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名学史 3
目录 3
第一编 历史背景 13
第二编 孔子的逻辑传略 27
第一章 孔子的问题 28
第二章 易经 32
第三章 象或者“意象” 37
第四章 辞或者判断 42
第五章 正名与正辞 45
第三编 墨翟及其学派的逻辑 51
第一卷 导言 51
第二卷 墨翟的逻辑 59
第三卷 别墨的逻辑 75
第一章 自然进化论 110
第四编 进化和逻辑 110
第二章 庄子的逻辑 115
第三章 荀子 121
第四章 荀子(续) 128
第五章 法治逻辑 136
结束语 150
中国古代哲学史 155
序蔡元培 155
再版自序 157
《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版自记 158
第一篇 导言 163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185
第一章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185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 190
第三篇 老子 193
第四篇 孔子 208
第一章 孔子略传 208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 209
第三章 易 213
第四章 正名主义 222
第五章 一以贯之 231
第五篇 孔门弟子 242
第六篇 墨子 255
第一章 墨子略传 255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 260
第三章 三表法 265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269
第七篇 杨朱 275
第一章 《墨辩》与别墨 281
第八篇 别墨 281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286
第三章 论辩 291
第四章 惠施 309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314
第六章 墨学结论 323
第九篇 庄子 326
第一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326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333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 343
第一章 《大学》与《中庸》 343
第二章 孟子 348
第十一篇 荀子 358
第一章 荀子 358
第二章 天与性 361
第三章 心理学与名学 369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学的终局 382
第一章 前三世纪的思潮 382
第二章 所谓法家 395
第三章 古代哲学之中绝 410
附录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此处存目,已收入《胡适文集》第2册《胡适文存》卷二) 410
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 410
第一章 齐学 423
一、思想混合的趋势 423
二、齐学的正统 427
三、阴阳家的支流 437
四、齐学与神仙家 438
五、齐学与黄老之学 440
第二章 杂家 446
一、杂家与道家 446
二、《吕氏春秋》的贵生主义 448
三、《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 453
第三章 秦汉之间的思想状态 470
一、统一的中国 470
二、李斯 476
三、陆贾 481
四、叔孙通 490
第四章 道家 494
一、道家的来源与宗旨 494
二、七十年的道家政治 502
第五章 淮南王书 508
一、淮南王和他的著书 508
二、论“道” 512
三、无为与有为 520
四、政治思想 531
五、出世的思想 538
六、阴阳感应的宗教 549
第六章 统一帝国的宗教 556
一、统一以前的民族宗教 556
二、秦帝国的宗教 560
三、汉帝国初期的宗教 564
四、汉文帝与景帝 566
五、汉武帝的宗教 568
六、巫蛊之狱 577
第七章 儒家的有为主义 583
一、无为与有为 583
二、汉初儒生提出的社会政治问题 589
三、《王制》 598
四、董仲舒与司马迁——干涉论与放任论 603
五、儒生的汉家制度 608
附录 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淮南王书》序 616
中国中古思想小史 629
第一讲 中古时代 629
第二讲 齐学 630
第三讲 统一帝国之下的宗教 632
第四讲 道家 633
第五讲 儒教 637
第六讲 王充 643
第七讲 中古第一期的终局 645
第八讲 佛教 648
第九讲 佛教的输入时期 651
第十讲 佛教在中国的演变 653
第十一讲 印度佛教变为中国禅学 657
第十二讲 禅学的最后期 663
附录 中古思想史试题 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