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自尹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62702691
  • 页数:535 页
图书介绍:

基础理论篇 3

绪论 3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3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7

三、中医学的发展与中西医结合 8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10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0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0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1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2

四、阴阳学说的现代研究 14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5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5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6

第三节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 17

第二章 藏象学说 19

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9

一、以五藏为中心的整体观 19

二、解剖、生理、病理的紧密结合 19

三、联系临床辨证论治 20

第二节 脏腑 20

一、五脏 20

心(心包) 肺 脾 肝 肾(命门) 20

二、六腑 27

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 27

三、奇恒之府 29

脑 女子胞 29

四、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 30

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31

三、气 34

二、神 34

第三节 精、神、气、血、津液 34

一、精 34

四、血 36

五、津液 37

六、精、神、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38

第三章 病因学说 41

第一节 六淫 41

一、风邪 42

二、暑邪 42

三、燥邪 42

四、火邪(热邪) 43

五、湿邪 43

六、寒邪 43

第二节 疫疠 44

第三节 情志伤 44

三、饮食偏嗜 45

二、饮食不洁 45

第四节 饮食失宜 45

一、饥饱无度 45

第五节 劳逸失当 46

第六节 痰饮 46

一、痰饮的形成 46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 46

第七节 瘀血 47

一、瘀血的形成 47

二、瘀血的致病特点 47

[附1] 血瘀证本质的研究 47

[附2] 血瘀证辨证标准 48

第四章 诊法 50

第一节 望诊 50

一、望神色 50

三、望头面部 51

二、望形态 51

五、望舌 52

四、望皮肤 52

六、望排出物 55

第二节 闻诊 56

一、听声音 56

二、嗅气味 56

第三节 问诊 57

一、问寒热 57

二、问汗 58

三、问痛 58

四、问饮食口味 59

五、问睡眠 60

六、问二便 60

七、问经带 60

一、脉诊 61

第四节 切诊 61

二、按诊 64

第五章 辨证 66

第一节 八纲辨证 66

一、表里 66

二、寒热 67

三、虚实 68

四、阴阳 69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70

一、气的辨证 70

二、血的辨证 71

三、津液的辨证 72

第三节 脏腑辨证 73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74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75

三、脾与胃病辨证 78

四、肝与胆病辨证 80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83

六、脏腑兼病辨证 85

[附] 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87

第四节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89

一、六经辨证 89

二、卫气营血辨证 91

三、三焦辨证 92

第六章 治则与治法 94

第一节 治则 94

一、预防为主 94

二、治病求本 94

三、正治反治 94

四、标本缓急 95

五、扶正祛邪 95

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96

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96

第二节 治法 97

一、汗法 97

二、吐法 97

三、下法 97

四、和法 98

五、温法 98

六、清法 98

七、消法 98

八、补法 99

第七章 中药 100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100

一、中药的采集、干燥和贮存 100

二、中药的炮制 100

三、中药的性质 101

四、中药的用法 103

第二节 常用中药 104

一、解表药 104

(一)辛温解表药 104

(二)辛凉解表药 108

[附] 常用解表药简解 111

二、清热药 112

(一)清热解毒药 112

(二)清热泻火药 115

(三)清热凉血药 117

(四)清热燥湿药 118

(五)清虚热药 120

(六)清热明目药 121

[附] 常用清热药简解 122

(一)消导药 125

三、消导、泻下药 125

[附] 常用清导药简解 126

(二)泻下药 126

[附] 常用泻下、逐水药简解 129

四、祛痰止咳药 130

(一)平喘止咳药 130

(二)清热化痰药 131

(三)温化寒痰药 133

[附] 常用祛痰止咳药简解 135

五、祛湿药 136

(一)芳香化湿药 136

(二)淡渗利水药 138

(三)清热利湿药 139

[附] 常用祛湿药简解 141

六、祛风湿药 143

[附] 常用祛风湿药简解 145

七、温里药 146

八、理气药 147

[附] 常用温里药简解 147

[附] 常用理气药简解 151

九、理血药 152

(一)活血药 152

(二)止血药 156

[附] 常用理血药简解 159

十、补益药 161

(一)补气药 161

(二)补血药 164

(三)补阴药 166

(四)补阳药 168

[附] 常用补益药简解 171

十一、固涩药 172

(一)止汗药 172

(三)固精、止带、缩尿药 174

(二)涩肠止泻药 174

[附] 常用固涩药简解 175

十二、平肝熄风药 176

天麻 钩藤 石决明 全蝎 蜈蚣 牡蛎 176

[附] 常用平肝熄风药简解 178

十三、安神药 179

[附] 常用安神药简解 180

十四、开窍药 180

[附] 常用开窍药简解 181

十五、驱虫药 182

[附] 常用驱虫药简解 182

第八章 方剂 184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184

一、组成原则 184

二、组成变化 184

一、解表剂 185

第二节 常用方剂 185

[附] 解表剂简表 187

二、祛风剂 188

[附] 祛风剂简表 189

三、祛湿剂 190

[附] 祛湿剂简表 193

四、清热剂 194

[附] 清热剂简表 196

五、和解剂 198

[附] 和解剂简表 199

六、消导剂(见“常用中成药”消化系统用药章节) 200

七、泻下剂 200

[附] 泻下剂简表 201

八、化痰止咳剂 202

[附] 化痰止咳剂简表 203

九、温里剂 204

[附] 温里剂简表 205

十、理气剂 206

[附] 理气剂简表 207

十一、理血剂 207

[附] 活血剂简表、止血剂简表 209

十二、补益剂 210

[附] 补益剂简表 211

十三、固涩剂 213

[附] 固涩剂简表 214

十四、熄风剂 214

[附] 熄风剂简表 215

十五、安神剂 216

[附] 安神剂简表 216

十六、开窍剂 216

[附] 开窍剂简表 218

[附] 外用剂简表 219

十七、驱虫剂 219

十八、外用剂 219

第三节 常用中成药 220

一、内科疾病用药 221

(一)呼吸系统疾病用药 221

(二)消化系统疾病用药 222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 224

(四)泌尿系统疾病用药 224

二、外科疾病用药 225

三、妇产科疾病用药 226

四、肿瘤科疾病用药 227

五、伤骨科疾病用药 228

六、五官科疾病用药 229

七、补养用药 230

第一章 常见证 235

第一节 发热 235

临床篇 235

第二节 饮证 237

第三节 血证 238

第四节 失眠 242

第五节 郁证 244

第六节 癫证 245

第七节 痫证 247

第八节 水肿 249

第九节 痹证 252

第二章 传染病 254

第一节 感冒 254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256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258

第三章 内科病 261

第一节 支气管炎 261

第二节 肺炎 262

第三节 哮喘 263

第四节 胸膜炎 264

第五节 高血压病 265

第六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66

第七节 肺原性心脏病 268

第八节 心肌炎 269

第九节 慢性胃炎 270

第十节 消化性遗疡 272

第十一节 肠炎 273

第十二节 肝硬化 275

第十三节 胆囊炎 276

第十四节 胰腺炎 278

第十五节 肾小球肾炎 280

第十六节 尿路感染 282

第十七节 贫血 283

第十八节 白细胞减少症 284

第十九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85

第廿节 糖尿病 287

第四章 妇科病 290

第一节 概述 290

一、女子生理特点 290

二、女子月经产生的机理 290

三、 妇女病的病理特点 291

四、妇科病诊断特点 292

第二节 痛经 293

第三节 带下病 295

第四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 296

第五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 299

第六节 先兆流产 299

第七节 盆腔炎 300

第八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 301

二、小儿四诊要点 303

一、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303

第五章 儿科病 303

第一节 概述 303

三、治疗概要 304

第二节 厌食 305

第三节 婴儿腹泻 306

第四节 腮腺炎 307

第五节 百日咳 308

第六节 遗尿 309

第七节 汗证 310

第八节 夜啼 311

第六章 外科病 313

第一节 概述 313

一、病因 313

二、辨证 313

三、治法 314

第二节 疖 315

第三节 疔 316

第四节 痈与疽 316

第五节 丹毒 317

第六节 流注 317

第七节 乳痈 318

第八节 摞疠 318

第九节 脱疽 319

第十节 痔 320

第十一节 湿疹 321

第十二节 荨麻疹 322

第七章 肿瘤 323

第一节 概述 323

第二节 胃癌 327

第四节 肝癌 328

第三节 肺癌 328

第五节 食管癌 329

针灸篇 333

绪论 333

第一章 经络 335

第一节 总论 335

一、经络的含义 335

二、经络系统组成和命名 335

三、经络的分布 337

四、经络的作用 338

第二节 各论 339

一、手太阴肺经 339

二、手阳明大肠经 339

三、足阳明胃经 341

六、手太阳小肠经 342

五、手少阴心经 342

四、足太阴脾经 342

七、足太阳膀胱经 344

八、足少阴肾经 345

九、手厥阴心包经 345

十、手少阳三焦经 345

十一、足少阳胆经 346

十二、足厥阴肝经 348

十三、督脉 348

十四、任脉 348

第二章 针灸法 350

第一节 针法 350

一、毫针 350

二、练针法 351

三、针刺操作 351

四、异常情况原因及处理 354

一、艾炷灸 357

第二节 灸法 357

二、艾条熏灸 358

三、温针灸 358

四、温灸器灸 358

五、灸法的注意事项 359

第三章 其他变革疗法 360

第一节 电针疗法 360

第二节 水针疗法 360

第三节 耳针疗法 361

第四节 头针疗法 368

第五节 拔罐疗法 370

第六节 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疗法 371

第七节 耳穴贴压疗法 372

第八节 针刺麻醉疗法 373

二、作用与命名 376

一、含义与发展 376

第一节 总论 376

第四章 腧穴 376

三、分类 377

四、特定穴 377

五、腧穴定位 380

第二节 常用腧穴 381

一、头面部 381

二、胸腹部 383

三、腰背部 385

四、上肢部 387

五、下肢部 390

六、经外奇穴 394

第三节 十四经简表 396

第五章 治疗 414

第一节 治疗总论 414

一、针灸治疗原则 414

二、选穴法 415

三、配穴法 416

四、针灸治疗作用研究 417

第二节 治疗各论 421

一、急救 421

二、传染病 422

三、循环系统疾病 423

四、呼吸系统疾病 425

五、消化系统疾病 426

六、神经系统疾病 428

七、运动系统疾病 433

八、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436

九、外科疾病 438

十、妇产科疾病 439

十一、儿科疾病 441

十二、五官科及皮肤科疾病 442

[附] 世界卫生组织推广针灸主治有效病证 446

第六章 针刺原理研究 447

第一节 针刺麻醉原理研究 447

第二节 针刺手法原理研究 448

第三节 经络原理研究 448

中西医结合研究篇 453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研究途径的探讨 453

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初步途径 453

二、中西医理论指导下的结合 454

三、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的结合 456

第二章 舌诊研究 458

一、舌苔形成原理的研究 458

二、几种常见舌象的形成原理 458

三、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舌象 459

四、舌诊的临床研究 461

五、舌诊研究的展望 462

第三章 肾的研究 463

一、从肾虚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改变来推论肾的作用 463

二、肾阳虚证研究成果在临床的初步应用 464

三、肾本质研究的理论在拮抗源性激素副作用方面的应用 465

四、肾阳虚证的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性腺轴的研究 466

五、肾主生殖的研究 466

六、肾与耳 467

七、肾与骨 467

第四章 活血化瘀的研究 469

一、活血化瘀与血液循环 469

二、活血化瘀与血液流变学 470

三、活血化瘀与免疫功能 471

四、活血化瘀与结缔组织代谢 472

五、活血化瘀与动物模型 472

一、急性发作期的治疗研究 474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 474

第五章 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474

二、缓解期的治疗研究 475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阻肺) 475

一、发作期 476

二、缓解期 476

第三节 对咳喘有效的中草药研究 477

第六章 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478

第一节 冠心病辨证分型的研究 478

一、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478

二、冠心病中医分型及现代医学实质 478

三、冠心病的中医治疗及药理 479

第二节 心肌梗死 479

一、祖国医学对心肌梗死的认识 479

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瘀本质和丹参活血化瘀作用机理的探讨 480

三、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481

第一节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482

第七章 慢性胃肠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482

第二节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83

第三节 慢性胃肠病中脾虚证的研究 483

第四节 治疗慢性胃肠病方药研究 485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487

第一节 肾小球疾患的常用治法及其研究 487

第二节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些泌尿系统疾病的现状 489

一、中药配合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治疗 489

二、各类肾脏疾病中的活血、抗凝治疗 489

三、中药排石及其机理研究 490

四、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中药治疗 490

第九章 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491

第一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491

一、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的联系 491

二、中药治疗再障的机理研究 491

二、从传统中成药治疗着手,研制有效的单体如当归龙荟丸、青黛、靛玉红、甲异靛治疗白血病 493

一、雷公藤内酯醇 493

三、中药在再障综合治疗中的合理应用 493

第二节 白血病 493

三、老药新用 494

四、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 494

第十章 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495

第一节 糖尿病 495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497

第三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498

第四节 高脂血症 499

第十一章 肿瘤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501

第一节 胃癌 501

第二节 肺癌 502

第三节 肝癌 503

第四节 结肠癌 504

第六节 乳腺癌 505

第五节 鼻咽癌 505

第七节 子宫颈癌 506

第十二章 妇产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508

第一节 肾主生殖与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 508

一、补肾与生殖内分泌调节 508

二、补肾与生殖内分泌免疫功能的调节 508

三、阴虚、阳虚与生殖内分泌功能紊乱 509

第二节 活血化瘀与妇产科疾病 509

一、活血化瘀治疗月经过多 509

二、活血化瘀治疗宫外孕 510

三、化瘀法治疗功能性痛经和子宫内膜异位症 510

第三节 中药治疗宫颈癌 510

一、中药三品锥切疗法 510

二、掌叶半夏治疗宫颈癌 510

一、针刺促排卵 511

二、针刺引产与针刺对子宫的作用 511

第四节 针刺在妇产科的应用和研究 511

三、激光针转胎位 512

四、针刺治疗产后、术后尿潴留 512

五、针刺催乳 512

第十三章 儿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513

第一节 感冒发热 513

第二节 重症肺炎 513

第三节 反复呼吸道感染 514

第四节 婴幼儿腹泻 515

第五节 婴儿肝炎综合征 515

第六节 新生儿硬肿症 516

第七节 遗尿症 516

第八节 急性肾炎 517

第九节 性早熟 517

[附1] 中药索引 519

[附2] 方剂、中成药索引 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