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1
第二节 健康与疾病 1
一、机体抵抗力 1
二、疾病的发生 4
三、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理 5
第二章 缺氧 7
第一节 概述 7
一、氧分压 7
二、血氧容量 7
三、血氧含量 7
四、血氧饱和度 7
第二节 缺氧的原因和分类 7
一、低张性低氧血症 7
二、等张性低氧血症(血液性缺氧) 8
三、低血流性缺氧(循环性缺氧) 9
四、组织性缺氧(循环性缺氧) 9
第三节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9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10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10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12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12
五、细胞的变化 13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14
一、锻炼 14
二、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14
三、外界环境 14
四、饮食 14
第五节 防治缺氧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4
一、病因学预防 14
二、增强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 15
三、针对性治疗 15
四、给氧 15
第三章 发热 16
第一节 概述 16
第二节 发热的分类及原因 16
一、发热的分类 16
二、发热的原因 17
第三节 发热的发生机理 17
一、产热过多 19
二、散热减少 19
三、体温调节功能障碍 19
第四节 发热的发展过程 19
一、体温上升期 19
二、热极期(高温持续期) 19
三、退热期(体温下降期) 19
第五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机能变化 20
一、代谢变化 20
二、机能变化 21
第六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22
第四章 水代谢障碍的病理生理学 23
第一节 概述 23
第二节 水分过多 24
一、水肿的病理生理学 24
二、水中毒 33
第三节 水分过水(脱水) 34
一、高渗性脱水 34
二、低渗性脱水 34
三、等渗蚀(混合性)脱水 35
第五章 酸硷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学 36
第一节 概述 36
一、酸硷平衡的概念 36
二、酸硷平衡紊乱的指标与含义 36
第二节 调节酸硷平衡的主要机理 38
一、体液的缓冲作用 38
二、呼吸系统的调节 39
三、肾脏的调节 39
第三节 代谢性酸中毒 40
一、原因和机理 40
二、机体的代偿作用 41
三、对机体的影响 41
四、治疗原则 43
第四节 代谢性硷中毒 43
一、原因和机理 43
二、机体的代偿作用 43
三、对机体的影响 44
四、治疗原则 44
第五节 呼吸性酸中毒 44
一、原因和机理 44
二、机体的代偿作用 44
三、对机体的影响 45
四、治疗原则 45
第六节 呼吸性硷中毒 45
一、原因和机理 45
二、机体的代偿作用 45
三、对机体的影响 45
四、治疗原则 46
第七节 混合型酸硷中毒 46
一、混合性酸中毒 46
二、混合性硷中毒 46
三、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硷中毒 46
四、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硷中毒 46
第六章 休克的病理生理学 48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48
一、感染性休克 48
二、失血或失液性休克 48
三、创伤性休克 48
四、过敏性休克 48
五、心源性休克 49
六、神经性休克 49
第二节 休克的发生机理 49
一、休克时机体的适应代偿机能 49
二、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50
三、休克时微循环的病理性改变 50
第三节 休克对机体的影响 52
一、休克时的代谢障碍 52
二、休克时主要脏器的机能改变 53
第四节 休克的临床表现 55
一、休克时微循环改变的临床特征 55
二、休克的病情判断 55
第五节 防治休克的症理生理学基础 56
一、病因学防治 56
二、发病学治疗 56
第七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理生理学 59
第一节 概述 59
第二节 DIC的病因发病学 61
一、原因和机理 61
二、诱发因素 61
三、易并发DIC的疾病 62
四、DIC的发展过程 62
第三节 DIC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 63
一、微血栓栓塞 64
二、多发性出血 64
三、休克 64
四、溶血 64
第四节 DIC诊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65
一、临床表现的观察 65
二、实验室检查 65
第五节 防治DIC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67
一、消除病因 67
二、抗凝 67
三、抗血小板凝聚 67
四、溶栓 67
五、抗纤维蛋白溶解 67
六、补充凝血因子 68
七、其它 68
第八章 黄疸的病理生理学 69
第一节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过程 69
一、胆红素的来源与生成 69
二、游离胆红素的转运 69
三、胆红素在肝内的代谢 69
四、胆红素的肝外代谢 70
第二节 黄疸的分类及病因 72
一、黄疸的分类 72
二、黄疸的病因 74
第三节 各型黄疸的发生机理及其特点 76
一、溶血性黄疸的发生机理及其特点 76
二、胆细胞性黄疸的发生机理及其特点 76
三、阻塞性黄疸的发生机理及其特点 77
四、体质性黄疸的发生机理及其特点 77
第四节 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80
一、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80
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81
三、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81
四、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82
五、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影响 82
六、皮肤的征象 82
第五节 黄疸实验诊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83
一、粪便的检查 83
二、尿液的检查 83
三、血中胆红素的测定 84
第九章 心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学 85
第一节 概述 85
第二节 正常心肌收缩的机理 85
一、肌原纤维 85
二、收缩蛋白 86
三、横管系统 86
四、肌浆网 87
五、兴奋-收缩偶联 87
第三节 心功能衰竭的病因 88
一、心肌的原发性损害 89
二、心肌过度负荷 89
第四节 心功能衰竭的分类与分期 89
一、急性与慢性心功能衰竭 89
二、高输出量与低输出量的心功能衰竭 90
三、左心、右心及全心功能衰竭 90
第五节 心功能衰竭的发展过程 90
一、心功能的代偿 90
二、心功能代偿不全 92
第六节 心功能衰竭的发生机理 94
一、心肌结构的破坏 94
二、心肌的能量代谢障碍 94
三、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96
第七节 心功能衰竭时机体发生的主要变化 96
一、心脏肌源性扩大 97
二、心输出量减少 97
三、循环血量增多 97
四、动脉压的变化 97
五、血液重新分布 97
六、静脉淤血和静脉压升高 97
七、呼吸功能障碍 97
八、紫绀 98
九、心病性水肿 98
第八节 防治心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99
一、病因防治 99
二、维持适当的血液动力学功能 99
三、纠正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异常 100
四、休息 100
五、饮食 100
六、避免诱发心功能衰竭的因素 100
第十章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学 101
第一节 概述 101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101
一、病因 101
二、发病机理 102
第三节 呼吸衰竭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 107
一、呼吸困难 108
二、紫绀 108
三、呼吸性酸中毒 108
四、肺性脑病 109
五、右心衰竭 110
六、上消化道出血 110
第四节 呼吸衰竭诊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11
一、动脉血氧分压 111
二、动脉血氧饱和度 111
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111
四、二氧化碳结合力 111
五、血液酸硷度(pH) 111
六、剩余硷 111
第五节 防治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12
一、防治原发病 112
二、氧疗 112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112
四、增加通气量 112
五、防治严重并发病 112
第十一章 肝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学 113
第一节 概述 113
一、肝功能不全对机体的影响 113
二、肝功能不全的分类及病因 114
第二节 肝性脑病 116
一、发病机理 116
二、决定和影响肝性脑病发生的因素 121
第三节 肝性肾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 122
一、命名与病因 122
二、肝性肾功能衰竭的类型 123
三、功能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理 123
四、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发病机理 125
第四节 防治肝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26
第十二章 肾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学 127
第一节 概述 127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不全 127
一、病因 128
二、发病过程 129
三、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类型 130
四、少尿期的代谢紊乱 131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不全 132
一、病因 132
二、发病过程 132
三、肾脏的适应代偿机能 133
四、肾功能不全对机体的影响 134
第四节 尿毒症 137
一、尿毒症的表现 137
二、尿毒症的发生机理 138
第五节 防治肾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39
一、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 139
二、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139