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序 1
第一节 北宋哲学的历史背景 1
第二节 北宋哲学的思想渊源 13
第三节 北宋学校科举制度的变化对北宋哲学的影响 20
第四节 北宋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北宋哲学的影响 25
第五节 北宋哲学思想的演变 31
概说 43
第一章 邢昺、张景的哲学思想 44
第一节 邢昺的天命思想 44
第二节 孙奭 张景的反天命思想 49
第二章 佛、道哲学思想 57
第一节 佛教 57
第二节 道教 69
概说 74
第三章 范仲俺的哲学思想 75
第一节 范仲淹的生平和著作 75
第二节 “禀一气”的自然观 79
第三节 “克学而神晤”的认识论 85
第四节 范仲淹的历史观 93
第四章 胡瑷的哲学思想 102
第一节 胡瑗的生平和著作 102
第二节 “一元之气”的自然观 108
第三节 明体达用之学 113
第四节 “天所禀之性”的人性论 117
第五节 胡瑗与孙复的关系和历史地位 121
第五章 欧阳修的哲学思想 130
第一节 欧阳修的生平和著作 130
第二节 “天人相分”、“精气之聚”的自然观 135
第三节 “运而不已”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147
第四节 欧阳修的历史观 151
第六章 李觏的哲学思想 157
第一节 李觏的生平和著作 157
第二节 阴阳合而五行生的宇宙生成说 164
第三节 “习之是,见之广”的认识论 169
第四节 “救弊之术莫大乎通变”的方法论 174
第五节 吉凶由人的改革论 182
第六节 李觏对刘牧《易数钩隐图》的批判 185
概说 195
第七章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上) 196
第一节 王安石的生平和著作 196
第二节 “万物同一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202
第三节 “耦中有耦”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208
第四节 “以思为主”“明夫致用”的认识论 213
第五节 “性本情用”的人性论 226
第八章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下) 237
第六节 “可革则革,不足循守”的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237
第七节 荆公新学的时代作用和历史地位 246
第八节 王安石后学一一龚原 262
第九节 王安石后学一一王雱 282
第九章 吕惠卿的哲学思想 300
第一节 吕惠卿的生平和著作 300
第二节 “通天下一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305
第三节 “成理不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314
第四节 “天下均平”的社会历史观 320
第十章 沈括的哲学思想 330
第一节 沈括的生平和著作 330
第二节 万物“皆主于气”的自然观 334
第三节 “事非前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338
第四节 “物盈则变”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345
第五节 沈括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