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县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2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卫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22701438X
  • 页数:104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政区建置 1

修志始末 1

凡例 1

第一节 位置 1

《中卫县志》编修机构人员名录 1

卷一 建置 1

概述 1

大事记 1

第二节 沿革 2

第三节 境域 8

第二章 行政区划 10

第一节 宁夏中卫 10

第三节 区乡保甲 11

第二节 县署辖堡 11

第四节 乡村区划 12

第三章 县城乡镇 16

第一节 县城 16

第二节 川区乡镇 17

一 城关镇 17

二 镇罗镇 18

三 宣和镇 19

四 常乐镇 21

五 城郊乡 22

六 西园乡 23

七 东园乡 24

八 柔远乡 25

九 永康乡 27

十 新北乡 28

第三节 扬灌区乡 29

一 西台乡 29

二 东台乡 30

第四节 山区乡镇 31

一 甘塘镇 31

二 景庄乡 32

三 红泉乡 34

四 三眼井乡 35

第五节 场站聚落 36

一 中卫山羊选育场聚落 36

二 中卫固沙林场聚落 36

三 县园艺场聚落 36

四 县林场聚落 36

五 县良种繁殖场聚落 37

六 县林科所聚落 37

卷二 自然环境 39

第一章 地质 39

第一节 地层 39

一 寒武系 39

二 奥陶系 39

三 泥盆系 39

七 新第三系 40

六 老第三系 40

四 石炭系 40

五 三叠系 40

第二节 构造 41

一 褶断构造 41

八 第四系 41

三 地震地质 44

二 矿产地质 44

四 地貌形成 45

第二章 地貌 46

第一节 山脉 46

一 南部香山 46

二 北部低山 47

三 西部低山 47

第二节 丘陵 凹地 48

一 丘陵 48

二 凹地 48

第三节 台地 48

一 南山台地 48

二 沙漠 49

一 沙山 49

第五节 沙漠 49

第四节 平原 49

二 北山阶地 49

第六节 河流 50

一 黄河 50

三 清水河 51

第七节 峡谷 51

一 黑山峡 51

二 沟谷 51

二 长流水 51

第三章 气候 53

一 春季 53

二 夏季 53

三 秋季 53

四 冬季 53

第二节 日照 气温降水 53

一 日照 53

第一节 四季特征 53

二 气温 54

三 降水 55

一 地温 冻土 57

第三节 地温 湿度 蒸发 57

二 湿度 58

二 季风 59

一 气压 59

第四节 气压 季风 霜期 59

三 蒸发 59

三 霜期 60

第五节 物候 63

一 农事季节 63

二 植物现象 63

三 动物现象 63

四 非生物现象 63

二 泉水湖泊 67

一 降水径流 67

第一节 地表水 67

第四章 水文 67

第二节 地下水 68

一 类型分布 68

二 埋藏分布 68

第三节 水质 69

一 黄河水 69

二 地下水 69

第五章 自然灾害 71

第一节 旱灾 71

第二节 雹灾 72

第三节 风灾 73

第四节 水灾 73

一 河洪 73

第五节 震灾 74

二 山洪 74

第六节 低温霜冻 75

卷三 资源 77

第一章 土地 77

第一节 面积 77

一 耕地 77

二 园地 78

三 林地 78

四 牧草地 78

五 村庄工矿地 78

六 交通道路地 78

七 水域 78

八 未利用地 79

第二节 土壤 81

二 灰钙土 81

一 灌淤熟化土 81

三 风沙土 82

四 浅色草甸土 82

五 粗骨土 82

六 盐土 82

七 砾石土 82

八 新积土 82

九 堆垫土 82

一 荒漠草原植被 83

二 草原化荒漠植被 83

第三节 植被 83

三 干旱草原植被 84

四 灌丛草原植被 84

五 盐生沼泽植被 84

第二章 生物 85

第一节 植物 85

一 果类 85

五 菌藻类 86

三 药类 86

四 草类 86

二 木类 86

第二节 动物 87

一 兽类 87

二 禽类 87

三 水族类 88

四 虫类 88

第三章 水 89

第一节 水源 89

一 地表水 89

二 地下水 89

三 可用量 89

第二节 水利 91

一 水能 91

二 其它 91

五 多金属矿 92

四 铅矿 锌矿 92

第二节 非金属矿藏 92

一 煤 92

二 金矿 92

一 铁矿 92

第四章 矿藏 92

第一节 金属矿藏 92

三 铜矿 92

七 石灰岩 93

八 磷矿床 93

三 陶瓷黏土 93

六 油页岩 93

四 重晶石 93

二 石膏 93

五 砂岩 93

一 峡谷风光 95

二 河滨弄筏 95

三 河岸水车 95

第五章 旅游 95

第一节 黄河览胜 95

第二节 名胜古迹 96

一 高庙 96

二 新鼓楼 96

三 边墙 96

一 沙生植物园 97

五 香岩寺及岩画 97

第三节 沙坡头奇观 97

四 北山岩画 97

二 沙坡鸣钟 98

三 瀚海行舟 98

卷四 环境保护 99

第一章 环境变迁 99

第一节 植被破坏 99

一 风力增大 100

二 碱化 100

第二节 土壤退化 100

一 沙化 100

第三节 气候变化 100

二 降水减少 蒸发增大 101

三 温差增大 101

第四节 环境污染 101

第五节 禽兽减少 102

第六节 风沙侵蚀 102

二 建设农田林网 104

一 营造防风固沙林 104

第一节 防风造林 104

第二章 防风治沙 104

三 栽种经果林 105

第二节 改造利用沙漠 105

一 引水治沙 105

二 平沙造园 105

第三节 治沙奇迹 106

第三章 水土保持 107

第一节 封山育林 107

第二节 草原保护 107

第三节 黄河护岸 108

第四节 综合治理 108

一 治理沟坡 108

三 小流域治理 109

二 扬水灌溉 109

第四章 监测治理 110

第一节 污染监测 110

一 以法监管 110

二 监测收费 110

第二节 污染治理 111

一 废水 111

二 废气烟尘 111

三 垃圾 111

四 噪音 111

第三节 试办生态村 112

第四节 建立环保区 112

第五节 自然环境改善 113

一 气候环境 113

二 生态环境 114

三 经济社会效益 114

第一章 人口规模 115

第一节 数量 115

一 户籍人口 115

卷五 人口 115

二 总量变化 116

第二节 分布 118

一 地域分布 118

二 城乡分布 119

三 人口密度 120

第三节 人口变动 120

一 自然变动 120

二 机械变动 123

第二章 人口结构 125

第一节 民族 125

第二节 性别 126

第三节 年龄 128

第四节 文化 131

第五节 职业 133

第六节 姓氏 134

一 现有姓氏 134

二 部分姓氏来源 135

第三章 婚姻家庭 136

第一节 婚姻 136

二 新式婚姻 136

一 旧式婚姻 136

三 婚姻登记 137

四 婚圈变化 138

第二节 家庭 138

第四章 人口控制 139

第一节 机构队伍 139

第二节 措施效果 139

一 政策法规 139

二 节育绝育 140

一 新法接生 143

二 儿童保健 143

第三节 优生优育 143

卷六 水利 145

第一章 引黄灌溉 145

第一节 美利渠 145

一 总干渠 146

二 一干渠 147

六 北干渠 147

三 二干渠 147

五 新北渠 147

四 三干渠 147

第二节 羚羊角渠 151

第三节 羚羊寿渠 152

第四节 羚羊夹渠 154

第二章 扬水灌溉 157

第一节 南山台扬水 157

一 兴建始末 157

二 骨干工程 158

第二节 同心扬水站 164

一 兴建始末 164

二 县境主要工程 164

三 管理与效益 164

第三节 小型扬水 165

第二节 截引潜流 167

第一节 水库 167

第三章 蓄水提灌 167

第三节 打井提灌 169

第四章 排水设施 171

一 第一排水沟 171

第一节 黄河北岸排水沟 171

三 第三排水沟 172

二 第二排水沟 172

四 第四排水沟 173

五 北干沟 173

第二节 黄河南岸排水沟 175

一 第六排水沟 175

二 第八排水沟 175

三 挡浸沟 175

第一节 河洪防治 176

一 河岸护理 176

第五章 防汛抗洪 176

二 主要工程 177

第二节 山洪治理 179

一 山洪概况 179

二 主要防治工程 179

第一节 征工收费 181

三 岁修征工 181

二 水费征收 181

第六章 水政 181

一 简况 181

第二节 工程管理 182

一 勘察设计 182

三 资金管理 183

二 岁修施工 183

第三节 用水管理 184

一 灌水制度 184

二 计划配水 185

卷七 城乡建设 187

第一节 城市规模 187

第一章 县城 187

第二节 城市交通 188

一 街道 188

二 环城路 189

三 桥梁 189

第三节 给水排水 192

一 给水设施 192

二 排水设施 193

第四节 城镇照明 195

第五节 环卫绿化 196

一 环境卫生 196

二 城市绿化 196

第六节 公共建筑 197

三 商品住宅 202

第七节 住宅建设 202

二 私产住房 202

一 公产住房 202

第二章 乡村建设 204

一 宣和集镇 204

第一节 集镇 204

二 镇罗集镇 205

三 永康集镇 205

四 常乐集镇 205

五 柔远集镇 206

第二节 村庄 206

第三节 农房 207

一 旧式房宅 207

二 现代房院 208

三 山区住宅 209

第三章 建设管理 211

第一节 建设规划 211

一 县城规划 211

二 乡镇规划 212

三 规划管理 212

第二节 建筑管理 212

一 行业管理 212

第三节 公用设施管理 213

二 市场管理 213

一 公房管理 214

二 分配与租金 214

第四节 房产管理 214

三 私房管理 215

卷八 交通邮电 217

第一章 交通道路 217

第一节 古道 217

第二节 公路 218

一 省道 218

二 县道 220

三 乡道 221

第三节 铁路 223

一 包兰线 223

二 甘武线 224

三 宝中线 224

一 航道 225

第四节 河运 225

四 服务机构 225

二 渡口码头 226

二 陆运工具 228

第二章 运输管理 228

第一节 运力工具 228

一 运力 228

三 水运工具 230

第二节 客货运输 231

一 站点 231

二 客运 232

三 货运 234

第三节 交通管理 235

一 路政 235

二 营运 237

第三章 邮政 239

第一节 邮驿 239

一 黄河水驿 239

二 陆路驿递 239

三 军台塘报 240

一 机构 241

第二节 机构 邮路 241

二 邮路 242

第三节 业务 243

二 包件 243

一 信函 243

三 汇兑 244

四 报刊发行 244

五 邮政储蓄 246

六 邮政编码 246

附 集邮 246

第一节 电话 247

一 长途 247

二 市话 247

第四章 电信 247

三 农话 248

第二节 电报 249

一 有线电报 249

二 无线电报 249

一 土地占有形式 251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 251

卷九 经济综述 251

第一章 所有制变革 251

三 高利贷 252

二 封建剥削 252

第二节 土地改革 253

第三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55

二 初级合作社 255

一 互助组 255

三 高级合作社 256

一 人民公社制 256

第四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 256

二 工商业国营集体制 257

第二章 体制改革 258

第一节 农村改革 258

一 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258

二 建立完善双层经营体制 258

第二节 企业改革 259

一 领导体制改革 259

三 大办乡村企业 259

二 经营机制改革 260

三 横向经济联合 260

第三章 经济状况 262

第一节 发展历程 262

一 各业比重 266

第二节 经济结构 266

二 工农业比重 268

三 农业结构 269

二 职工生活 271

一 农民生活 271

第三节 人民生活 271

第四章 经济管理 273

第一节 计划统计 273

一 计划管理 273

二 综合统计 275

一 市场管理 276

第二节 工商行政 276

二 企业登记 277

三 合同仲裁 278

四 商标注册 278

第三节 物资物价 280

一 物资管理 280

二 物价管理 281

第四节 标准计量 285

第五节 审计监督 286

第一章 耕地 劳力 作物 289

卷十 农业 289

第一节 耕地 289

一 面积 289

二 管理 290

三 潜力 290

第三节 作物布局 292

第二节 劳动力 292

一 自流灌溉区 293

二 扬水灌溉区 293

三 干旱山区 294

第二章 农田建设 295

第二节 山区 295

一 水利化农田 295

第一节 灌区 295

二 水土保持农田 296

第三节 土壤改良 296

第四节 南山台 297

一 农田开发 297

二 接受外援 297

三 投资 效益 298

第五节 新灌区 299

第一节 耕作制度 300

第三章 耕作管理 300

二 三种三收 300

一 传统耕作 300

第二节 品种更新 301

一 选种留种 301

二 良种繁殖 302

三 良种推广 303

第三节 种子管理 306

一 病虫防治 306

第四节 作物保护 306

二 中耕锄草 307

三 药剂除草 307

第四章 作物产量 309

第一节 粮食作物 309

第二节 经济作物 312

第一节 传统农具 315

一 耕作农具 315

二 收割脱粒农具 315

第五章 农作机具 315

二 农业机械 316

三 搬运农具 316

第二节 新式农机具 316

一 新式农具 316

第三节 农机管理 317

一 县良种繁殖场 319

第六章 场站 319

第一节 生产单位 319

二 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319

三 县农业机械供应公司 320

三 大河机床厂家属农场 320

第二节 服务单位 320

二 县种子公司 320

一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320

卷十一 林业 321

第一章 林业资源 321

第一节 林木种类 321

一 常用树种 321

三 观赏树种 322

四 散生树种 322

二 经济树种 322

五 珍稀树种 323

第二节 面积 蓄积 323

一 林木面积 323

第三节 林区布局 325

一 平原防护林区 325

二 立木蓄积 325

三 水土保持林区 326

四 防风固沙林区 326

二 南山台林果区 326

第二章 育苗 328

第一节 采种育苗 328

第二节 苗圃 330

一 观音寺苗圃 330

二 小湖岗苗圃 330

第三章 植树造林 331

第一节 固沙造林 331

第二节 农田植树 332

第三节 南山台造林 333

第四节 营造护岸林 333

第五节 经果林栽培 333

第六节 庄台植树 334

一 中卫固沙林场 336

第七节 园林场 336

二 县林场 337

三 县园艺场 337

四 赛金塘园艺场 337

第四章 林木管理 338

第二节 林木采伐 338

第一节 林木权属 338

第三节 病虫防治 339

第四节 护林防火 340

卷十二 养殖业 343

第一章 饲草饲料 343

第一节 天然草原 343

第二节 种草种料 344

第三节 饲料 345

第二章 畜禽饲养 347

第一节 畜禽种类 347

第二节 饲养管理 348

第三节 饲养状况 351

一 家畜 351

二 家禽 353

三 其它 353

第三章 畜禽改良 357

第一节 家畜改良 357

二 驴 357

一 牛 357

三 马 358

四 猪 358

五 滩羊 359

六 兔 359

第二节 家禽改良 360

一 鸡 360

二 鸭 鹅 360

第四章 中卫山羊 361

第一节 品种 361

一 形成 361

二 分布 361

第二节 特征 362

第三节 选育 362

第四节 经济价值 363

第五章 水产 365

第一节 养殖水面 365

一 品种 366

第二节 品种 饵料 366

二 饵料 366

第三节 养殖与捕捞 367

一 传染病 370

第六章 疫病防治 370

第二节 疫病危害 370

第一节 疫病种类 370

二 寄生虫病 371

三 一般疾病 372

第三节 防治措施 372

卷十三 工业 建筑业 375

第一章 所有制 375

第一节 私营企业 375

第二节 集体企业 380

第三节 国营企业 386

第四节 合资企业 392

第二章 门类 393

第一节 重工业 393

一 采掘业 393

二 原材料工业 394

三 机械制造 394

四 电力工业 394

第二节 轻工业 395

二 饮料酿造 395

一 食品加工 395

四 陶瓷制造 396

五 纺织缝纫 396

六 造纸印刷 396

七 工艺制造 396

三 饲料加工 396

八 其它 397

第三章 产品 398

第一节 种类 398

第二节 产量 399

一 重工业产品 399

二 轻工业产品 400

第三节 名优特产品选介 401

第四章 建筑业 403

第一节 建筑队伍 403

第二节 建筑设计 407

第三节 质量监督 408

第四节 经营管理 408

第一节 概况 409

第一章 商业结构 409

卷十四 商业 409

一 私营店铺 411

第二节 网点 411

二 集体店社 416

三 国营企业 420

第三节 市场 423

一 县城集市 423

二 专业市场 424

三 乡村集市 426

四 物资交流会 426

五 庙会 427

第二章 商品购销 428

一 工业品 428

第一节 购进调入 428

二 农产品 429

三 废旧物资 434

第二节 储运 435

一 仓储设施 435

二 货物调运 436

第三节 销售调出 436

一 工业品 436

二 农产品 438

第三章 对外贸易 440

第一节 简况 440

第二节 扶持生产 440

第三节 出口产品简介 441

第四章 饮食服务 442

第一节 饮食业 442

一 概况 442

二 风味小吃 443

第二节 服务业 444

卷十五 外事旅游 447

第一章 外事 447

第一节 机构 447

第二节 外事接待 447

二 学术交流 448

一 参观访问 448

四 技术培训 449

五 提供援助 449

三 科学考察 449

六 经贸洽谈 450

第三节 出国活动 450

一 考察学习 450

二 洽谈业务 451

三 引进技术设备 451

四 援助外国 451

第二章 侨务港澳台工作 452

第一节 机构 452

第二节 归侨 侨眷 港澳台属 452

第三节 落实政策 453

第三章 旅游 455

第一节 场所 455

一 景区 455

四 黄河特殊游 456

二 参观访问点 456

五 沙漠特殊游 456

三 中卫—沙坡头—石空大寺三日游 456

二 县城—沙坡头—水车—小湖岗子一日游 456

一 沙坡头半日游 456

第二节 游路 456

六 蒸汽机车摄影游 457

一 生活接待 457

二 交通设施 457

三 专项游乐 457

第三节 服务 457

第四章 游踪纪略 458

第一节 国内要人来卫 458

第二节 国际友人访卫 459

第三节 游踪题咏 461

第一节 体制 463

第一章 财政 463

卷十六 财税金融 463

二 利润税收 464

一 田赋丁银 464

第二节 收入 464

三 上级补助 465

四 预算外收入 465

第三节 支出 466

第四节 债券 468

一 公债 468

二 国库券 469

第二章 税务 470

第一节 赋税 470

第二节 农业税 471

第三节 工商税 473

一 税制演变 473

二 国家税收 474

三 地方税收 477

第四节 税收管理 479

一 税务机构 479

二 征收管理 480

第三章 金融 482

第一节 机构 482

一 流通货币 484

第二节 货币 484

二 现金管理 485

第三节 存款储蓄 486

一 存款 486

二 储蓄 487

第四节 贷款 489

一 农业信贷 489

二 工商信贷 491

三 典当 493

第六节 保险 494

第五节 基建拨款与贷款 494

卷十七 中国共产党中卫县组织 497

第一章 活动决策 497

第一节 早期活动 497

第二节 建国后重大决策纪略 499

二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499

三 人民公社化 500

四 “文化大革命” 501

五 改革开放 502

第一节 县委机关 505

一 办公室 505

二 组织部 505

三 宣传部 505

第二章 组织机构 505

四 统战部 507

第二节 基层组织 507

第三节 历次党代会 508

第三章 党务 515

第一节 干部管理 515

第二节 思想建设 516

第三节 统战工作 517

第四节 信访工作 518

第五节 纪律检查 519

卷十八 党派群团 521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中卫县党部 521

第一节 组织机构 521

第二节 党务 522

第三节 政务 523

一 国民政府中卫县参议会 523

二 县政府政事纪略 524

第四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525

第二章 民主党派 527

第一节 民革中卫县委员会 527

第二节 民盟中卫县总支委员会 528

第五节 九三学社中卫县支社委员会 529

第四节 农工民主党中卫县支部委员会 529

第三节 民建宁夏区委会直属中卫支部 529

第三章 群众团体 531

第一节 工人组织 531

一 县总工会 531

二 主要活动 531

一 农民协会 532

二 贫下中农协会 532

第二节 农民组织 532

三 农会委员会 533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533

一 共产主义青年团 533

第四节 妇女组织 535

一 组织 535

二 少年先锋队 535

二 主要活动 536

附 天足会 妇救会 537

第五节 工商界组织 537

一 商务会 537

二 工商业联合会 538

三 个体劳动者协会 539

第六节 科学技术组织 539

第七节 文化组织 540

第八节 黄埔同学会 540

卷十九 政权 政协 543

第一章 权力机构 543

第一节 代表选举 543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会议 544

一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544

二 人民代表大会 546

一 实行监督 551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51

二 决定重大事项 任免干部 552

三 联系人民代表 552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会议 553

四 办理议案、意见和建议 553

第五节 基层政权 554

第二章 行政机构 556

第一节 卫署 县衙 县政府 556

一 卫署 556

二 县衙 556

三 县政府 556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 562

一 机构设置 566

二 派出机构 569

第三节 县革命委员会 569

第四节 政务纪略 572

一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572

二 恢复发展生产 572

三 兴办工业 572

六 计划生育 573

四 农田建设 573

五 开发新灌区 573

十 重教兴学 574

七 发展乡镇企业 574

九 制订国民经济计划规划 574

八 改善城镇基础设施 574

第三章 司法机构 576

第一节 检察院 576

一 机构 576

二 业务 576

第二节 法院 577

一 机构 577

二 审判制度 578

三 审判业务 579

第四章 参政议政机构 581

第一节 政协中卫县委员会 581

第二节 历届委员会议 581

第三节 主要活动 584

第一章 民政 587

一 拥军支前 587

卷二十 民政劳动人事 587

第一节 拥军优属 587

二 优待军属 588

第二节 抚恤优待 588

一 国家抚恤 588

二 定期定量补助 589

三 群众优待 590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 590

一 复员转业退伍军人 590

三 军地两用人才 591

第四节 救灾济贫 591

二 离退休军干 591

一 生产自救 592

二 社会救济 592

三 农村扶贫 593

一 养济院 594

二 敬老院 福利院 594

三 残疾人福利 594

第五节 社会福利 594

四 收容遣送 595

五 殡葬服务管理 595

第六节 移民安置 596

第七节 吊庄搬迁 596

一 简况 597

第一节 劳动就业 597

第二章 劳动人事 597

二 就业制度 598

一 队伍状况 598

第二节 职工队伍 598

二 行业分布 599

第三节 职官干部 600

一 干部来源 600

二 队伍结构 601

第四节 人事管理 602

一 定编定员 602

二 职工调配 603

三 教育培训 604

五 离休 退休 605

四 考核奖惩 605

第三章 工资福利 607

第一节 工资制度 607

一 俸禄制 607

二 供给制 607

三 工资制 607

二 工资改革 608

一 工资调整 608

第二节 工资调改 608

第三节 福利补贴 609

一 福利工资 609

二 专项津贴 610

第一节 安全生产 612

第二节 劳动保险 612

第四章 劳动保护 612

第三节 女工保护 613

一 县级机构 615

第一节 机构 615

第一章 公安 615

卷二十一 公安司法 615

二 基层治保组织 616

第二节 社会治安 617

一 清查登记旧人员 617

二 剿匪 镇反 肃反 617

三 禁毒 禁赌 禁娼 619

四 取缔反动会道门 620

五 “严打”斗争 621

二 户籍管理 622

第三节 治安管理 622

一 四类分子改造 622

三 综合治理 623

四 其他管理 623

第四节 武警 624

一 警察队 624

二 警卫队 公安队 624

三 保安队 624

第五节 消防 625

二 劳改队 628

一 狱所 628

第六节 看守 劳改 628

第二章 司法行政 629

第一节 机构 629

第二节 律师事务 629

一 法律顾问 629

二 律师代理 629

三 辩护 629

四 咨询 服务 629

第三节 公证业务 630

第四节 民事调解 630

第五节 法制宣传 631

第三章 行政法制 632

第一节 政府法制 632

一 法制法规 632

第二节 行政监察 633

二 执行监督 633

一 监察体制 633

二 案件查处 634

第一章 兵要地志 635

第一节 设施 635

一 关梁要隘 635

二 长城 635

卷二十二 军事 635

三 烟墩 塘驿 636

四 城堡 碉堡 637

五 军备 仓储 638

六 防空设施 639

一 明代驻军 639

第二节 驻军 639

二 清代驻军 640

三 民国驻军 641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军 642

第一节 军防机构 643

三 县人民武装部 643

一 民团总局 巡警总局 643

二 县人民武装委员会 643

第二章 地方武装 643

第二节 武装组织 645

一 民团 645

二 保卫团 645

三 护路队 645

四 壮丁队 646

五 国民兵 646

第三章 兵役 647

第一节 兵役制度 647

一 募兵制 647

二 征兵制 647

三 志愿兵制 647

四 义务兵制 647

五 预备役制 647

一 募兵 648

第二节 募兵征兵 648

二 征兵 649

三 志愿兵 义务兵 649

第四章 民兵 652

第一节 民兵组建 652

第二节 装备 训练 653

一 武器装备 653

第三节 活动 654

一 民兵代表会 654

二 军事训练 654

二 重要事件 655

第五章 兵事纪要 657

第一节 古代战事 657

第二节 近现代战事 658

卷二十三 教育 663

第一章 旧式教育 663

第一节 儒学 663

第二节 书院 663

第三节 私塾 664

第四节 社学 义学 664

一 社学 664

二 义学 665

第二章 学前教育 666

第一节 概况 666

第二节 保教工作 668

一 县幼儿园 669

第三节 幼儿园(所)选介 669

二 商业局幼儿园 670

三 大河机床厂托儿所 670

四 县职工幼儿园 670

第三章 小学教育 671

第一节 学校 671

一 学制 685

二 课程 685

第二节 教务 685

三 教学 686

第三节 学校选介 689

一 应理小学 689

二 应理女校 689

五 镇罗小学 690

四 莫楼小学 690

三 端甫学校 690

六 梁水园小学 691

第一节 学校 692

第四章 中学教育 692

第二节 教务 695

一 学制与课程 695

二 教学 696

第三节 学校选介 699

一 中卫中学 699

二 中卫一中 700

二 学制与课程 701

第五章 专业教育 701

第一节 师范教育 701

一 概况 701

三 学校简介 702

第二节 职业教育 703

一 概况 703

二 课程与教学 704

第三节 成人教育 705

一 农民教育 705

二 职工教育 707

第六章 行政管理 708

第一节 体制 708

第二节 师资 709

一 聘任考核 709

二 教师队伍 709

第三节 经费 711

一 状况 713

第一节 科技人才 713

第一章 科技事业 713

卷二十四 科技 713

二 结构 714

第二节 民间人才 715

第一节 机构 717

一 专业机构 717

第二章 科技组织 717

二 管理机构 718

第二节 专业学会协会 719

第三章 科技工作 723

一 良种引进推广 723

第一节 科技推广 723

二 先进技术推广 724

三 新式农机具推广 728

第二节 科普活动 728

一 科技知识宣传 728

二 实用技术培训 729

三 青少年科普活动 729

第三节 科技咨询 730

一 气象测报 731

第五节 科技测报 731

第四节 科技交流 731

二 水文测报 732

三 地震监测 732

第四章 科技成果 734

第五章 科技管理 752

第一节 管理体制 752

第二节 项目管理 752

一 计划编制 752

二 实施管理 753

第三节 成果管理 754

一 成果鉴定 754

二 成果奖励 754

三 成果推广 755

第四节 人才管理 755

一 概况 755

二 职称评定 756

三 政策落实 757

第一章 防疫保健 759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759

卷二十五 医药卫生 759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761

一 甲状腺肿 761

第三节 妇幼保健 762

一 妇女保健 762

二 氟中毒 762

二 儿童保健 763

第四节 爱国卫生 763

第二章 医疗机构 765

一 县人民医院 765

第一节 县属医院 765

二 县中医院 766

三 永康中心卫生院 766

四 县卫生防疫站 766

五 县妇幼保健所 767

第二节 乡(镇)卫生院 767

第三节 村卫生所 768

第五节 个体诊所 769

第四节 其他卫生所(室) 769

第一节 中医 771

第三章 医疗 771

第二节 西医 774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775

第三节 合作医疗 777

第四章 医疗制度与经费 777

第一节 自费医疗 777

第二节 公费医疗 777

第五节 卫生经费 778

第四节 劳保医疗 778

第五章 医药 784

第一节 药材 784

一 主要中药材 784

二 加工利用 785

第二节 药政 785

卷二十六 文化体育 787

第一章 群众文化 787

第一节 组织网络 787

一 县文化馆 787

二 乡镇文化站 788

一 社火 792

第二节 社火 灯火 庙会 792

四 职工俱乐部 792

三 村户文化室 792

二 灯火 793

三 庙会 794

第三节 文艺会演 795

第二章 著述 796

第一节 文学创作 796

一 队伍 796

二 创作 796

第二节 民间文学 800

二 谚语 801

三 歌谣 801

第三节 史志 801

一 古代方志 801

一 传说与故事 801

二 现代方志 802

三 组织史 802

一 班社 剧团 805

第一节 戏剧 曲艺 805

第三章 艺术 805

二 皮影 806

三 曲艺 806

第二节 音乐 舞蹈 806

一 音乐 806

二 舞蹈 807

二 书法 808

一 美术 808

第三节 美术 书法 摄影 工艺 808

三 摄影 809

四 工艺 809

第四节 电影 811

一 电影放映 811

三 影片发行 811

二 电影院 811

第四章 图书 档案 813

第一节 图书 813

一 发行 813

二 借阅 814

第二节 档案 815

一 馆藏 815

二 利用 816

一 遗址 817

第五章 文物 817

第一节 遗址墓葬 817

二 墓葬 818

一 睡佛寺石窟 819

二 苏武庙石窟 819

三 高庙 819

第二节 古建筑 819

四 鼓楼 820

五 香岩寺 820

七 宏佛寺 820

八 羚羊寺 820

第三节 岩画 碑刻 820

一 岩画 820

六 老君台 820

二 碑刻 821

第四节 馆藏文物 821

四 瓷器 822

五 钱币 822

三 铜器 822

二 陶器 822

一 石器 822

第五节 文物保护 823

第六章 新闻 824

第一节 报刊 824

一 县广播站 824

第二节 广播通讯 824

二 乡镇广播网 825

四 通讯员 825

三 县广播电台 825

第三节 电视 826

一 县差转台 826

二 县转播台 827

三 县电视台 827

四 甘塘差转台 827

第一节 组织机构 828

一 县体育运动委员会 828

二 县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828

三 体育群团 828

第七章 体育 828

第二节 群众体育 829

一 传统体育 829

二 职工体育 830

四 学校体育 831

三 农民体育 831

五 其他体育 834

第三节 体育竞赛 835

二 省(区)运动会 835

一 县级运动会 835

三 全国单项竞赛 836

四 破自治区记录 837

第四节 设施经费 839

一 设施 839

二 经费 839

一 季节劳作 841

第一章 生产习俗 841

第二节 务农习俗 841

第一节 从业传统 841

卷二十七 民情风俗 841

二 农田耕种 842

三 放牧养畜 842

第三节 工商建筑 842

一 从师学艺 842

二 经商习俗 842

三 建房修宅 843

第一节 婚嫁 844

第二章 人生礼仪 844

第二节 丧葬 845

第三节 喜庆 846

一 过满月 846

二 庆寿 846

三 拢寿材 846

四 店铺开业 846

二 祭礼 847

一 起居 847

第四节 起居 祭礼 847

第五节 禁忌 848

第三章 时岁节日 849

第一节 农历节日 849

一 春节 849

二 元宵节 849

八 腊八日 850

七 重阳节 850

五 乞巧节 850

三 二月二 850

四 端阳节 850

六 中秋节 850

五 六·一国际儿童节 851

八 九·十教师节 851

六 七·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851

七 八·一建军节 851

四 五·四青年节 851

三 五·一国际劳动节 851

二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851

一 元旦 851

第二节 公历节日 851

九 十·一国庆节 852

第四章 生活习俗 853

第一节 服饰 853

一 衣着 853

二 鞋帽 853

三 发型 首饰 853

四 酒茶饮料 854

三 点心 854

一 家常便饭 854

第二节 饮食 854

二 宴席 854

三 照明 855

四 取暖 炉灶 降温 855

五 吸烟 855

二 车乘 855

第三节 用器 855

一 家具 855

二 尊老爱幼 857

一 助人为乐 857

第五章 风尚 陋习 857

第一节 传统美德 857

第二节 当代新风 858

一 男女平等 858

二 民族团结 858

三 拥军爱民 859

四 五讲四美 859

四 求神治病 860

一 烧纸许愿 860

三 看风水 860

二 算卦求签 860

第三节 陋俗劣习 860

五 吸毒 861

六 赌博 861

七 嫖娼 861

第六章 宗教 862

第一节 道教 862

第二节 佛教 862

第四节 伊斯兰教 864

第三节 基督教 864

第五节 天主教 866

卷二十八 方言 869

第一章 概况 869

第一节 形成 区划 869

一 形成 869

二 区划 870

三 两区语言比较 871

第二节 方言特点 874

一 没有前鼻韵母 874

二 韵位变体 874

三 读音不定 874

四 融合各地方言词汇 874

六 语法特征 875

五 保留元明清古白话词语 875

第一节 语音系统 877

一 声母 877

第二章 语音 877

二 韵母 877

三 声调 878

五 声韵和调的配合关系 879

四 声韵配合关系 879

第二节 语音变化 880

一 变调 880

二 轻声 881

三 文白异读 881

第三章 方言词语 885

第一节 天文 地理 时间 885

第二节 农事 动植物 房舍 887

第三节 人品 亲属 身体 病痛 891

第四节 衣服 饮食 风俗 文化 895

第五节 动作 性状 称代 899

第六节 其他 901

第四章 语法特点举例 904

第一节 词缀 904

一 前缀 904

二 后缀 905

二 “给”的用法 906

一 “整”的用法 906

第二节 特殊词语用法 906

一 时态表示法 907

第三节 时态及其它 907

三 “好”“早是”“给起”用法 907

二 补语表示法 908

三 割裂词现象 909

人物 911

一 人物传略 911

二 人物简录 949

三 人物名表 958

附录 979

一 卫宁分县纪实 979

二 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与国民党八十一军和平解决协定 980

三 县界纠纷处理协议文件 981

四 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件 986

五 文录杂记 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