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友丛书》序 姚雪垠 1
1 群星璀璨的文学 1
2 唱着颂歌的阿里昂 5
3 美的礼赞 9
4 新版“拜仑式英雄” 13
5 人民公意与王朝更迭 17
6 第一个“多余人”典型 21
7 镶嵌在框架里的画像 25
8 枪声中诞生的一位杰出诗人 29
9 黑暗浓重年代的又一“多余人” 33
10 没有进过学校大门的天才诗人 37
11 小俄罗斯民间童话的奇葩 40
12 “含泪的笑” 44
13 双重戏剧冲突和正面人物——“笑” 48
14 包孕着矛盾的史诗 52
15 “自然派”文学 56
16 对文艺三个基本关系的系统探讨 60
17 一篇未经审查的民主出版界的优秀作品 64
18 第一部问题小说和“理性小说” 68
19 传记文学的宏篇巨制 72
20 俄国诗歌入睡时期的诗歌 76
21 农奴精神美的抒情诗 80
22 “多余人”的新典型 85
23 “屠格涅夫家里的姑娘” 90
24 两代人的历史冲突 95
25 “奥勃洛摩夫性格” 99
26 走向欧洲的俄罗斯民族戏剧 102
27 “美是生活” 106
28 “新人”剪影 111
29 文学评论的“三部曲” 116
30 俄罗斯的“奥德修纪” 120
31 “纯抒情诗人” 124
32 寄寓深思的抒情诗 129
33 《现代人》杂志编辑部的一场风暴 133
34 为什么穷人不满意《外套》而欣赏《驿站长》? 137
35 追忆人民的苦难 141
36 彼得堡的人性异化 145
37 “有毒的”天才 149
38 俄国的小犹大 154
39 为贵族少爷在生活中找寻一个位置 157
40 执著的道德探求 160
41 再现1812年俄法之战 163
42 《战争与和平》塑造人物的思想原则 167
43 长篇小说的开放式结构 170
44 三个家庭的悲剧 174
45 处在三重矛盾中的女性形象 177
46 苦苦探索社会出路的男性形象 180
47 谁“复活”了? 182
48 家长制下农民的仇恨和局限 186
49 喜剧中的悲剧和悲剧中的喜剧 190
50 可怖的第六病室 194
51 奴颜卑膝的人们 198
52 抒情喜剧 202
53 俄国文艺批评中第一个操马克思主义枪法的人 206
54 风云之际的革命号角 211
55 来自劳动人民的伟大作家 216
56 烛照草原的火星和铅般沉重的现实 221
57 从鹰到海燕 225
58 热闹戏在后台 229
59 母亲视角反射的现代工人运动 232
60 崭新的文学 235
61 革命导师精神气质的写照 241
62 丧钟为资产阶级而鸣响 245
63 给起义的人们输送军火 249
64 象征主义能讴歌十月革命吗? 253
65 文学上的“左派”幼稚病 257
66 决定性的最后一枪 263
67 农村诗人 266
68 四部开创性的长篇小说 270
69 列宁为什么对《开会迷》在艺术上持保留态度? 274
70 在阶级的事业中永生 279
71 我的革命 284
72 呈献给未来中央监委会的诗行 289
73 大浪淘沙 294
74 历史主义的光辉 297
75 向壮丽的事业奉献生命 301
76 教育和感化 304
77 家喻户晓的《卡秋莎》 307
78 历史巨变中哥萨克的命运 311
79 一颗被腐蚀的美好灵魂 314
80 农业集体化中三个共产党员的形象 318
81 又是普通人的命运 323
82 活在人们口头的诗 326
83 前线的官僚主义和克里空 329
84 一本没头没尾的战士的书 332
85 偶然邂逅的模糊期待 336
86 青年爱国壮举的两种版本 339
87 日丹诺夫的失策 343
88 和平与国际友谊颂 348
89 生活过于灿烂了 352
90 突破 356
91 保持生态平衡 359
92 解冻 362
93 矗立于舞台的列宁形象 365
94 “第四代”作家 369
95 一场旷日持久的论争 374
96 “战壕真实” 379
97 爱情和友谊的小诗 383
98 农村的新悲剧 387
99 重新表现战争中的人和事 390
100 “全景文学” 394
101 幸福的彼岸 399
102 公寓内外的反特权斗争 402
103 诗歌中的“吼”派和“悄”派 405
104 创作方法上的“开放体系” 409
后记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