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网络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 1
1.2 网络管理与控制的目标和任务 2
1.3 现代网络管理与控制理论 5
1.3.1 网络性能分析理论 5
1.3.2 网络控制理论 7
1.3.3 网络的可靠性理论 9
1.3.4 网络故障诊断与自愈理论 10
1.3.5 网络信息安全理论 11
1.3.6 网络优化理论 12
1.3.7 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理论 13
1.4 现代网络管理与控制技术 15
1.4.1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技术 15
1.4.2 数据库技术 17
1.4.3 计算机仿真技术 19
1.4.4 智能技术 21
1.4.5 国际标准 23
第2章 关键问题及其理论与技术 27
2.1 业务量控制 27
2.1.1 过负荷及其影响 27
2.1.2 电路交换网的业务量控制 30
2.1.3 分组交换网的拥塞控制 33
2.1.4 ATM交换网的业务量控制 36
2.2 路由选择 39
2.2.1 路由选择的作用 39
2.2.2 电路交换网的路由选择 39
2.2.3 分组交换网的路由选择 47
2.2.4 ATM交换网的路由选择 51
2.3 网络信息安全 58
2.3.1 数据加密标准(DES) 58
2.3.2 公开钥密码体制 66
2.3.3 认证系统 69
2.3.4 ISO信息安全体系标准 70
第3章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73
3.1 OSI系统管理体系结构 73
3.1.1 传统的网络管理方法 73
3.1.2 进化型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74
3.1.3 OSI系统管理体系结构 77
3.1.4 系统管理的支持服务 80
3.2 公共管理信息协议(CMIP) 83
3.2.1 管理信息通信 83
3.2.2 公共管理信息服务(CMIS) 83
3.2.3 公共管理信息协议(CMIP) 86
3.3 SNMP体系结构 90
3.3.1 TCP/IP网络管理的发展 90
3.3.2 SNMP基本框架 92
3.3.3 SNMPv2功能 95
3.3.4 SNMPv2的安全性 106
3.4 SNMP与CMIP管理体系的比较 113
3.4.1 比较标准 113
3.4.2 信息结构 114
3.4.3 管理功能 125
3.4.4 低层通信 125
3.4.5 总结 127
第4章 OSI管理信息结构 128
4.1 管理信息模型 128
4.1.1 什么是管理信息 128
4.1.2 管理信息结构标准 129
4.1.3 管理信息模型 130
4.1.4 被管对象的概念 131
4.2 被管对象的定义 134
4.2.1 被管对象类 134
4.2.2 包 135
4.2.3 继承 136
4.2.4 一般被管对象定义 137
4.3 属性、操作及通报 138
4.3.1 单一属性 138
4.3.2 属性组 139
4.3.3 管理操作 139
4.3.4 通报 142
4.4 名字和包含 143
4.4.1 被管对象特性的名字和包含 143
4.4.2 名字结构和用法 144
4.4.3 局部形 144
4.4.4 全局部 145
4.4.5 命名例 146
4.4.6 名字捆绑(name binding) 146
4.5 兼容性与同质异构 147
4.5.1 要求和方法 147
4.5.2 被管对象类的变种 149
4.5.3 兼容性 150
4.5.4 尽量管理 151
4.5.5 同质异构 151
4.6 被管对象定义指南(GDMO) 152
4.6.1 GDMO的目的 152
4.6.2 对被管对象定义者的指导 153
4.7 被管对象描述法 155
4.7.1 模板 155
4.7.2 模板说明 157
4.8 被管对象类定义举例 173
4.8.1 模板的利用 173
4.8.2 模板meta语言 174
4.8.3 实例 175
第5章 电信管理网(TMN) 184
5.1 概要 184
5.1.1 TMN与电信网的关系 184
5.1.2 应用领域 185
5.1.3 TMN的基本目标 186
5.1.4 与TMN相关的功能 187
5.1.5 体系结构要求 187
5.2 TMN功能体系结构 189
5.2.1 TMN功能块 189
5.2.2 功能成分 191
5.2.3 TMN参考点 194
5.2.4 TMN的数据通信功能 195
5.2.5 TMN参考模型 196
5.2.6 外部对TMN的访问 197
5.3 TMN信息体系结构 198
5.3.1 面向对象的方法 198
5.3.2 管理者与代理者 199
5.3.3 共享的管理知识(SMK) 200
5.3.4 逻辑分层结构(L IA) 202
5.4 TMN物理体系结构 203
5.4.1 TMN构成要素 203
5.4.2 互操作接口概念 208
5.4.3 TMN标准接口 209
5.4.4 TMN协议族 211
5.4.5 参考配置和物理配置 212
5.4.6 通信功能的实现 212
5.5 TMN设计 215
5.5.1 TMN设计策略 215
5.5.2 有关概念及术语 216
5.5.3 实现TMN的体系结构 222
5.5.4 TMN功能的物理实现 228
第6章 网络管理功能 232
6.1 概述 232
6.2 配置管理 234
6.2.1 资源清单管理功能 234
6.2.2 资源开通功能 235
6.2.3 业务开通功能 238
6.2.4 网络拓扑服务功能 239
6.3 故障管理 241
6.3.1 告警监测功能 241
6.3.2 故障定位功能 242
6.3.3 电路测试 243
6.3.4 业务的恢复 243
6.4 性能管理 244
6.4.1 网络性能指标 244
6.4.2 网络性能目标的设定 245
6.4.3 性能监测(PM)功能 246
6.4.4 性能分析功能 247
6.4.5 性能管理控制功能 248
6.5 安全管理 249
6.5.1 风险分析功能 249
6.5.2 安全服务功能 251
6.5.3 告警、日志和报告功能 253
6.5.4 网络管理系统的保护功能 253
6.5.5 内部功能模块 254
6.6 计费管理 255
6.6.1 计费管理功能 255
6.7 TMN管理功能 256
6.7.1 配置管理功能 256
6.7.2 故障管理功能 258
6.7.3 性能管理 260
6.7.4 安全管理 263
6.7.5 计费管理 264
第7章 ATM网络的业务量控制与资源管理 265
7.1 理论上的讨论 265
7.1.1 概述 265
7.1.2 业务量模型 267
7.1.3 呼叫接纳控制 270
7.2 基于三级控制结构的方法 277
7.2.1 概述 277
7.2.2 三级控制结构 278
7.2.3 性能分析 284
7.3 基于网络划分的方法 286
7.3.1 网络模型 286
7.3.2 带宽管理策略 289
7.3.3 实现方案 292
7.4 基于动态资源分配的方法 294
7.4.1 资源分配 294
7.4.2 动态带宽分配 296
第8章 SDH光纤传输网络的自愈 302
8.1 概述 302
8.1.1 SDH光纤传输网络故障及自愈 302
8.1.2 自愈体系 303
8.1.3 故障恢复速度及备用容量效率 304
8.2 自动保护切换(APS) 305
8.2.1 APS的两种体系结构 305
8.2.2 APS协议 306
8.2.3 异径APS(APS/DP) 307
8.3 自愈环 307
8.3.1 自愈环(SHR) 307
8.3.2 单向自愈环(U-SHR) 309
8.3.3 双向自愈环(B-SHR) 311
8.4 分布式故障恢复 316
8.4.1 基本概念与术语 316
8.4.2 可选的路由选择算法 321
8.4.3 分布式恢复的性能测定 324
8.4.4 DRA中的容量一致性问题 326
8.4.5 分面式故障恢复算法(DRA) 331
附录 缩略语 338
参考文献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