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廿世纪) 1
第一节 二十世纪初期潜在的待决问题 1
前言页 1
(一)巴黎条约(一八一四) 1
第一节 和平条款的决定 1
第一章 十九世纪的民族主义 1
引论 1
第二册(十九世纪) 1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1
第一章 现代初期个人主义的兴起——新观念·新世界·新信仰 1
第一册(十六世纪—十八世纪) 1
(二)维也纳会议(一八一四—一八一五) 2
(一)现代国家主权的无约束性 2
(一) 人文主义者 5
第一节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 5
(二)权力均势的不平衡性 5
(三)经济的民族主义 6
(三)执行决定的布署——神圣同盟与欧洲协调 8
(四)土耳其帝国欧洲领土的争夺 8
(二)「通才」的理想 9
(四)维也纳会议决定的逐渐崩溃 9
第二节 被统治国家中民族独立运动的成就 10
(三)文艺复兴时代的教育 11
(一)比利时脱离荷兰而独立 11
(一) 俾斯麦的缔约结盟计划 12
(四)文艺复兴时代的教会 12
第二节 大战的来临 12
(二)巴尔干国家脱离土耳其而独立 12
(二)威廉二世纪的外交政策 13
(三)斐迪南大公的被刺 15
(三)拉丁美洲脱离西葡法而独立 17
(一)参战各国的结盟 17
第三节 大战的经过 17
(二)德攻巴黎的失败 18
(三)封锁与反对锁 19
(五)建筑 19
(四)德国在东线的成就 20
(五)美国的参战与德国的失败 20
(六)雕刻 21
第四节 有关和平的决定 22
(一) 议和所遭遇的困难 22
(二)十四点原则 23
(七)绘画 23
(三)对於十四点原则的批评 24
第三节 意大利与日耳曼邦国的统一 26
(四)和平条件的决定 27
(一)意大利的统一 28
(八)科学 28
(五)联军与其他中央国家所签之和约 29
(六)和约的结果 30
第二节 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以外的扩展 30
(七)威尔逊和国际联盟 32
(八)和约对於解决欧洲问题有无中肯性? 33
(一)日耳曼的人文主义 33
(二)法国的人文主义 34
(二)德国的统一 37
(三)英国的新学术 39
(九)摘要 41
(四)西班牙 42
(五)伊斯拉谟斯——「世界人」 43
(六)意大利以外的文艺复兴艺术 45
(七)科学 47
第三节 中古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48
(一)消费信用 50
第二章 二十世纪极权主义的兴起 52
第一节 长期休战——民主与极权的竞争 52
(一)奥国的少数民族 53
第四节 未获独立的民族和国家 53
第二节 俄国 55
(一)二十世纪开始时的俄国社会结构 55
(二)保险事业 56
(三)中古末期的国际贸易 57
第四节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发现 58
(二)俄罗斯帝国和它统治的少数民族 58
(二)一九○五年的革命 60
(三)宪政政府的开始 61
(一)世界大发现的经济影响 63
(四)布尔色维克革命 63
第五节 现代世界的民族主义 64
(二)重商主义的理论与实际 66
(五)苏联的初期阶段 69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70
第五节 宗教改革 70
(二)教会声望的低落 72
(三)日耳曼君主对於教廷的反抗 73
(六)「一国社会主义」 75
(四)马丁路德 76
(七)外交政策 78
第二章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79
第一节 前言 79
(一)是否真有一个工业的「革命」呢? 79
(二)人口增加所产生的问题 81
(一)战后改革的需要 81
(五)路德教派的胜利——奥格斯堡和约 81
第三节 意大利 81
(二)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83
第二节 农业革命 83
(一)农业耕作单位的集中化 84
(六)北欧和东欧的路德教派 84
(二)农业技术的改良 85
(七)瑞士的宗教改革——兹文格里 85
第三节 工业革命的初期阶段 87
(一)工业化的原动力 87
(八)加尔文教派 87
(三)外交政策 92
(九)加尔文教派的传播 93
(二)促成工业进步的重要因素 93
(一)威玛共和时期 94
第四节 德国 94
(十)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97
(三)初期工业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 99
(四)工业对於政府的影响 102
(二)纳粹统治下之德国 104
(十一)天主教的改革运动 106
第四节 工业革命的晚期阶段 107
(一)工业技艺的进步及其结果 107
(三)外交政策 108
(二)大量生产——科学管理和可以变换使用的零件 109
(三)大量生产的经济影响 110
第五节 葡萄牙 113
(四)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 115
第六节 摘要 115
(十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117
(五)工业革命的政治影响——经济性的民族主义 118
第五节 工业时代的政治社会思想 119
(一)英国的功利主义和社会改革 120
(二)圣西门派和基督教社会主义者 122
(三)马克斯的「科学的社会主义」 124
第三章 民主国家主动地位的衰落 127
第一节 大不列颠——没有报酬的胜利 127
(一)在战后世界中的社会经济地位 127
第二章 十六、十七、八世纪欧洲各国之演进 131
(二)世界经济大恐慌及其影响 132
第一节 中古与现代初期政治思想之差异 133
(三)姑息外交 134
第六节 民族国家和世界经济 136
第二节 大英帝国衰落的开始 136
(一)南爱尔兰的独立 136
(二)印度 137
(三)英国的托管地 139
第三章 十九世纪的自由主义和民主政治 140
(一)哈布士堡王朝的保持者 140
第二节 神圣罗马帝国 140
(四)英属自治领 140
(一)在战后世界中的社会经济地位 141
第三节 法国 141
(一)不同社会阶级对於宪政政府的态度 142
第一节 十九世纪法国宪政的进步 142
(二)经济的改善 143
(三)政治的不安 144
(二)波旁王朝的终结(一八一四—一八三○) 145
(二)三十年战争 146
(四)外交政策 147
(三)「七月王朝」(一八三○—一七四八) 147
(四)一八四八年的革命 148
(五)第二共和——路易拿破仑出任总统 149
(三)十八世纪中的神圣罗马帝国 150
第四节 法兰西殖民帝国 150
(一)北非与近东 150
(二)对於黑色非洲的同化政策 151
(六)第二帝国(一八五二—一八七○) 151
第三节 伊伯利安半岛国家 152
(三)远东 152
第五节 美国 152
(七)第三共和 153
(一)葡萄牙 153
(一)不愿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 156
(二)西班牙 156
第二节 大不列颠 157
(一)改革法案与政治民主的建立 157
(二)世界经济大恐慌 158
(四)对於菲律宾殖民地的政策 159
(三)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159
(一)瑞典 159
第四节 斯堪底纳维亚国家 159
第六节 集体安全的失败 160
(二)丹麦与挪威 165
(一)普鲁士王国的统一 166
第五节 布兰登堡——普鲁士 166
(二)爱尔兰问题 168
(一)国际联盟 168
(二)步向第二次世界大战 168
(三)二十世纪初期自由势力的抬头——改革时代 169
(二)腓特烈大帝 169
(四)上议院的反对立场及其改革 170
第六节 波兰 171
(五)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民主政治 173
第三节 英国海外殖民地的民主政治 173
(一)加拿大的宪政发展 174
第七节 俄罗斯 176
(二)澳大利亚 178
(一)莫斯科公国的兴起 178
(八)德国东侵俄国 179
(三)纽西兰 180
(二)古俄罗斯的社会政治结构 180
第四节 十九世纪的美国 181
(一)联邦制度 182
(三)伊凡四世之统治(一五三三——一五八四) 183
(四)罗曼诺夫王朝的初期 184
(一)希特勒和德国人民的「优秀民族」心理 185
第一节 战争的基本原因 185
第四章 全球战争与联合国的建立 185
(五)彼得大帝的统治(一六八二——一七二五) 185
(二)美国的社会民主政治 188
(六)十八世纪之俄罗斯与凯萨琳大帝 189
(二)各国对於希特勒的姑息态度 189
(一)波兰的闪电战 190
第二节 二次大战之经过 190
(三)内战 190
(二)法国的沦陷 191
第八节 法国 192
(三)维琪政权的目的和特征 192
(四)免费公共教育和它的重要性 192
第五节 其他国家的民主政治 193
(四)大不列颠之战 194
(五)巴尔干之征服 194
(一)意大利 194
(二)西班牙 194
(三)葡萄牙 195
(六)美国准备参战 195
(四)斯堪底纳维亚各国 196
(一)亨利四世(一五八九——一六一○)与波旁王朝的建立 196
(七)北非战役 196
(六)比利时 197
(五)荷兰 197
(七)瑞士 198
(二)路易十三与黎希留 198
(九)奥匈帝国 199
(八)德国 199
(三)佛朗德之乱——抵制君主专制运动之失败 199
(九)日本发动新攻势和美国的参战 199
第六节 结论——第一次大战前夕的欧洲 200
(十)意大利被迫退出战争 200
(十一)德国战役的结束 201
(十二)日本被征服 201
(四)路易十四——「太阳之王」 201
第三节 战后问题的处理 203
(一)与苏联之间的争论 203
(二)德奥分别由四国占领 205
(三)对於远东的安排——麦克阿瑟政权 206
第四节 联合国的组织和目的 207
(二)否决权的意义 208
(一)安全理事会 208
(三)全体大会 210
(四)特设机构 211
第一节 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 211
第四章 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211
(一)浪漫主义和理性时代的差异 211
(五)托管理事会 212
(五)十八世纪启蒙时代之法国 214
(二)浪漫主义比较喜欢的主题 214
(三)日耳曼理想主义的遗产 217
第二节 浪漫主义的表现 222
(一)文学领域中的浪漫主义 222
第九节 英国 223
(一)铎德王朝 223
(二)艺术和音乐中的浪漫主义 225
(三)歌德——浪漫主义理想的实践 226
(四)浪漫主义运动的结果 229
(五)由浪漫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230
第三节 十九世纪的科学和哲学 232
(一)进化论 232
(二)清教徒革命的开始 233
第五章 战后世界各国及其影响 234
第一节 美俄两强权在欧洲的对立 236
(一)美国的民主哲学 237
(二)苏联的极权主义哲学 239
(二)宇宙的性质 239
(三)美国与苏联对於其他国家的态度 240
(三) 世界的性质 241
(四)人的性质 244
(三)内战与查理一世的处死 245
第二节 美国对於苏联的「阻遏」(一九四五—五○)和欧洲的重建 246
(四)共和与护国时代(一六四九——一六六○) 246
(五)复辟——查理二世恢复君权之努力 247
(一)马歇尔援欧计划 248
(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249
(六)「光荣革命」 250
(五)科学对於哲学的影响 251
第三节 韩战(一九五○——五三) 251
(七)议会选择的国王——威廉三世 252
(一)人类地位的升降 253
第四节 自然主义与悲观主义 253
(八)内阁政府之建立 253
(二)宗教的怀疑主义 255
第四节 韩战的影响 256
(一)对於美国内部的影响 256
(三)悲观失望的哲学和坚持己见的哲学 257
(二)对於远东方面的影响 258
第十节 十八世纪末叶以前欧洲的扩张 258
(四)小说之中的写实主义和悲观主义 260
(五)写实派的戏剧 263
(一)艾森豪时代(一九五三—六○) 263
第五节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 263
第十一节 开明专制的失败 264
(六)美术方面的写实主义 265
(七)科学的历史学 266
第五节 对於自然主义的反动 267
(一)宗教的复活 267
(二)甘迺迪——詹森政府(一九六一—六五) 271
第三章 法国大革命前的科学与文化 272
(二)宗教的新势力 273
第一节 巴洛克 274
(一)一般特征 274
第六节 美国与其欧洲盟邦之间的关系(一九五七—六五) 275
(三)巴洛克诗人米尔顿 276
(二)法国的古典精神 276
(三)文学与艺术 276
第七节 一九六五年的冷战情势 278
(四)巴洛克的绘画 279
第八节 二等的欧洲国家 281
(一)英国与「国协」 282
(五)巴洛克的音乐 282
第五章 十九世纪欧洲之扩张 285
第一节 十九世纪初期欧洲列强对於殖民地的态度 285
第六节 结论 285
第二节 十九世纪欧洲向外扩张的动机 286
第二节 新古典艺术的复兴 286
(一)工业革命的影响 287
(二)宗教的和人道主义的动机 288
(二)法国的第四、第五共和 288
第三节 对於世界的新观点及其与早期观点的比较 288
(三)国家威望的考虑 289
(一)「尝试错误」与精确的数学知识 291
(一)英属印度 291
(二)荷属东印度 291
第四节 十七十八世纪的科学革命 291
第三节 远东的两大殖民地 291
第四节 远东之开放 293
(二)世界中的运动 293
(一)中国 294
(三)德国的重建 296
(三)宇宙中的运动 298
(二)日本的开放及其影响 298
(三)欧洲帝国主义对其他远东国家的影响 300
第九节 三等国家——意大利 300
(一)欧洲理事会 301
第十节 欧洲统合运动 301
(四)欧洲势力伸入远东的影响 301
(二)初步经济合作 302
(一) 十九世纪初年的非洲情势 304
第五节 非洲的瓜分 304
第十一节 拉丁美洲 306
(二)北非洲——鄂图曼帝国的遗产 307
第十二节 亚洲国家 310
(一)印度与巴基斯坦 310
(四)笛卡儿和笛卡儿学说 312
(三)亚撒哈拉非洲——奴隶贸易与传教 313
(二)日本 313
(三)印尼 314
(四)西非洲 315
第十三节 联合国 316
(一)维持和平的功能 317
(五)经验科学的进步 318
(五)中非洲 318
(六)医学与解剖学的进步 320
(六)东非洲——英德两国的竞争 320
(七)瓜分对於非洲人的影响 321
(二)联合国秘书长的职责 322
(八)南非洲——波耳战争与南非联邦 323
(三)联合国军事行动的财政责任问题 323
(七)化学之父波义耳 324
(九)欧洲在非统治对於非洲传统社会的影响 325
(四)联和国的前途 326
(八)动物学与植物学 327
(十)非洲独立前的准备工作——殖民国家的不同政策 328
(九)地质学与天文学 329
第五节 科学革命的结果 330
(一)科学和知识的大众化 330
(十一)摘要与结论 331
(二)科学革命对於宗教方面的影响 333
第一节 新自由和它所产生的影响 337
第六章 二十世纪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变迁 337
(三)社会物理——以数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337
(四)科学革命对於教育思想的影响 340
(五)启蒙运动中的政治思想 341
(六)启蒙运动中的经济思想 346
第二节 二十世纪的科学和工艺 346
(一)物理学 347
(七)启蒙思想家的历史观——吉朋 348
第六节 启蒙运动的成就和转向浪漫主义的过渡 349
(二)化学 353
(一)美国独立的影响 355
第一节 法国革命的背景 355
第四章 旧制度之崩溃——法国革命与拿破仑 355
(三)生物学 355
(二)一七八九年的法国经济情况 357
(三)各级人民的困苦 358
(四)医学与药品工业 360
(四)三级会议的召集 361
(五)工程学与工艺学 363
(六)心理学——佛洛伊德和他的继承者 364
第三节 二十世纪的科学和社会对於文化的影响 367
(一)由「三级会议」演变为「国民会议」 369
第二节 法国革命的第一阶段 369
(一) 小说——写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 371
第四节 二十世纪文学和艺术的发展趋势 371
(二)一七九一年的宪法 372
(三)立法会议与战争的开始 374
(二)戏剧 376
(三)诗歌 377
(一)吉戎地党统治之下的「国民公会」 377
第三节 法国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共和的建立 377
(四)绘画 378
(二)恐怖统治 379
(五)建筑与设计 380
(三)征兵条例 380
(六)音乐 382
(四)「美德共和国」与罗伯斯比尔之失势 382
第五节 对於人性和宇宙性的探究 384
(一)哲学 384
(五)「热月反动」与基督政府 384
(六)一七九九年以前法国革命的成果 389
(一)执政?与安定政府的建立 390
第四节 拿破仑政权 390
(二)拿破仑在内政方面的成就 392
(三)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395
(二)宗教 395
(四)拿破仑企图将其统治变为正统之努力 398
第六节 结论 398
(五)拿破仑征俄之役及其失败 399
(六)拿破仑的性格及其成就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