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形态的历史发展 1
一、什么是哲学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二、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5
三、哲学基本形态的历史发展 1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本质和功能 1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1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系体 20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2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3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3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3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44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44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49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51
第一节 物质 51
一、物质概念的历史发展 51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54
第二节 运动 57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57
二、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60
三、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62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 64
一、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表现方式 64
二、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67
三、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69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70
第四节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70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72
三、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 74
四、世界统一于物质 76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83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83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83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86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89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89
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92
三、意识和人工智能 96
第三节 意识的结构和作用 99
一、意识的结构 99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01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105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05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05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108
三、普遍联系和系统方法 110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11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发展 111
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4
三、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116
四、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9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普遍规律和范畴的科学体系 121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121
二、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 123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25
第一节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28
一、矛盾即对立统一 128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128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29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34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37
一、矛盾的普遍性 137
二、矛盾的特殊性 139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41
第三节 矛盾的复杂性及其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145
一、矛盾的复杂性 145
二、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149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51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 152
第一节 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152
一、质 152
二、量 155
三、度 158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60
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60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61
第三节 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164
一、质量互变的客观普遍性 164
二、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166
三、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170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73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 173
一、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173
二、否定的辩证本性 175
三、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178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80
一、事物的运动是阶段性与过程性的统一 180
二、事物的运动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84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88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88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形式的特殊性 190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94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194
一、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94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97
三、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200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202
一、事物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02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203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207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208
一、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208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213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215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 216
一、客观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16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218
三、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221
第五节 本质和现象 222
一、事物的本质和现象 222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223
三、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226
第九章 认识的基础、本质和结构 22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28
一、认识和认识论 228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230
第二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36
一、科学的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236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44
第三节 认识的本质 248
一、历史上与现实中的认识本质说评析 248
二、认识是主体思维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反映 250
第四节 认识系统的结构 253
一、认识主体 253
二、认识客体 259
三、认识中介 261
第十章 认识的过程与方法 266
第一节 认识的辨证过程 266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66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74
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77
第二节 思维的类型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281
一、思维的基本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281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284
第十一章 真理与价值 294
第一节 真理 294
一、真理及其特性 294
二、真理与谬误 299
三、检验真理的标准 302
第二节 价值 307
一、价值及其特性 307
二、价值评价 312
三、价值观念与社会生活 316
四、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318
第三节 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 321
一、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的一致性 321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321
三、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23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325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325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使社会历史观成为科学 325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329
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31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中的革命变革 335
第二节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40
一、劳动发展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340
二、两种生产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345
三、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 347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53
一、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和方法论的含义 353
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认识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原则 354
第一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59
一、生产力及其构成 359
第十三章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机制 359
二、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365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71
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75
第二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375
一、经济基础及其构成 375
二、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380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84
四、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87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 388
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388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及其更替 389
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 393
四、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396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399
一、阶级的起源、实质和阶级的历史发展 399
第十四章 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 399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03
三、我国现阶级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406
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408
第二节 国家 409
一、国家的起源、本质和国家的历史发展 409
二、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412
三、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414
第三节 社会革命 418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418
二、社会革命的条件、类型和形式 420
三、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的关系 424
四、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关系 425
一、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社会意识 428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结构 428
第十五章 社会意识 428
二、个人意识、群体意识和社会意识 429
三、社会心理、社会观念和社会意识形式 431
四、社会意识形式的两种基本类型 433
第二节 社会意识诸形式 434
一、社会意识诸形式的特点 434
二、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联系 440
三、科学与教育 441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和功能 449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449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50
三、社会意识的功能 453
四、正确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455
第四节 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建设 457
一、文明的科学含义 457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62
第一节 人的本质 465
一、人的本质观的历史演变 465
第十六章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465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472
第二节 人的价值 484
一、人的价值观的历史演变 484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观 486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89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93
一、在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493
第十七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493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决定作用 496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500
第二节 个人的历史上的作用 503
一、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503
二、历史人物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506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509
第三节 个人和群众的关系 511
一、个人和集体 511
二、领袖和群众 513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16
第一节 社会进步 520
一、社会进步是客观的规律性的现象 520
第十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类解放 520
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社会进步观 521
三、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 523
第二节 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理想境界 527
一、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 527
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的途径 530
三、人类解放实现的尺度--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538
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