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 3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3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3
一 “教育”的词源 4
二 “教育”的定义 5
三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8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1
一 教育的起源 11
二 教育的发展 16
三 现代教育的特征 31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5
一 教育学的概念及对象 35
二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8
三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51
复习思考题 54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 55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性 56
一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57
二 教育的生产性 57
三 教育的历史性 58
四 教育的阶级性 58
五 教育的民族性 59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60
一 教育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 60
二 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63
第三节 教育与经济基础 66
一 经济基础是制约教育的中介因素和力量 67
二 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复制、强化、削弱和消解作用 69
第四节 教育与政治制度 70
一 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和决定 70
二 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72
第五节 教育与文化 75
一 文化的定义 75
二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77
三 教育的文化功能 80
第六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86
一 教育发展的继承性 86
二 教育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87
复习思考题 89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90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91
一 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 91
二 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 92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97
一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98
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01
三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03
第三节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107
一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10
二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111
三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12
四 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 113
第四节 人的可教育性和人对教育的需要性 114
一 人的可教育性 114
二 人对教育的需要性 120
复习思考题 123
第四章 教育制度 124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124
一 教育制度的内涵 124
二 教育制度的类型 127
三 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 129
第二节 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 132
一 西方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132
二 西方现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及发展 134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新发展 141
第三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46
一 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146
二 我国现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49
三 新时期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改革 156
复习思考题 160
第五章 教育目的 161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念辨析 162
一 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 162
二 教育目的及其相关范畴的比较 163
三 教育目的的功能 165
第二节 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166
一 神学教育目的论 166
二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167
三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169
四 教育无目的论 17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73
一 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基本观点 174
二 人的片面发展状况和全面发展可能性的物质基础 175
三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178
四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80
第四节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83
一 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184
二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86
第五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89
一 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 189
二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91
三 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193
复习思考题 195
第六章 教育内容 196
第一节 教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 197
一 社会状况及其发展 197
二 文化与科技发展 198
三 教育对象的实际 199
四 教师的价值观、学识水平和人格特征 200
第二节 德育 202
一 德育与德育的功能 202
二 我国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213
第三节 智育 221
一 智育与智育的意义 221
二 智育的任务和内容 225
第四节 体育 230
一 体育与体育的意义 230
二 体育的任务和内容 234
第五节 美育 238
一 美育概念 238
二 美育功能及其拓展 240
三 美育的任务与内容 243
复习思考题 249
第七章 教育过程与方法 250
第一节 教育过程 251
一 对教育过程概念的理解 251
二 教育过程的阶段与矛盾运动 253
三 教育过程实现的基本途径 262
第二节 教育方法及其选择 263
一 教育方法概念 264
二 教育方法的选择 265
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教育方法 268
一 教育方法的分类 268
二 几种主要的教育方法 269
三 教育方法的优化组合 275
复习思考题 276
第八章 教师与学生 277
第一节 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 277
一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277
二 关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几种看法 278
三 社会主义教育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和平等的 280
第二节 教育活动中的教师 282
一 教师的作用及教师职业的变化 282
二 教师的任务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286
三 教师的素养 290
第三节 教育活动中的学生 300
一 学生概述 300
二 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303
三 高中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308
复习思考题 312
第九章 学校、家庭与社会 313
第一节 家庭教育 313
一 家庭教育的意义 313
二 家庭教育的特点 315
三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316
第二节 社会教育 319
一 社会教育的意义 319
二 社会教育的途径和形式 321
第三节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326
一 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 326
二 家庭、社会、学校应齐心协力,互相支持 327
三 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 328
四 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329
复习思考题 331
后记 332
附:教育学原理自学考试大纲 335
《自学考试大纲》出版前言 335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337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338
Ⅲ.有关问题的说明与实施要求 362
《自学考试大纲》后记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