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导言 1
第一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1840年—1904年) 5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 5
一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及其在清代中期的衰落 5
二西方列强的冲击和清廷的封闭政策 11
第二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3
一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3
(一)鸦片战争,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 13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20
(三)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23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5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中国的深重灾难 27
(一)基本特点 27
(二)深重的灾难 30
第三节 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救国斗争 33
一 中华民族早期反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斗争 33
(一)东南沿海人民群众自发的反侵略斗争 33
(二)统治阶级内部一些开明人士的反侵略斗争 35
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 37
(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发展和失败 37
(二)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43
(三)太平天国革命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经验教训 44
三洋务运动 46
四戊戌维新运动 53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53
(二)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58
(三)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61
一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出现 66
第二章辛亥革命(1905年—1913年) 66
第一节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活动 66
二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纲领 71
三同盟会的革命活动 75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79
一武昌起义的爆发 79
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83
三反对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的斗争 86
(一)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 86
(二)袁世凯窃国 88
(三)二次革命 92
四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经验教训 92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93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95
(一)袁世凯的复辟活动 100
第三节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继续奋斗 100
一全国人民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100
(二)全国人民的反袁斗争 104
二中国人民反对皖系军阀统治的斗争 109
(一)各派军阀的分裂割据 109
(二)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及其失败 112
三中国社会经济的新发展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增长 115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5
(二)工人阶级的壮大 119
(三)知识分子群的扩大 122
四新文化运动及其深远影响 124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24
(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意义 128
一五四运动 130
(一)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130
第三章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1919年5月—1927年7月) 130
第一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30
(二)席卷全国的爱国反帝风暴 132
(三)五四运动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135
改造社会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39
(一)新思潮的勃兴和改造中国社会的探索 139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41
(三)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 144
三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147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147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149
(三)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51
(四)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53
第二节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大革命的兴起 155
一20年代初期的中国政局 155
(一)国共合作的酝酿与合作方针的确定 157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157
(二)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62
(三)革命武装的建立 163
三大革命的兴起 164
(一)工农运动的恢复与发展 164
(二)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166
(三)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国民政府的成立 169
(四)革命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171
第三节北伐战争和大革命的失败 176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大革命的高潮 176
(一)北伐前夕的国内形势 176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79
(三)工农运动迅猛发展 183
二 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蒋介石集团发动反革命政变 186
(一)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 186
(二)蒋介石集团叛变革命 187
(一)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191
三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大革命的失败 191
(二)汪精卫集团叛变大革命的失败 192
(三)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193
第四章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1927年8月—1937年7月) 196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初期的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96
一国民党统治初期的中国社会 196
(一)国民党内的纷争和南京政府的“统一” 196
(二)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和特点 199
(三)中国革命处于低潮 201
国民党民主派的反蒋斗争 203
三 共产党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 207
(一)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 207
(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形成 211
(三)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入发展 215
(一)九一八事变和东北的沦陷 218
第二节抗日救亡运动的起伏和土地革命的曲折发展 218
一 日军侵略东北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218
(三)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加强及其安内攘外政策 221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224
(一)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起伏 224
(二)爱国军民的局部抗战 228
三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成就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231
(一)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和根据地建设 231
(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34
(三)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238
第三节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43
一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243
(一)华北事变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243
(二)一二九运动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245
(一)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248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酝酿 248
(二)中间党派拥护团结御侮和局部统一战线局面的出现 252
(三)国民党政府对日攻策的的变化和国共两党的初步接触 255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59
(一)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259
(二)国共两党合作关系的初步确立 263
第五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 266
第一节中华民族奋起抗战 266
一 日军全面进攻和全民族抗战的发动 266
(一)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 266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和国民政府的抗战部署 268
二举国团结共御外侮 269
(一)中国国民党的抗战路线及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269
(二)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及敌后战场的开辟 275
(三)各民主党派的抗战主张和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 280
三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国际反响 283
第二节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85
一武汉失陷后的抗战形势 285
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和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的斗争 287
(一)晋西事变和皖南事变 287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的方针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89
三 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建设 292
(一)敌后战场成为抗击日军的主要战场 292
(二)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建设 297
(三)正面战场对日军有限攻势的抗击 300
第三节太平洋战争初期的中国抗战 302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形势 302
(一)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和浙赣战役 302
(二)敌后战场的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 305
(三)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巩固解放区的各项政策 308
(一)沦陷区人民和少数民族抗日斗争的发展 311
二沦陷区人民和海外侨胞的抗日斗争 311
(二)港台同胞和海外华侨积极参加和支援抗日战争 312
第四节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314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形势下的中国抗战和国内局势 314
(一)敌后解放区的局部反攻和正面战场的豫湘桂作战 314
(二)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勃起 317
(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斗争 320
二日本法西斯的末日 322
(一)美军攻占冲绳岛和苏联对日宣战 322
(二)解放区军民大反攻 324
(三)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 326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327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两种建国方针 332
(一)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332
第一节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332
第六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5年8月—1949年10月) 332
(二)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两种建国方针 335
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337
(一)重庆谈判 337
(二)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 338
(三)停战协定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340
(一)国民党加紧内战部署 344
三全国人民反对国民党挑动内战的斗争 344
(二)国统区人民的反内战活动 345
(三)解放区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 346
第二节全面内战的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348
一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及其军事进攻被粉碎 348
(一)内战爆发初期的严峻形势 348
(二)打败国民党进攻的战略思想和方针 349
(三)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52
(一)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356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历史转折 356
(二)解放区的土改、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 358
(三)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行动纲领和政策 360
三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与民主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364
(一)“中美商约”的签订和国统区经济的极度恶化 364
(二)国民党“行宪国大”政治丑剧的破产 366
(三)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与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368
第三节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73
一战略决战的胜利与国民党和谈阴谋的破产 373
(一)伟大的战略决战 373
(二)蒋介石引退和北平和谈 379
二 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383
(一)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准备 383
(二)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和向全国进军 385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387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87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 38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91
四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 392
第七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949年10月—1987年10月) 397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397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397
(一)建国初期的国内外形势 397
(二)建国初期的基本任务 399
二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在全国的建立 402
(一)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 402
(二)各级地方民主政权的建立 403
(三)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 404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建立 407
(一)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407
(二)稳定物价和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 408
(三)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410
(四)“三反”、“五反”运动 411
(五)对旧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改革 413
四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胜利完成 414
(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414
(二)社会主义改造初获成就 415
(三)建国头三年的成功经验 416
第二节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的建立 418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人民民主制度的发展 418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 418
(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和基本任务 421
(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23
(四)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胜利 426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基本经验 429
二 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429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基本经验 432
(三)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35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初步探索 437
(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 437
(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关系 438
(三)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的制定 441
第三节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曲折前进 443
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就和曲折 443
(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443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451
(三)20年的成就和历史经验 457
二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 458
结束语 463
后记 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