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宝荣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208040877
  • 页数:36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高等学校非心理学专业文理科学生学习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知识的教材。本书介绍了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也介绍了社会团体的心理现象,从而进一步介绍了应用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其中包括犯罪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作者在10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充实完善,将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有机结合,反映了现代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

序言 1

上篇 个体心理原理与应用 3

第一章 动机与行为控制 3

第一节 “动机”概述 3

一、动机的功能 3

二、动机的种类 4

三、需要与刺激 5

第二节 如何激发积极的行为动机 8

一、满足合理需要 8

二、强化思想教育 8

三、设置合适的目标 9

四、运用强化原理 9

第三节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10

一、动机强度与主、客观条件 10

二、动机强度与活动项目 10

二、自然实验法 11

第四节 测量动机的常用方法 11

一、观察法 11

三、自我报告法 12

四、投射法 12

第五节 动机挫折与处置方式 12

一、挫折及其产生的原因 12

二、受挫者的行为表现 14

三、消除挫折心理的几种方式 15

四、几种有代表性的挫折理论 16

第二章 注意与意识状态 19

第一节 “注意”概述 19

一、注意的特征 19

二、注意的种类 20

三、注意的功能 22

第二节 如何引发无意注意 23

一、引发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 24

二、引发无意注意的主观条件 25

第三节 稳定有意注意的条件与方法 26

一、发展兴趣 26

二、磨练意志 26

三、牢记目标 28

四、注重习惯 29

五、掌握方法 30

第四节 注意的品质及其培养 32

一、注意的广度 33

二、注意的稳定 34

三、注意的转移 35

四、注意的分配 36

第三章 记忆与学生效率 38

第一节 “记忆”概述 38

一、记忆的作用 38

二、记忆的种类 39

三、记忆的机制 42

第二节 识记及其方法 44

一、两种识记方式 45

二、有效识记的方法 45

三、影响识记效果的主要因素 54

第三节 保持及其方法 60

一、被记材料的质变 60

二、遗忘有为其规律 60

三、保持的方法 64

第四节 再现及其方法 67

一、再认及其方法 67

二、回忆及其方法 68

第五节 良好记忆力的培养 71

一、记忆的条件 73

二、记忆的方法 74

三、记忆的规律 74

四、记忆的训练 75

第一节 “思维”概述 77

一、思维的特性 77

第四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77

二、思维的种类 78

三、思维与语言 83

第二节 思维品质 87

一、思维的广阔性 87

二、思维的深刻性 88

三、思维的独立性 88

四、思维的批判性 89

五、思维的灵活性 89

六、思维的敏捷性 91

七、思维的逻辑性 91

第三节 思维方法 92

一、辩证逻辑思维方法 92

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02

三、多向立体思维方法 104

一、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 107

第四节 问题解决 107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09

第五节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115

一、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115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16

三、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16

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17

一、引起感情、情感的主、客观变量 120

第一节 “情绪”、“情感”概述 120

第五章 情绪、情感与身心健康 120

二、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121

三、情绪、情感的作用 122

四、情绪、情感的种类 125

第二节 情绪、情感与生理疾病 132

一、消化性溃疡 133

二、心脏病 133

三、风湿性关节炎 133

六、免疫功能减弱 134

五、哮喘 134

四、头痛 134

第三节 情绪、情感与心理疾病 135

一、焦虑症及其成因 135

二、情感症及其成因 139

第四节 心理治疗法 141

一、精神分析治疗法 141

二、行为治疗法 144

三、认知治疗法 146

一、能力、才能、天才 148

第六章 能力与素质培养 148

第一节 “能力”概述 148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 149

三、能力的种类 150

四、能力的结构 150

第二节 “能力”形成 154

一、生物因素 154

三、实践因素 155

二、教育因素 155

第三节 “能力”测量 156

一、一般能力测验 157

二、特殊能力测验 159

三、创造能力测验 159

第四节 “能力”培养 160

一、观察力的培养 160

二、分析力的培养 168

三、想象力的培养 178

四、创造力的培养 182

五、预见力的培养 187

第七章 性格与个性优化 194

第一节 “性格”概述 194

一、性格的含义 194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95

三、性格的结构 196

四、性格的类型 198

一、遗传特质 199

第二节 影响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199

二、家庭环境 200

三、学校教育 201

四、个体实践 201

第三节 测量性格的主要方法 202

一、观察法 202

二、自然实验法 204

三、问卷法 205

四、访谈法 209

五、投射法 212

第四节 现代人应有的性格特征 214

一、独立 215

二、自信 215

三、坚韧 217

四、自制 217

五、合群 222

一、常见的性格异常 223

第五节 性格异常及其成因 223

二、性格异常的成因 224

第六节 性格的优化与矫正 225

一、调整处世原则 225

二、改变行为反应 227

三、利用环境潜化 227

二、认识自我 231

一、沟通信息 231

第一节 交往的作用 231

第八章 人际交往 231

中篇 群体心理原理与应用 231

三、协调关系 232

四、保障健康 233

第二节 交往的模式 233

一、链式 234

二、环式 234

第三节 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235

五、全通道式 235

四、Y式 235

三、车轮式 235

一、首次效应 236

二、吸收效应 238

第四节 交往中的心理调适 243

一、如何克服交往自卑 243

二、如何摆脱左右为难 245

三、如何对付尴尬场面 247

四、如何消除他人嫉妒 248

五、如何面对交往挫折 250

第九章 人际关系 252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类型 252

一、需要型人际关系 252

二、功能型人际关系 253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演变轨迹 254

一、觉察相识 254

三、亲密互惠 255

二、表面接触 255

第三节 社会测量法 256

一、问卷设计 256

二、实施测量 257

三、结果分析 257

第十章 人际影响 259

第一节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259

一、制约 259

二、感染 260

三、促进与干扰 261

第二节 群体影响下的个体反应 261

一、从众 261

二、服从 263

三、逆反 264

第三节 个体间相互影响的主要形式 265

一、劝说 265

二、暗示 267

三、模仿 268

下篇 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271

第十一章 心理学在犯罪与司法研究中的应用 271

第一节 犯罪行为的成因 271

一、个体因素 271

二、群体因素 275

三、文化因素 276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矫正 277

一、转变罪犯态度 277

二、强化监管制度 279

三、强制劳动改造 280

第三节 心理学在司法工作中的若干应用 281

一、警察的挑选与培训 281

二、对犯罪案件的定性量刑 282

三、参与监狱管理 283

第十二章 心理学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285

第一节 影响心理的环境要素 285

一、空气污染 285

二、噪音 286

三、拥挤 287

四、个人空间 288

第二节 环境设计 290

一、心理学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290

二、心理学在生活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291

三、心理学在工作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292

第一节 消费者购买行为 296

一、购买行为的一般规律 296

第十三章 心理学在消费研究中的应用 296

二、影响购买行为的个体因素 298

三、消费者的购物决策 300

第二节 产品包装与营销 303

一、产品包装的心理效应 303

二、商标设计的心理效应 304

三、产品形象的心理效应 304

四、价格的心理效应 305

一、广告的功能 306

第三节 广告及其设计 306

二、广告的分类 307

第十四章 心理学在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312

第一节 领导心理 312

一、领导者 312

二、领导和行为 318

第二节 决策心理 320

一、决策的主要类型 321

二、决策的一般程序 327

三、决策力培养 328

第三节 组织人事心理 334

一、职工的挑选 335

二、职工的培训 337

三、组织冲突 339

四、激励 341

第四节 工程心理 345

一、人--机系统设计 345

二、工作场所设计 346

三、生产条件设计 348

第十五章 心理学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350

第一节 品德心理 350

一、道德认识的提高 350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350

三、道德意志的强化 353

四、道德行为的训练 354

第二节 差异心理 355

一、学生成绩落后的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355

二、学生违反纪律的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357

三、学生心理档案的制作 359

第三节 教师心理 360

一、教师应有的心理品质 360

二、教师应有的教学能力 362

三、教师的威信及其形成 363

参考文献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