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
译者弁言 3
汉译本序 3
原序 3
第一篇 均田制的建立过程 3
第一章 均田思想和均田制度的源流 3
一 问题所在 3
二 井田说的形成 6
三 井田说的背景 12
四 汉代限田的意义 17
五 汉代公田的意义 24
六 王莽王田的意义 31
第二章 魏晋占田、课田和给客制的意义 39
一 问题所在 39
二 关于史料的性质 42
三 占田、课田制度的解释 51
四 田租、户调制的变迁 62
五 占田制、给客制及其意义 71
第三章 北魏均田制的建立 87
一 问题所在 87
二 徙民政策与计口受田制 90
三 农业政策的转变和地方政治的强化 103
四 均田、三长制的出现与豪族社会 112
五 均田制的确立过程 128
第二篇 均田制的实施 137
第四章 均田制的变迁和实际情况 137
一 问题所在 137
二 初期均田制的田地分类 141
三 初期均田制的受田对象(1)——男夫、 148
妇人=小农的土地所有 148
四 初期均田制的受田对象(2)——奴婢、 155
耕牛=大土地所有和垦田政策 155
口分田的形成和实际情况 163
五 田地分类的变化——永业田、 163
六 受田对象的变化(1)——废止妇人、 169
奴婢的受田=垦田政策的转变 169
七 受田对象的变化(2)——扩大不课口的受田 175
=人身支配的强化 175
八 官吏受田(1)——官吏永业田= 186
均田制下的按官品受田 186
九 官吏受田(2)——职田(附:公廨田) 193
=均田制下的按官品受田 193
第五章 均田制下的赋役制度 204
一 问题所在 204
二 租调的沿革和性质 207
三 从丁兵制到番役制 215
四 杂徭和课的问题 224
五 色役的沿革和作用 230
六 地税和户税 237
一 问题所在 248
第六章 均田制时代及其崩溃过程中的租佃制 248
二 唐代均田制时代的吐鲁番租佃契约的性质 254
三 吐鲁番佃人制的传统——和高昌国时代的关连 266
四 佃人制的普遍性的问题——官田、逃户荒田的租佃 277
五 从佃人制到佃户制——佃户制形成的过程 289
六 敦煌寺户的性质 301
第七章 中国古代良贱制的发展——均田制时代身份制形成过程 323
一 问题所在 323
第三篇 中国古代的身份制和土地所有制 323
二 良贱观念及奴良制度的形成 326
三 杂户、官户的由来和身份 335
四 部曲、客女的由来和身份 345
第八章 中国古代的土地所有制 357
一 问题所在 357
二 均田制下的私田与公田 362
三 私田的所有权 366
四 私田与公田的由来 373
五 山泽与荒地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