 肺经证治 731

第一章 肺经本证 731

二、肺脾气虚证 734

三、肺肾气(阳)虚证 739

四、肺心气虚证 741

五、肺心肾气虚证 742

六、肺心脾肾气虚证 743

七、肺阴虚证 745

八、肺胃阴伤证 749

九、肺胃积热证 754

十、肺肾阴虚证 756

十一、肺胃肝阴虚证 760

十二、肝火犯肺证 761

十三、肺气阴两虚证 762

十四、皮阳虚证 767

十五、肺脾阳虚证 769

十六、肺肾阳虚证 772

十七、肺心肾阳虚证 774

十八、肺心脾肾阳虚证 775

十九、肺肝脾肾阳虚证 778

第二章 肺经标证证治 779

一、寒痰阻肺证 779

二、热喘证 780

三、寒喘证 783

四、湿痰证 786

五、燥痰证 788

六、痰浊闭窍证 790

第三章 大肠经证治 792

一、大肠湿热证 792

二、大肠结热证 795

三、大肠虚寒证 797

四、肠燥津亏证 798

第四章 皮肤证治 802

一、皮肤湿热证 802

二、皮肤风热证 810

三、皮肤血虚风燥证 813

四、皮肤血热风燥证 816

五、皮肤血燥证 819

六、皮肤血瘀证 822

七、皮肤风湿证 826

八、皮肤寒湿阻滞证 829

第六编 脾胃证治 833

第一章 脾经证治 833

一、脾气虚证 833

二、脾气下陷证 846

三、脾不统血证 848

四、脾虚气滞证(痞证) 853

五、脾阴虚证 855

六、脾阳虚证 856

七、脾湿肝郁证 858

八、脾肾两虚证 859

九、脾肾阳虚证 869

十、脾胃湿热证 890

十一、脾胃虚弱证 897

十二,食伤脾胃证 906

第二章 胃经证治 911

一、胃阴虚证 911

二、胃寒证 915

三、胃虚气逆证 917

四、胃热证 919

五、胃强脾弱证 923

六、热结胃肠证 924

七、外感犯胃证 926

附 编者经验点滴 928

第七编 肝胆证治 937

一、肝血虚证 937

二、肝阴虚证 938

三、肝阳虚证 940

四、肝气郁结证 942

五、肝火上炎证 951

六、肝阳上亢证 955

七、肝风内动证 959

八、肝经湿热证 964

九、肝胆(胃)湿热证 967

十、肝火上壅证 973

十一、肝气犯胃证 975

十二、肝火犯胃证 976

十三、肝脾不调证 978

十四、肝胃不和证 982

十五、肝肾阴虚证 986

十六、肝肾两虚证 1007

附 编者经验点滴 1015

第八编 肾与膀胱证治 1021

一、肾阴虚证 1021

二、肾气虚证 1032

三、肾气虚外感证 1037

四、肾阳虚证 1038

五、肾阴阳两虚证 1047

六、肾精虚证 1048

七、肾不纳气证(肺肾气虚证) 1053

八、冲任瘀阻证 1055

九、冲任虚衰证 1061

十、冲任瘀湿凝结证 1063

十一、肾阳虚水泛证 1065

附 编者经验点滴 1066

附录 1068

附录一 证名索引 1068

附录二 病名索引 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