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和总体结构 1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1
1.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1
2.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过渡性 7
3.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9
4.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11
第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13
1. 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 13
2. 为什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含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构结 14
3. 企业经济组织形式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方式 16
4.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 18
5.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0
第三章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总体分析 27
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三种类型 27
2. 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总体分析的理论基础 30
3. 经济体制的总体结构或理论模型 32
4. 企业经济运行系统和机制 36
5. 政府经济管理系统和机制 42
第二篇 企业经济运行体制 48
第四章 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48
1. 所有权与经营权 48
2. 国家如何体现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 53
3. 对国家所有制的评论 56
4. 社会所有制和联合经济 60
5. 怎样看待新出现的私营企业 63
第五章 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 65
1. 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 65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变化 66
3. 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不同程度自负盈亏的理论依据 67
4. 要保护企业的“既得利益”吗? 68
5. 改变经营方式,会不会改变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 70
6. 建立合理的社会经济结构 72
1. 企业的定义 74
第六章 对企业经济运行的分析 74
2. 怎样划分企业的性质和类型 75
3. 企业现状和存在问题 77
4. 企业发展战略和任务 82
第七章 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方式和组织形式 88
1. 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协作和联合 88
2. 协作联合的形式? 91
3. 地区协作和联合 94
4. 以城市为中心的协作联合 96
5. 协作联合的趋势和动向 98
第八章 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劳动实现按比例分配的形式 102
1. 马克思的一段论述 102
2. 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劳动力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总量分配和合理流动 104
3. 生产资料的按比例分配采取什么形式 108
4. 需求大干供给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结果吗? 110
5.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局部劳动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吗? 112
1. 商品流通 114
第九章 商品市场和资金市场 114
2. 商品流通体制 116
3. 资金流通 119
4. 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的前提 120
5. 改进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管理 121
6. 发挥银行聚集资金、融通资金的作用 123
第三篇 政府经济管理体制 125
第十章 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 125
1. 城市的经济功能 125
2. 以城市为中心组织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128
3. 小城镇也可以发挥大作用 130
4. 在经济发达地区实行以市带县的领导体制 132
5. 城市管理经济也要政企分开 135
第十一章 计划管理要建立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基础上 138
1. 计划面对的现实与市场根植的土壤 138
2. 计划体制和计划管理 141
3. 国家计划和企业计划 144
第十二章 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方式 150
1. 政府和经济管理 150
2. 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152
3. 明确各级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责和权限 154
4. 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156
5. 强调综合管理和立体管理 158
6. 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 159
第十三章 经济决策体制 161
1. 宏观经济决策 161
2. 决策层次和程序 164
3. 产业决策和投资决策 167
4. 如何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169
5. 发挥“智囊团”群体参谋咨询的作用 171
1. 投资决策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地位 175
第十四章 投资决策与宏观经济效果 175
2. 判别宏观经济效果的主要标志 177
3. 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确定 179
4. 计划目标和实现手段 184
4. 投资结构 186
5. 投资决策程序 188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发展战略 190
1. 第四次工业革命 190
2. 如何突破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 192
3. 传统工业的调整和新兴工业的开拓 193
4. 什么是合理的产业结构? 196
5. 阶梯理论和地域经济发展战略 199
6. 教育、科技、生产、市场“一条龙”战略 201
第十六章 经济信息和预测 204
1. 信息和经济信息 204
2. 信息是企业的神经 207
3. 信息技术和经济信息网络 209
4. 经济预测 212
1. 不同生产方式下的经济调节形式 215
第十七章 经济调节体制 215
2. 调节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手段:经济计划、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 217
3. 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与价值规律之间的关系 220
4. 怎样发挥价格调节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作用 222
5. 怎样发挥税收、信贷调节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作用 224
6. 宏观经济调节的重点 226
第十八章 经济监督体制 229
1.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经济实行严格监督 229
2. 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加强经济监督 233
3. 经济监督机构、职能和方式 235
4. 企业自身的经济监督 239
第十九章 国家管理经济的机构设置和组织体系 242
1. 经济管理机构的现状 242
2. 垂直线条式管理体系的弊病 245
3. 经济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 248
4. 行政机构与行政性公司 251
5. 各级经济管理机构不要片面强调上下对口 254
6. 改革经济管理机构,改进机关工作作风 256
第四篇 中国经济体制的新模式 257
第二十章 对我国经济体制的历史分析 257
1. 第一阶段 257
2. 第二阶段 260
3. 第三阶段 263
4. 两种经济体制模式 265
1. 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268
第二十一章 从传统体制向新经济体制的转变 268
2. 为经济体制转置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272
3. 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层次 276
4. 转变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 282
第二十二章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287
1.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287
2.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认真总结我国自己的历史经验 290
3.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93
4. 中国式的新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