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谟论中国传统手法医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祖谟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00904652
  • 页数:89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手法医学总论 1

目录 1

第一章 手法医学发展简史 3

第二章 按摩与推拿的概念 5

第一节 国内外的按摩是否相同 5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献上按摩、推拿、正骨、导引等专业词江出现的时代和内容 5

第三节 目前中国传统手法医学特点之我见 6

一 正骨正筋学 6

四 成人推拿学 7

五 正骨按摩学 7

三 小儿推拿学 7

二 点穴按摩学 7

六 捏筋拍打学 8

七 保健按摩学 8

八 正骨学 9

九 练功导引学 9

十 其它 9

第四节 关于中国传统手法医学名称的商榷 9

第一节 局部体温 10

第三章 医学手法的现代基础实验研究进展 10

第二节 修复软组识 11

第三节 促进血肿吸收 12

第四节 血液系统 12

第五节 循环系统 13

第六节 消化系统 14

第七节 呼吸系统 14

第八节 血内生物活性物 15

第十节 镇痛机理 16

第九节 体内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16

第四章 练功也是手法医学的基础 21

第一节 练功注意事项 21

第二节 练功禁忌 22

第三节 少林易筋经功势说明 22

一 动功(外壮功) 22

二 静功(内养功) 27

三 调息 28

四 意念 29

第五章 意、气、力三者的关系 30

第一节 中医传统基础诊法 31

第六章 手法医学简明诊断学 31

一 望诊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 32

二 闻诊 34

三 问诊 35

四 切脉 37

第二节 筋骨检查法 39

一 概论 39

二 神经系统检查法 52

三 肌肉系统检查法 59

四 骨关节特殊检查法 78

第七章 简明中医八纲辨证 98

第一节 八纲 98

一 表里 98

二 寒热 99

三 虚实 99

四 阴证和阳证 100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要点 100

第八章 中国传统手法医学中的基础医学手法概论 101

第一节 施术须知 102

第三节 施医学手法的适应症 103

第二节 施医学手法的禁忌症 103

第四节 李氏基础单势医学手法(42法) 104

一 按法 104

二 摩法 104

三 抹法 105

四 揪法 106

五 梳法 108

六 运法 108

七 揉法 109

八 捏法 110

九 拿法 111

十 推法 112

十一 滚法 113

十二 捻法 115

十三 搓法 116

十四 划法 116

十五 捋法 117

十六 点法(亦称指针法、梅花点法) 118

十七 啄法 119

十八 阻法 120

二十 踩法 121

十九 压法 121

二十一 分法 122

二十二 理法 123

二十三 弹法 124

二十四 拨法 125

二十五 掐法 125

二十六 抠法 126

二十七 刮法 127

二十九 颤法 128

二十八 激法 128

三十 拍法 129

三十一 打法 130

三十二 叩法 131

三十三 击法 131

三十四 展法 132

三十五 牵法 134

三十六 抖法 135

三十七 拨法 136

三十八 旋法 137

三十九 摇法 138

四十 背法 139

四十一 抱法 140

四十二 搬法 141

第五节 运用医学手法的基本规律 144

一 手法是否与皮肤有摩擦 144

二 手法轻重 144

三 手法速度 144

四 手法作用 144

九 李氏治筋单势35法 145

十一 李氏纳环单势10法 145

十 李氏接骨单势15法 145

六 个体生理差异 145

八 治疗疾病施术手法的规律其先后顺序 145

七 随病情需要按病治疗 145

五 补泻手法 145

十二 李氏合缝8法 146

十三 李氏审症施术10法 146

第二篇 论康复 147

第一章 保健按摩学的产生和发展 147

第二章 保健按摩学的特点 147

第三章 保健按摩学的中医理论要点 148

第五章 保健按摩手法的施术现律 149

第一节 接受保健手法施术规律 149

第四章 施保健按摩术注意事项 149

第二节 自我保健按摩常用手法 150

第三节 保健按摩所需要的体位 151

第四节 对保健按摩手法的要求 151

第六章 无病强身法 151

第一节 接受保健法 151

一 开天门益神灵 151

三 开俞穴调脏腑 152

二 仙人摘果 152

四 宽胸理气疏肝解郁 153

五 健脾胃分阴阳 154

六 舒筋活血点筋脉 155

七 展筋活节强筋骨 156

八 宣肺调息健身心 156

九 强身保健术 156

第二节 自我保健法 157

一 简易一般性自我保健术 157

二 特殊有针对性的自我保健法 162

第七章 无病防病法(自我保健法) 166

第一节 预防感冒,咽炎,扁桃腺炎 167

第二节 预防近视眼 167

第三节 预防颈椎病 168

第四节 预防胃肠不适 169

第五节 预防血压高 170

第六节 预防血压低 171

第七节 预防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172

第八节 铁裆功 172

第一节 落枕 173

第八章 轻病自治保健法 173

第二节 冻结肩 174

第三节 腰部肌肉劳损肥大性腰椎炎 175

第四节 膝痛症 177

第五节 跟痛症 178

第六节 颞颌关节炎 179

第七节 牙痛 180

第八节 指间关节骨关节炎或侧付韧带损伤 181

第九节 感冒 182

第十节 头痛 184

第十一节 头晕 185

第十二节 耳鸣 186

第十三节 失眠 187

第十四节 神经衰弱 189

第十五节 慢性鼻炎 191

第十六节 慢性咽炎及慢性喉炎 191

第十七节 呃逆(打嗝) 192

第十八节 慢性胃脘痛 193

第十九节 胃下垂 194

第二十节 便秘 195

第二十一节 慢性腹泄 196

第二十二节 月经不调 197

第二十三节 痛经 198

第二十四节 闭经 199

第二十五节 急性乳腺炎 200

第二十六节 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肥大 201

第二十七节 遗情 201

第二十八节 阳萎及早泄 202

第九章 全息生物学保健按摩 203

第一节 手穴按摩保健 204

二 耳廓表面解剖名称及耳穴分布规律 205

第二节 耳穴按摩保健 205

一 耳穴在辅助诊断的应用 205

三 耳部穴区和定位、主治表 207

四 耳区穴保健按摩的操作方法 209

五 耳区穴选穴处方原则 209

第三节 足穴按摩保健 210

一 足部骨性标志及表面投影 210

二 足弓 210

三 足部区穴分布示意图 211

六 诊疗中注意事项 212

五 足部区穴常用手法 212

四 诊疗前的注意事项 212

七 足穴按摩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13

八 足穴按摩应遵循的法则 213

九 足穴按摩保健的施术法则及操作 213

十 足穴按摩治疗的施术法则及操作 213

十一 保健按摩处方举例 214

十二 足穴按摩治疗处方举倒 214

十三 足穴施术时方向示意图 215

第一章 关于骨错缝的文献考证 219

第三篇 论骨错缝 219

第二章 骨错缝筋出槽总论 221

第一节 骨错缝筋出槽的定义 222

第二节 病理学基础 222

第三节 病因病机 224

第四节 临床表现 224

第五节 诊断经验 225

第六节 治疗经验 225

一 手法治疗经验 226

四 练功治疗 230

三 药物治疗 230

二 固定疗法 230

第三章 下颌关节及四肢关节错缝 231

第一节 下颌关节错缝 231

第二节 肩关节错缝 234

第三节 小儿肱桡关节错缝 237

第四节 肱尺关节错缝 240

第五节 下尺桡关节错缝 242

第六节 腕间关节错缝 244

第七节 小儿髋关节错缝 245

第八节 髌股关节错缝 249

第九节 股胫关于错缝 252

第十节 胫排上关节错缝 256

第十一节 踝关节错缝 257

第十二节 跟距关节错缝 260

第十三节 跗骨关节错缝 262

第十四节 跖跗关节错缝 263

第四章 脊椎骨错缝及其相关疾患 265

第一节 颈椎错缝及相关疾患 265

第二节 胸椎错缝及相关疾患 273

第三节 肋椎关节、肋横突关节错缝 280

第四节 腰椎后关节错缝 283

第五节 骶髂关节错缝 286

第四篇 论小儿保健推拿 291

第一章 总论 292

第一节 小儿生理和病理特点 292

一 小儿生理特点 292

二 小儿病理物点 292

三 小儿脏腑特点 293

四 小儿发病的有关因素 294

第二节 小儿简易诊察法 295

第三节 小儿保健推拿注意事项 299

第四节 常用基本手法(小儿推拿八法) 300

第二章 常见病及常见症状保健法 304

第一节 夜啼 304

第二节 厌食 305

第三节 吐乳 306

第四节 五迟 307

第五节 发热 307

第六节 风疹 309

第七节 麻疹 310

第八节 水痘 311

第九节 幼儿急诊 312

第十节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313

第十一节 咳嗽 314

第十二节 呕吐 315

第十三节 腹泻 317

第十四节 便秘 319

第十五节 积滞 320

第十六节 疳疾 321

第十七节 口疮 322

第十八节 滞颐 323

第十九节 遣尿症 323

第二十节 小儿无病保健法 324

第三章 小儿保健推拿穴位及手法注解 324

第四章 常用穴位主治作用归类 353

第五章 选穴要旨十二条 354

第六章 处方选穴经验及加减十例 355

一 筋伤的分类 358

第二节 筋伤的分类及病因 358

第一节 筋的定义及筋伤的范畴 358

第一章 概论 358

第五篇 论筋伤 358

二 筋伤原因的分类 359

三 筋伤程度的分类 359

四 筋伤的时间分类 359

第三节 筋伤的病机 359

一 筋伤与气血 359

二 筋伤与经洛 359

四 筋伤与骨伤 360

五 筋伤的现代医学病理 360

三 筋伤与脏腑 360

第四节 筋伤的辨认 361

一 皮色的辨认 361

二 皮温 361

三 肿胀 361

四 疼痛 361

五 筋结的辨认 363

六 注意鉴别某些特殊体症 363

第五节 筋伤治疗总论 364

一 应用医学手法治疗筋伤的注意事项 364

三 最常用的李氏治筋的基本单势手法 365

二 筋骨检查法 365

四 治疗筋伤的施术规律 370

五 练功疗法 371

六 配合疗法 372

第六节 手法治疗筋伤的实验研究综述 373

一 血中生物活性物质的改变 373

二 对血管的作用 374

三 升高局部体温 374

四 修复软组织损伤 374

第二章 筋伤各论 375

五 促进关节内血肿吸收 375

第一节 上肢筋伤 376

一 肩臂部筋伤 377

1 肩袖筋伤 377

2 岗上肌腱炎 378

3 岗上肌腱钙化 380

4 肩峰下滑囊炎 381

5 胧二头肌腱长头腱鞘炎 382

6 胧二头肌腱(长头)滑脱 383

7 肩部扭挫伤 385

8 冻结肩 386

9 肩痛鉴诊小结 395

二 肘及前臂筋伤 396

1 肘部扭挫伤 397

2 侧副韧带损伤和断裂 398

3 胧骨外上髁炎 399

4 胧骨内上髁炎 401

5 肘部旋肌综合征 402

6 骨化性肌炎 403

三 腕部筋伤 406

7 桡侧伸腕肌群筋膜炎 406

1 腕部扭挫伤 407

2 桡骨茎实狭窄性腱鞘炎 409

3 腱鞘囊肿 410

4 腕突症 411

5 腕管综合征 412

6 三角软骨损伤 414

四 掌指部筋伤 416

1 掌腱膜挛缩症 416

2 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损伤 417

3 扳机指 419

4 伸指肌腱腱帽损伤滑脱 421

5 垂状指 422

第二节 下肢筋伤 422

一 髋部伤筋 423

1 髋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423

2 一过性滑膜炎 424

3 髂耻滑囊炎 425

4 股四头肌捩伤 426

5 股肉收肌捩伤 427

6 ?绳肌损伤 428

7 臀肌纠维化挛缩症 430

8 坐骨法节滑囊炎 432

二 膝部伤筋 433

1 膝关节韧带损伤 433

2 膝关节积液 439

3 膝部滑囊炎 445

4 半月板损伤(附盘状软骨损伤) 447

5 髌下脂肪垫损伤 451

6 髌骨软骨软化症 452

7 胫骨结节骨软骨炎 454

三 踝及足部伤筋 456

1 踝部扭伤 456

2 距骨窦综合症 460

3 跖跗关节损伤 461

4 跟腱炎与跟腱滑囊炎 463

5 腓骨长短肌腱滑脱 464

6 跗管综合症 466

7 踝足部腱鞘炎 467

8 腱鞘囊肿 469

9 跟痛症 470

10 扁平足与副舟骨 472

11 跖痛症 475

12 ?囊炎 476

第三节 颞颌关节炎 476

第四节 颈部疾患 478

一 颈部扭挫伤 479

二 落枕 480

三 肩胛内角筋膜炎 482

四 自发性寰抠推半脱位 483

五 颈椎病 485

第五节 背部疾患 506

一 背肌劳损 506

二 胸椎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损伤 508

第六节 胸腹疾患 510

一 胸肌劳损 510

二 胸壁挫伤 511

三 肋软骨炎 512

四 腹内外斜肌损伤 513

1 生理解剖 514

一 腰痛兼腿痛总论 514

第七节 腰骶部损伤 514

2 腰痛腿痛的病因病机 516

3 李氏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518

4 李氏现代医学病因病理学分析 519

5 真假坐骨神经痛 520

6 腰痛腿痛系统临床检查法 522

7 治疗原则 523

二 腰腿痛(伤筋)各论 523

1 棘上韧带损伤及剥离 524

2 棘间韧带损伤 525

3 腰部骶棘肌损伤(含急性腰扭伤) 526

4 腰椎桡实综合征 527

5 腰骶部脑损 528

6 髌脊筋膜损伤 529

7 骶髂部脂肪球 530

8 臀巾肌损伤(臀肌筋膜炎) 532

9 臀肌特异性纠维化挛缩症 532

10 梨状肌综合症(梨状肌出口综合症) 534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 535

12 腰椎椎管狭窄 549

13 峡部裂及腰椎滑脱 550

14 骶尾痛 552

第六篇 成人推拿 554

第一章 概述 554

第二章 一指禅推拿的机理和作用 555

第三章 一指禅推法的治疗原则 556

第四章 成人推拿常用手法 556

第六章 常见病的治疗简介 559

一 胃脘痛 559

第五章 成人推拿与点穴按摩 559

二 慢性腹泻 560

三 便秘 561

四 胃下垂 562

五 头痛 563

六 高血压 564

七 中风恢复期 564

八 面瘫 566

九 失眠 566

十 痹症 567

十一 痛经 568

十二 闭经 569

第七篇 论骨伤 571

第一章 骨伤科医学简史 571

第二章 骨折总论 574

第一节 骨折的定义及病因 574

一 骨折的定义及病因 574

二 骨折的病因 574

一 气血筋骨脏腑经络生理联系 576

二 损伤与气血的关系 576

第二节 中医骨伤病机 576

三 损伤与筋骨脏腑的关系 577

第三节 骨折愈合过程 577

一 肉芽组织修复期 577

二 纤维性骨痂形成期 578

三 骨性愈合期(骨性骨痂形成期) 578

四 塑形期 579

第四节 骨折分类 579

第五节 骨折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582

第六节 骨关节损伤的合并症 583

一 急救处理 586

第七节 骨折的治疗 586

二 早期正确的接骨复位 587

三 合理有效的固定 601

四 动静结合原则指导下的功能锻炼 615

五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618

六 中药有效的辨证运用 622

第三章 肩部骨折 623

第一节 生理解剖 623

第二节 锁骨骨折 625

第三节 肩胛骨骨折 627

第四节 肱骨大结节骨折 628

第五节 肱骨外科颈骨折 630

第六节 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脱位 632

第四章 肱骨干骨折 633

第五章 肘部骨折 637

第一节 生理解剖 637

第二节 肱骨髁上骨折 638

第三节 肱骨外髁骨折 641

第四节 肱骨内上髁骨折 646

第五节 肱骨髁间骨折 648

第六节 肱骨小头骨折 651

第七节 桡骨小头骨折及桡骨颈骨折 652

第八节 尺骨鹰咀骨折 655

第九节 尺骨喙突骨折 657

第六章 前臂骨折 658

第一节 生理解剖 658

第二节 尺桡骨干双骨折 659

第三节 前臂下1/4双骨折 665

第四节 桡骨干单骨折 666

第五节 尺骨干单骨折 667

第六节 尺骨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 670

第七节 桡骨中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 674

第七章 腕部骨折 676

第一节 腕部生理解剖 676

第二节 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 677

第三节 屈曲型桡骨下端骨折 680

第四节 桡骨远端骨骺损伤 681

第五节 桡骨和尺骨茎突骨折 682

第六节 腕舟状骨骨折 683

第七节 月状骨及三角骨骨折 686

第一节 生理解剖 687

第八章 手部骨折 687

第二节 第一掌骨骨折及本奈氏骨折 688

第三节 第2、3、4、5掌骨骨折 692

第四节 指骨骨折 695

第九章 髋骨骨折 697

第一节 生理解剖 697

第二节 股骨颈骨折 698

第三节 股骨粗隆间骨折 705

第十章 股骨干骨折 707

第四节 股骨大粗隆骨折 707

第十一章 膝部骨折 712

第一节 生理解剖 712

第二节 股骨髁骨折 712

第三节 胫骨髁部骨折 715

第四节 髌骨骨折 717

第五节 胫骨髁间棘骨折 720

第十二章 胫腓骨骨折 721

第一节 生理解剖 721

第二节 胫腓骨干双骨折 722

第三节 胫骨单骨折 725

第四节 腓骨单骨折 726

第五节 胫骨单疲劳性骨折 727

第十三章 踝部骨折 727

第一节 生理解剖 727

第二节 踝部骨折 728

第三节 距骨骨折 735

第一节 生理解剖 739

第十四章 足部骨折 739

第二节 跟骨骨折 740

第三节 跗骨骨折 742

一 足舟骨骨折 742

二 楔骨骰骨骨折 744

第四节 跖骨骨折合并跖跗关节脱位 744

第五节 趾骨骨折 747

第十五章 胸壁骨折 747

第一节 胸骨骨折 747

第二节 肋骨骨折 748

一 生理解剖 750

第三节 脊柱骨折和脱位 750

二 病因病机 751

三 寰枢推骨折与脱位 752

四 颈推骨折合并脱位 752

五 胸腰椎骨折脱位 754

第四节 骨盆骨折 756

第十六章 关节脱位 759

二 关节脱位的分型 760

一 脱位定义 760

第一节 脱位总论 760

三 关节脱位之病理 761

四 关节脱位的临床表现 761

五 脱位的诊断经验 762

六 关节脱位的治疗 762

第二节 颞颌关节脱位 766

第三节 胸锁关节脱位 769

第四节 肩锁关节脱位 771

第五节 肩关节脱位 773

第六节 肘关节脱位 777

第七节 肱桡关节脱位(含先天性脱位) 779

第八节 月状骨脱位 782

第九节 月骨周围腕骨脱位及经舟骨周围脱位 784

第十节 腕掌关节掌指(跖趾)关节及指(趾)间关节脱位 785

第十一节 髋关节脱位 787

第十二节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790

第十三节 膝关节脱位 793

第十四节 距骨脱位 796

第十五节 跗中关节脱位 798

第十六节 跖跗关节脱位 800

第八篇 论经穴按摩 802

第一章 总论 803

第一节 经络理论 803

第二节 输穴学 803

第三节 特殊穴 804

一 五输穴 804

二 原穴与络穴 804

三 俞穴与募穴的运用 805

二 手阳明大肠经 806

一 手太阴肺经 806

三 足阳明胃经 806

五 灵龟八法 806

四 八会穴和郄穴的应用 806

第四节 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 806

七 足太阳膀胱经 807

九 手厥阴心包络经 807

八 足少阴肾经 807

十 手少阳三焦经 807

六 手太阳小肠 807

五 手少阴心经 807

四 足太阴脾经 807

十一 足少阳胆经 808

十二 足厥阴肝经 808

第五节 奇经八脉循行路线 808

第六节 经穴按摩的诊治原则 809

一 治病必求其本 809

二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809

三 必须除外禁忌症 809

四 严格掌握补泻原则 809

第一节 十二经的原络合募俞穴 810

一 手太阴肺经 810

第二章 常用经穴68个 810

二 手阳明大肠 811

三 足太阴脾经 811

四 足阳明胃经 812

五 手少阴心经 812

六 手太阳小肠 813

七 足少阴肾经 813

八 足太阳膀胱经 813

九 手厥阴心包经 814

十 手少阳三焦经 814

十二 足少阳胆经 815

十一 足厥阴肝经 815

第二节 奇经八脉之交会穴 816

第三章 经穴按摩常用八大手法 816

第四章 经穴按摩治疗常见病 820

第一节 感冒 820

第二节 咳嗽 821

第三节 喘症 822

第四节 心悸 823

第五节 血压高 823

第六节 胸痹心痛 823

第七节 胃脘痛 824

第八节 腹中痛 825

第九节 胃下垂 826

第十节 不寐 826

第十一节 头痛 827

第十二节 眩晕 827

第十三节 面神经麻痹 828

第十四节 癃闭 828

第十五节 遗尿 829

第十六节 阳萎 829

第十七节 月经不调 830

第十九节 闭经 831

第十八节 痛经 831

第二十节 更年期综合症 832

第二十一节 带下 832

第五章 加减经验穴治疗常见症候 832

第九篇 论痿证 837

第一章 总论 837

第一节 前言 837

第二节 雀啄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 837

第三节 适应症和禁总症 838

第五节 基本常用六法 839

第四节 临床治疗中应注意的事项 839

第二章 常用穴位47个 843

第三章 常用刺激线 852

第四章 常见病的临床应用 853

第一节 瘫痪症及中风 853

第二节 周围神经损伤 855

第十篇 论痹证 856

第一章 总论 856

第二章 痹证的病理 856

第一节 内在因素 856

第三节 不内外因 857

第二节 外在因素 857

第三章 痹证各论 858

第一节 骨性关节病 858

第二节 骨软骨病 865

第三节 无菌性缺血坏死 868

第四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椎炎 872

第五节 骨质疏松症 877

附 周身各关节练功术势 880

附 李氏经验中药处方 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