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3
第一章 外感与杂病的学术源流 3
第一节 伤寒学说 3
第二节 温病学说 6
第三节 脏腑经络学说 10
第二章 外感病 14
第一节 外感病的概念 14
第二节 外感病的病因和发病 15
第三节 外感病的主要辨证方法 21
第四节 外感病的防治原则 25
第三章 杂病 30
第一节 杂病的概念 30
第二节 杂病的病因病机 31
第三节 杂病的主要辨证方法 36
第四节 杂病的防治原则 37
第四章 辨证思维与学习方法 40
第一节 辨证思维方法 40
第二节 学习方法 48
各论 53
上篇 外感病证治 53
第五章 六经病本证证治 53
第一节 太阳病本证 53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61
第三节 少阳病本证 67
第四节 太阴病本证 70
第五节 少阴病本证 72
第六节 厥阴病本证 78
第六章 卫气营血证治 83
第一节 卫分证 83
第二节 气分证 88
第三节 营血分证 107
第四节 邪热伤阴证 112
第七章 六经病变证证治 120
第一节 热证 120
第二节 水气内停证 124
第三节 蓄血证 127
第四节 脾虚证 130
第五节 阴阳两虚证 132
第六节 结胸证 134
第七节 痞证 137
第八节 阳明发黄证 142
第九节 合病、并病证 144
第十节 厥逆证 150
第八章 霍乱与差后劳复病证治 154
第一节 霍乱病证 154
第二节 差后劳复证 157
下篇 杂病证治 163
第九章 脏腑病证治 163
第一节 惊悸病 163
第二节 胸痹(心痛)病 166
第三节 肺痿病 173
第四节 肺痈病 175
第五节 咳嗽上气病 178
第六节 腹满病 184
第七节 寒疝病 193
第八节 宿食病 197
第九节 呕吐哕病 199
第十节 下利病 206
第十一节 黄疸病 211
第十二节 肠痈病 219
第十三节 小便不利、淋病 221
第十四节 虚劳病 226
第十五节 消渴病 232
第十六节 百合病 235
第十七节 脏躁病 240
第十八节 奔豚气病 242
第十章 经络病证治 247
第一节 历节病 247
第二节 肾着病 249
第三节 肝着病 249
第四节 中风病 250
第十一章 气血津液病证治 252
第一节 痰饮病 252
第二节 水气病 260
第三节 血证 269
第四节 血痹病 272
第五节 梅核气病 273
第十二章 妇人病证治 275
第一节 妊娠病 275
第二节 产后病 281
第三节 妇人杂病 287
附录一 参考书目 294
附录二 方剂索引 295
附录三 古今剂量折算表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