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选集 3
一、舍利弗问经与宗轮论叙诸部分离始末互异 3
二、上座大众之分西域所传有三说 5
三、成实师说性 6
四、俱舍成实述上座义 6
五、牛口比丘 6
六、上座诸部各有传承 7
七、上座部分二部 7
八、小乘旧说以七纪数 8
九、小乘法中有三藏教 9
十、大众部所引经典 10
十一、大众部大乘义 10
十二、成实俱舍皆经部义 11
十三、马鸣与婆须密迦旃延子之关系 12
十五、佛在世时已有朋党 13
十四、三论宗用小乘法相 13
十六、目连湼槃 14
十七、大集经说五部 16
十八、开小成大 17
十九、佛理与庄子相通 17
二十、小乘言空处色处 18
二十一、阿毗昙心论与杂心造作年代 18
二十二、法相应机隘於法性 18
二十三、无著天亲之大乘五部经论 18
二十四、昙迁所寻唯识论 19
二十五、杂集论释阿毗达磨经 20
二十六、龙树四教 20
二十七、龙树菩萨之大乘法相 20
二十八、法相是论藏之说,法性乃经藏之说 21
二十九、三论有北地南地师说 21
三十二、禅经 22
三十一、语势 22
三十三、佛陀斯那与佛? 24
三十四、修行方便 24
三十五、少林禅业开自佛陀 24
三十六、禅宗各祖 25
三十七、萨婆多部用力在文字 26
三十八、禅法出萨婆多部 27
三十九、楞伽宗 28
四十、宝林传 29
四十一、达摩多罗与达摩 30
四十二、传灯录叙天竺三十五祖 30
四十三、马祖有二 35
四十四、曹洞与唯识学 35
四十五、保唐宣什 35
四十七、禅门师资承袭图 36
四十六、四五六祖皆分二支 36
四十八、中岳?如禅师行状 38
四十九、风穴贞禅师为七祖 39
五十、泥洹 40
五十一、相宗往生说 40
五十一、六即 41
五十二、天台判楞伽为别教 41
五十三、小乘论有菩萨 42
五十四、南北佛教 42
五十五、心无宗与道恒 42
五十六、洛克悉茗天女 43
五十七、密宗萌芽 43
五十八、佛寺画像轨式 43
五十九、金刚乘法西番传自乌佃国 44
六十二、成就剑法 45
六十一、哪吒太子 45
六十、那兰陀寺画佛像 45
六十三、密宗与易义 46
六十四、台密 46
六十五、律分五部 47
六十六、毗舍佉与胜友 49
六十七、铺三空座 49
六十八、奔荼跋达那 49
六十九、佛不怀世法 50
七十、世间 50
七十一、变易生死有四 51
七十二、证不可量 51
七十三、临儿国与浮屠经 52
七十五、梨俱吠陀无有之歌 53
七十六、释迦非否定吠陀者 53
七十四、吠陀与外道诸家 53
七十七、释家丹田 54
七十八、杜?炼师 54
七十九、道士学佛 55
八十、沙门智棱 55
八十一、道藏权舆 56
八十二、白国为阿育王後 56
八十三、海南诸国多释种 58
八十四、南诏佛法 59
汤用彤选集——往日杂稿 63
一、前言 63
二、隋唐佛学之特点 65
三、唐太宗与佛教 73
四、摄山之三论宗史略考 81
五、序 95
六、评「考证法显传」 95
大林书评 95
七、评日译「梁高僧传」 100
八、「唐贤首国师墨宝」跋 104
九、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跋 106
十、评「小乘佛教概论」 109
十一、评「唐中期净土教」 111
十二、读「太平经」书所见 115
十三、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 151
十四、「胜宗十句义论」解说 165
十五、南传「念安般经」译解 189
附录 205
十六、评近人之文化研究 205
十七、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 209
杨白衣选集 217
一、龙树『七十空性论』之研究 217
二、圆测之研究——传记及其思想特色 252
三、摄论「界颂」之研究 304
四、看话禅之研究 325
五、清代之念佛禅 345
六、世亲『三性论』之研究 363
霍韬晦选集 393
佛教的现代智慧 393
自序 395
一、佛教的现代智慧 399
二、有与空 417
三、缘起观念的开展 431
四、佛性与如来藏 445
五、佛与菩萨 457
附录一:中国佛学需要开出客观研究的风气 475
附录二:佛教法住学会成立典礼上的讲话 485
唯识五义 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