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际关系史 1945-1995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方连庆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301040490
  • 页数:501 页
图书介绍:《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套装上下)》既是一部学习和研究战后国际关系史的教材,也是一部专著。在本世纪行将结束,21世纪的曙光依稀可见之际,我们编写了《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旨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实事求是地分析20世纪下半叶国际关系格局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力求准确、科学地揭示这一时期风云变幻、扣人心弦的历史进程。本书在体例上主要按编年系统撰写,共分6编23章,既反映战后国际关系史的连续性,也呈现一定的阶段性。书中依据的材料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原始文件,特别是二次大战后一些国家陆续公布的解密档案材料,同时我们也利用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一些新材料,并参阅了大量中外书刊。为了方便读者,我们在书后附录了1945—1995年苏联、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历届政府更迭表、大事年表、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和外国地名译名对照表。

序言 1

第一编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1945——1949) 1

第一章 盟国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 1

第一节 对意、罗、保、匈、芬五国和约的缔结 1

从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到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的妥协 1

第二届外长会议与巴黎和会 5

纽约第三届外长会议与五国和约的缔结 9

多瑙河会议 13

第二节 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斗争 15

盟国在对德政策上的分歧 15

美苏在德国问题上的争夺与第一次柏林危机 17

两个德国的建立 24

第三节 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 28

美国排斥盟国独占日本 28

民主改革的实施 32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38

第二章 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对西欧的控制 43

第一节 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冷战政策 43

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 43

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与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 47

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 51

杜鲁门主义与美苏冷战的开始 53

英国的“三环外交”和《英法同盟互助条约》 56

第二节 从“马歇尔计划”到《北大西洋公约》 56

“马歇尔计划” 59

《布鲁塞尔条约》 63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66

第三节 美国在拉丁美洲的扩张和“第四点计划” 70

《里约热内卢条约》 70

美洲国家组织的建立 73

“第四点计划” 75

第三章 苏联成为世界大国及其同东欧和南斯拉夫的关系 78

第一节 苏联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其对外政策 78

苏联成为与美国抗衡的世界大国 78

战后初期苏联的对外政策 84

第二节 苏联同东欧和南斯拉夫的关系 89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89

东欧国家人民政权的巩固 93

苏联同东欧和南斯拉夫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98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101

第三节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及苏南关系的破裂 104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 104

苏南关系的破裂 108

第四章 亚洲各国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胜利 113

第一节 越南和朝鲜革命的胜利 113

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113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15

印度尼西亚的独立 117

第二节 东南亚和南亚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 117

菲律宾和缅甸的独立 121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 125

第三节 西亚各国人民反帝反殖斗争的蓬勃发展 128

叙利亚和黎巴嫩的独立 128

巴勒斯坦问题 129

第一次中东战争 132

第一节 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 135

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135

第五章 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35

马歇尔使华 139

“白皮书”的发表 144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49

中国革命的胜利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49

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政策 152

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154

第二编 五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50——1959) 161

第六章 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其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活动 161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161

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161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6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实施 168

中美大使级会谈 171

第二节 美国对朝鲜的武装干涉 180

朝鲜战争的爆发与美国的武装干涉 180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183

朝鲜停战谈判与停战协定 185

第三节 美国单独对日媾和与日美“安全体系”的确立 188

旧金山和会与《旧金山对日和约》 188

《日美安全条约》 192

日台“和约” 195

《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 199

美国策划扩大印度支那战争与“多米诺理论” 203

第四节 印度支那战争和日内瓦会议 203

日内瓦会议 206

第七章 西欧联合趋势的发展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209

第一节 从舒曼计划到“伦敦——巴黎协定” 209

舒曼计划和欧洲煤钢共同体 209

普利文计划和“欧洲防务集团条约” 215

“ 伦敦——巴黎协定” 219

第二节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223

《罗马条约》 223

实施关税同盟计划及共同农业政策 226

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法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229

对奥和约的缔结 234

第一节 斯大林逝世后的苏联外交 234

第八章 苏联对外政策的新变化 234

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 236

苏联同日本恢复外交关系 241

戴维营会谈 244

第二节 苏联与东欧各国关系出现的新情况 247

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247

苏南关系的改善 250

波兹南事件 255

匈牙利事件 259

中苏分歧的背景 265

第三节 中苏关系变冷的趋势 265

“共建长波电台”与“共同潜艇舰队”问题 268

赫鲁晓夫对台湾问题和中印边界冲突的立场 272

第九章 亚非会议和亚非国家反帝斗争的高涨 277

第一节 亚非国家万隆盛会 277

科伦坡五国总理会议和茂物会议 277

亚非会议的胜利召开和“十项原则” 279

第二节 苏伊士运河事件和第二次中东战争 282

苏伊士运河事件 282

第二次中东战争 285

第三节 艾森豪威尔主义与美国军事干涉黎巴嫩的失败 287

艾森豪威尔主义 287

伊拉克革命对中东军事联盟的打击 290

美国军事干涉黎巴嫩的失败 293

第三编 六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60——1969) 296

第十章 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 296

第一节 U—2飞机事件和第二次柏林危机 296

U—2飞机事件和四国首脑会议的流产 296

肯尼迪的“和平战略” 299

维也纳会谈 305

第二次柏林危机 308

第二节 古巴导弹危机和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313

古巴革命胜利后的古美关系 313

吉隆滩战役 317

古巴导弹危机 321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327

第三节 第三次中东战争和葛拉斯堡罗会谈 332

第三次中东战争 332

葛拉斯堡罗会谈 335

第十一章 西欧、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 337

第一节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及其同美英之间的矛盾 337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巩固和发展 337

“狄龙回合”和“肯尼迪回合” 340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英国加入共同体的波折 343

第二节 法国对美国霸权的挑战 346

拒绝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 346

《法德合作条约》 350

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354

中法建交 357

第三节 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 360

“哈尔斯坦主义” 360

“新东方政策”的形成 364

第四节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日美安全条约的修改 369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日美矛盾的发展 369

《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 373

日本人民反对日美安全条约的斗争 377

第一节 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 381

苏联恶化中苏两国关系的步骤 381

第十二章 苏联恶化中苏关系和加强对东欧的控制 381

苏联挑起边界冲突和珍宝岛事件 385

第二节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勃列日涅夫主义 389

“布拉格之春” 389

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 393

勃列日涅夫主义 397

第十三章 第三世界的兴起 403

第一节 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 403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403

“77国集团”等第三世界国际组织的出现 406

第二节 亚洲反帝斗争的发展 409

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建立 409

印支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 412

第三节 非洲国家独立的浪潮 416

英法非洲殖民体系的瓦解 416

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战争 420

刚果事件 423

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 426

第四节 拉丁美洲的反美爱国斗争 429

巴拿马争取收回运河主权 429

多米尼加事件及美国武装干涉 432

拉美国家联合自强的努力 434

第五节 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437

《中国同印尼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 437

中国同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边界问题的解决 440

中印边界事件 447

支持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抗美斗争 453

第四编 七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70——1979) 463

第十四章 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 463

第一节 美苏对外战略的调整 463

尼克松主义 463

苏联的全球攻势战略 467

第二节 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471

“东方条约”与“四国柏林协定” 471

美苏首脑会谈 474

苏美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 479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482

中欧裁军会议 485

第三节 苏联在缓和掩盖下加紧向外扩张 488

苏联在南亚的渗透与扩张 488

苏联对非洲事务的干涉 492

苏联支持越南反华和侵占柬埔寨 497

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 499

第十五章 西欧联合趋势的加强和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 502

第一节 欧洲共同体的扩大和政治合作的进展 502

欧洲共同体的扩大和发展 502

政治联合在曲折中前进 505

在国际事务中力争“用一个声音说话” 508

第二节 欧洲共同体在对外政策上协调行动 508

大西洋关系宣言 511

“防务+缓和”——对苏政策的两只轮子 515

从《雅温得协定》到《洛美协定》 518

第三节 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 522

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522

日本开展“多边自主外交”和“全方位外交” 526

日本对东盟政策的调整 531

第十六章 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新局面 536

第一节 东南亚国家的反霸斗争 536

印支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的胜利 536

东盟国家的联合反霸斗争 540

第四次中东战争和石油斗争 542

第二节 阿拉伯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和以色列侵略的斗争 542

埃及、苏丹抵制苏联的干涉 546

戴维营协议的签署 548

第三节 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反霸斗争 552

非洲之角的动荡 552

葡属殖民地的独立和美苏的干预 554

南部非洲人民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的斗争 558

第四节 拉丁美洲的联合反霸斗争 562

拉美国家反对海洋霸权 562

拉美国家争取经济独立的努力 564

巴拿马收回运河管辖权 567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570

第十七章 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 570

第一节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和国际威望的提高 570

中国在联合国为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而斗争 574

第二节 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 585

基辛格秘密访华 585

尼克松访华与中美《上海公报》 589

中美建交 592

第三节 中日关系正常化 598

中日恢复邦交 598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603

同西欧国家建交的高潮 608

第四节 中国对外关系的全面发展 608

同东欧国家和南斯拉夫关系的变化 611

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建交 616

第五编 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80——1989) 619

第十八章 美苏争夺的新态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619

第一节 美苏争夺的新态势 619

卡特主义 619

里根的新遏制政策 622

“星球大战计划” 626

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政策新思维 629

美苏首脑日内瓦会晤和雷克雅未克会晤 632

里根主义 635

美苏中程导弹协议的签署 638

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 641

第二节 西欧联合步伐的加快 644

欧共体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644

“尤里卡”计划 649

西欧防务联合的进展 652

东欧剧变及其对西欧的影响 656

“德洛尔计划” 661

第三节 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665

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665

日本的环太平洋经济合作 671

日美加强同盟关系 676

第十九章 第三世界争取和平与发展的斗争 682

第一节 亚洲地区的热点问题 682

两伊战争 682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686

柬埔寨、阿富汗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高涨 689

苏联从阿富汗和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693

巴勒斯坦国的诞生与美国中东政策的变化 696

第二节 非洲局势的动荡 700

津巴布韦共和国的成立和纳米比亚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700

乍得内战和外部势力的军事干涉 703

西撒哈拉问题 706

西南非洲和平协议的签署 708

第三节 拉丁美洲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 711

债务危机 711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 716

中美洲危机和美国入侵格林纳达 719

拉美国家的和平努力与中美洲和平协议的签署 722

第四节 发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对话 726

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与南北问题的提出 726

南北对话的艰难历程 729

南南合作的进展 731

第一节 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736

“八·一七公报”的发表 736

第二十章 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736

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互访 743

中美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 748

中美关系存在的困难和障碍 750

第二节 中国同苏联、东欧和南斯拉夫关系的改善与发展 756

中苏关系的逐步改善 756

戈尔巴乔夫访华和中苏关系正常化 761

中国同东欧和南斯拉夫关系的新发展 767

第三节 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772

中日关系四原则的确立 772

教科书问题 775

参拜靖国神社事件与光华寮案 779

第四节 中国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进一步加强 783

努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783

扩大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796

增进同拉丁美洲各国的关系 801

第六编 九十年代前半期的国际关系(1990——1995) 805

第二十一章 转换中的世界格局 805

第一节 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 805

美苏签署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 805

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实施 808

布什的“世界新秩序” 811

苏联的解体 815

冷战的结束 818

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成立 822

独立国家联合体 825

美俄首脑会晤 828

北约东扩与“和平伙伴关系” 833

第二节 欧洲格局的新变化 837

“新大西洋主义”和《欧共体—美国关系宣言》 837

德国的统一 841

《新欧洲巴黎宪章》 845

《欧洲联盟条约》 849

欧洲经济区协议 854

南斯拉夫解体 857

波黑冲突 860

第三节 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外交实践 865

《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的通过 865

日美贸易摩擦激化 868

日俄关系的曲折发展 872

宫泽主义与日本同亚洲的关系 876

第四节 联合国作用的加强 880

日益活跃的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880

酝酿之中的联合国改革 883

新时期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886

第一节 西亚、非洲的国际关系 890

海湾战争 890

第二十二章 第三世界的动荡与发展 890

中东和平进程 894

南非民主进程 898

非洲的发展与动荡 902

第二节 东亚、中亚地区的国际关系 905

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 905

巴黎和平协议与柬埔寨大选 909

中亚、外高加索地区的动荡 913

第三节 拉丁美洲的国际关系 918

拉丁美洲的“民主化进程” 918

拉美国家经济一体化的进展 922

古巴同美、苏俄关系的变化 925

第二十三章 九十年代前半期中国的对外关系 929

第一节 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929

美国对中国的制裁 929

中美最惠国待遇问题 936

中美贸易谈判 948

布什批准向台湾出售F—16战斗机 958

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 961

第二节 中俄新型的国家关系 981

江泽民总书记访问苏联 981

中国同前苏联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984

叶利钦访华与《中俄联合声明》 999

江泽民访问俄罗斯与面向21世纪的中俄新型伙伴关系 1002

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 1010

第三节 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1013

海部访华与中日关系的全面恢复 1013

中日最高级互访的实现 1016

中日关系中的磨擦与问题 1019

第四节 中国同欧洲、北美、大洋洲各国关系的发展 1023

中国同西欧国家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1023

中国同欧共体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1043

中国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友好合作的加强 1048

第五节 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1056

中越领导人互访和两国关系正常化 1056

中印关系的新发展 1066

中韩建交 1074

中国同东盟各国关系发展的新阶段 1079

附录一 1945—1995年苏联、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历届政府更迭表 1086

1.1945—1995年苏联、俄罗斯历届政府主要成员名单 1086

2.1945—1995年美国历届政府主要成员名单 1090

3.1945—1995年英国历届政府主要成员名单 1095

4.1945—1995年法国历届政府主要成员名单 1100

5.1945—1995年德国历届政府主要成员名单 1108

6.1945—1995年日本历届政府主要成员名单 1112

附录二 大事年表 1124

附录三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1175

附录四 外国地名译名对照表 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